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鸣 / 文 储希豪 / 摄)1982 年,第一批 24 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南京是其中之一。2022 年,是南京被列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40 周年。11 月 19 日," 千年文都 典范城市——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四十周年展 " 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开幕,向观众讲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故事。
从 1982 年到 2022 年,一览南京 40 年 " 规划 " 变化
作为我国著名的 " 四大古都 " 和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南京有 50 万年的人类史、约 2500 年的建城史和累计 450 多年的建都史,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史中占据着独特的重要地位。
自 1982 年被公布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南京先后编制四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建立了全面覆盖、特色突出的名城保护内容框架和保护制度。
" 千年文都 典范城市——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四十周年展 " 便以 1984 版、1992 版、2002 版及 2010 版四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 " 规划 ")的变化、深化、发展为基本逻辑线展开。
一进入展厅,就仿佛打开了时光穿越机,让观众一览南京从 1982 年到 2022 年南京这 40 年来的发展变化。
1984 年,南京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从发挥南京山、水、城、林交融一体及气度恢弘的特色出发,综合考虑城市的环境风貌、城市布局、建筑风格和文物古迹四个方面,划出若干片自然风景和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重点保护区,开创我国名城系统保护之先河。
1992 年、2002 年、2010 年,南京先后三次对 " 规划 " 进行修订,增加了 " 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地段和地下遗存控制区 "" 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 "" 将规划主要内容转化为城市政策和法律条文 " 等众多内容,使整体规划持续得到深化和完善。
200 余件重要文物展出," 国宝中的国宝 " 亮相
1982 年 6 月,南京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久,为了更好地摸清南京的 " 家底 ",南京成立了文物古迹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成普查队伍。数十年来,经过考古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发现和研究,人们对南京的历史文化有了更为深入、更为多元的认识。
南京浦口营盘山遗址、长岗村 5 号墓、仙鹤观高氏家族墓、象山王氏家族墓、六朝建康城遗址 ……" 千年文都 典范城市——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四十周年展 " 还以 40 年来重要地下考古发掘成果的获得为故事线,向观众讲述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故事,以此来展现南京的古都格局、古都风貌和古都地位。
据悉,此次展览展示了重要文物 200 余件,特别是涵盖了近 40 年来最新考古挖掘出的文物,是难得的一次集中亮相。
这其中包括被誉为 " 中国瓷器三绝之一 " 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以及把我国釉下彩绘工艺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五百年的三国 · 吴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岳涌介绍,这两件都已被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可谓 " 国宝中的国宝 "。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迄今为止南京发现的最早的人面塑像——新石器时代的陶塑人面像,极具异域风情、是当时中外交流的实物见证——东晋时期的玻璃碗,以及将千余年前古人的脸庞,生动展现在今人面前的六朝瓦当等文物。
本周末免费对公众开放,展期持续至明年 3 月
" 千年文都 典范城市——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四十周年展 " 由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南京市博物总馆主办,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承办,将持续到 2023 年 3 月。
11 月 19 日、20 日,南京市博物馆将免费对公众开放,市民可在 " 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 " 微信公众号的 " 预约通 - 参观预约 " 进行预约。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南京市博物馆还将推出公众参与的 " 文物 C 位大 pk"" 我与南京影像征集 "" 汉服走秀 " 等一系列活动。
" 希望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不仅能了解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发展过程,也能了解南京这 40 年来考古的发展过程。" 岳涌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同时也希望观众能对自己所处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自己所在的街巷的历史渊源,用发散性的思维去关注,讲好这些故事," 如果感兴趣的话,还可以进行一些专业的研究。"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