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0 日,以 " 穿搭之间话首饰—为增色而设 " 为主题的 "2022 秀美花溪 • 冬霁悦游之匠心传承——品读银饰纹样 " 系列活动,在青岩百无一用书店举行。
此次活动以 " 服装首饰搭配展 " 和 " 生活美学沙龙 " 的形式展开。主讲嘉宾、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系主任桑童,带来了她和学生们设计的 5 套服装,配以祥纹银饰的经典款以及新品款 30 余件(套),书店空间 " 变身 " 为小型服饰展陈现场。出席的嘉宾,在欣赏中对穿搭之美展开探讨。
桑童女士围绕 " 服装与首饰的历史由来 "" 在传统文化复兴下的时尚穿搭 "" 传统文化下的中国色彩发掘 "" 传统服装与服饰文化的时尚价值 " 等话题展开分享。她说,穿搭之美中的 " 穿 ",与 " 衣食住行 " 中居首的 " 衣 " 相关;" 搭 " 则与首饰相关。
服与饰,往往同时出现。关于首饰的前世今生,第一次见诸文献记载,始于《后汉书 · 舆服志》:" 后世圣人易之以丝麻,观翚翟之文,荣华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采,成以为服。见鸟兽有冠角髯胡之制,遂作冠冕缨蕤,以为首饰。" 又说 " 首饰以表贵贱 "。
首饰出现的时间、地域,比文献记载的历史长得多、广得多。桑童说,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不乏首饰的踪影: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出土了猪龙造型的玉雕;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中有太阳鸟造型的形器;龙山文化出土的龙形、凤形等代表性首饰,玉雕工艺更加精美。在首饰制作所采用的材料中,银材质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首饰材料,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族群中,其中崇尚银的苗族,从头到脚都搭配着银饰。
至于服装,人类自有防寒、遮羞的意识起,便制作出不同材质的衣服。以至于穿衣戴帽,成为一项贯穿着从日常生活到精神殿堂的人类活动。在古代中国,衣冠还是 " 礼 " 的体现。我们得见的中华传统服饰,大多来自于古代典籍的记载,古代器物、绘画等的描绘。
在分享中,桑童结合代表性案例,着重讲述了中国服饰的传统用色与国风、时尚的搭配。她说,青、白、金、赤、绿、紫、褐、黑,是出现频次较高的中国传统用色,每一种色彩背后,都有与之相匹配的传统诗词、艺术造型、民间故事,从而形成了民族性、地域性的心理情感和集体审美体系。每一种色彩背后,都有代表性的设计师深入挖掘,在时代新的审美语境下,与时下的国潮、时尚相融合,形成新流行风潮。她说,素有 " 衣冠王国 "" 服饰大省 " 美誉的贵州,是众多设计师关注的重点,贵州各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服饰工艺,至今这些服饰在贵州各民族中依然传承与发展,承载着精湛技艺的服饰,也为贵州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与设计注入力量和源泉。
先秦《考工记》说:"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合 " 这个字,在桑童的理解中,是搭配之美的关键。" 服 " 与 " 饰 " 要 " 合 ":" 服装是围绕人体的立体造型塑造;好的首饰的搭配可以为服装增色,让人的立体造型更显生动。" 从事服饰研究、设计、应用的各个环节要 " 合 ":非遗传承人、非遗专家、设计师、民间工艺人等群体联合起来,形成探源、活化、推广的闭环。
她认为," 服 " 与 " 饰 " 的发展方向,应是以未来携手、与时尚同行,具体而言,即 " 借由不同地区、不同材质的碰撞,通过设计作品来表达传统的精髓、情感和文化价值的传承;发掘传统服装与服饰文化的时尚价值 "。
沙龙分享环节,与会嘉宾分别就文旅文创、新生代审美、地域文化交流等视角展开交流。
" 眼下,服饰的发展方向有三,跟着国际走、跟着传统走、跟着本土走,而要走向国际,必须要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加持与赋能。" 贵州省首届工艺美术大师马俐说,这要求从业者对本土要有高度的认识和感受。就她所知,服饰时尚界对贵州本土的图案、造型、工艺很感兴趣,许多设计师都来到贵州,感受本土民族民间自身发展起来的审美体系,由此汲取养分、激活灵感。
系列活动由花溪区文旅委、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文管所(区非遗中心)联合举办。活动以花溪高坡苗族银饰文化为中心,就苗族银饰的传承发展、产品研发、与生活美学的关系等话题,邀请非遗传承人、读书人、音乐人、美学学者、服装设计师等资深人士展开跨界对谈,现场举行手工体验活动、服饰银饰搭配展,以活化非遗银饰技艺,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
作者 郑文丰
编辑 段筠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