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
邓祁 哈尔滨日报记者 封娇 申志远
东北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幅由徐宝中、李泽浩创作的油画《胜利之源》,这幅油画是解放战争期间大支前运动的历史写照。
土地改革的胜利使黑龙江地区广大农民在政治、经济上彻底翻身,思想觉悟大大提高,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在 " 参军保田 " 和 " 穷人翻身坐天下,自己参军来保驾 " 的口号下,黑龙江地区各省广大翻身农民纷纷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涌现出许多妻送郎、父送子、兄弟同参军的感人故事。
↑ 油画《胜利之源》
广大支前群众用肩挑、车推、驴驮、船运等方法,将大量的粮食、弹药等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将伤病员送到后方救治。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中黑龙江地区动员民工 130 万人次,出动 2.5 万副担架、3 万辆大车、13 万匹马,1947 年黑龙江地区共完成征粮近 130 万吨 …… 黑龙江真正成为可靠的战略后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 农民把大批粮食运往前线,支援人民军队
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哈尔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支援解放战争贡献力量。仅 1947 年和 1948 年两年,哈尔滨共制造六〇炮 1523 门、六〇炮弹 20.5 万多发、掷弹筒 256 个、掷弹筒弹 4 万发、八二迫击炮弹两万发、爆破筒 4002 支等。哈尔滨各界妇女也以极高的热情纷纷投入到军需生产中,从 1947 年至 1948 年冬,为前线将士提供了单军服 60.8 万套、棉军服 36.6 万套、棉大衣 46.6 万件、棉军鞋 38 万双、棉军帽 49.3 万顶等大批的军需物资。
" 抬担架为自家,到期也不回,打走了敌人再回家 ……" 千里运输线上,翻山越岭、破冰渡河,白山黑水间的广大群众谱写了一曲人民战争的动人凯歌。
编辑 封娇
值班主编 李溪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