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 月 21 日)凌晨,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22 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重约 8800 吨的沉箱装载着长江口二号古船,经过 4 个多小时的水下持续提升后,在打捞工程船 " 奋力轮 " 中部月池缓缓露出水面,古船桅杆率先破水而出,清晰可见,这是这艘清代同治年间的古船时隔 150 多年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
几天后,古船将被打捞工程船带入黄浦江畔的上海船厂旧址 1 号船坞,开启后续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调查人员前期已潜入水底,在沉船前后 4 个舱室进行了小范围的清理,发现舱内有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在船体及周围还出土了紫砂器等大量文物,共计 600 余件。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深入," 长江口二号 " 古船将会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
总台记者 吴琼:长江口二号犹如一颗 " 时间胶囊 ",尘封了一段原汁原味的历史,走进上海市文保中心,打开一面通往过去的旋转门,先来看这个目前出水瓷器中最大的豆青釉青花双耳瓶,又叫 " 嫁妆瓶 ",当时这类双耳瓶多用于陪嫁所用,它不仅被保存地完整,还 " 内有乾坤 ",里面完整摆放了 50 件青花团龙纹杯,为什么历经百年依然如此完好?其实和当时 " 发货人 " 的摆放方式有关。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 赵荦:我们在清理这件器物的沉积物中发现了 5 件一摞在它的颈部竖着放着,还有 5 件一摞横放在它的肩部,另外还有 10 件一摞的,总共有 4 摞,在它的腹部竖着放。总共有 50 件,杯子之间垫着稻壳,起到防震的作用。
总台记者 吴琼:可见这些包装方式到了现在依然有效。
这件绿釉杯,同样出自景德镇窑,更为难得的是杯底的 " 同治年制 " 款,对于我们了解 " 长江口二号 " 的时代大有帮助。
再来看这件诗文杯,集 " 诗、书、画、印 " 于一体,一面写着 " 明月微风响,青声枕上闻 ",一面写着 " 林中生玉竹,月下美人来 "。长江口二号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又和国内外的哪些地方、那些人产生了联结?也许文物会告诉我们答案。
就如同这个青釉水烟罐,专家推测产自越南,目前长江口二号出水的仅此一件,有专家据此推测,古船上也许有越南籍船员。甚至船上的木材,经鉴定也有出自东南亚一带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上海已经是沿海最大贸易港口之一。
而在出水的文物中,一个木桶的残件,上书 " 时泰 " 二字,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当时一个 " 商号 " 的名称,就像现在的贸易公司一样,也生动再现晚清时期的贸易图景。
这件高足杯,出自元代的龙泉窑,那么为什么清代的沉船遗址中,会出现元代的 " 古董 " 呢?专家推测也许是作为船上的古董,被船员有意带入的,也许是出自其他沉船遗址,那么在长江口二号的周围,会不会埋藏着更多的 " 时间胶囊 "?一切都等到长江口二号出水后揭晓答案。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