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
曹华君 哈尔滨日报记者 罗彦坤
小城木兰一直流传着 " 红村 " 的传奇故事。抗日战争时期," 木兰红村 " 的乡亲们,不仅依靠老牛给抗联经管着七八百亩 " 军垦田 ",还利用 " 老牛识途 " 的本性给赵尚志传递过情报。" 木兰红村 " 就是木兰县建国乡广信村——全国 " 红色美丽村庄 " 试点村,如今,村里的乡亲们盯住 " 牛经济 " 在打造产业路。
初冬的 " 木兰红村 ",很快就将转换成白山黑水的模样,小村是鸡冠山的南大门,这是大自然赋予它的底色。不过,村头 " 国家革命老区 " 的标志物,勋章般宣示着小村 " 不可磨灭的红色 ",那是乡亲们美好生活根脉的颜色。
走进广信村,一栋栋整齐排列的牛舍格外惹眼,家家户户都养有或大或小的牛群。广信村的乡亲们爱牛,有近百年积淀下的养牛技术和传统。梁振峰是村里的养牛大户,他家养牛已经传了四代,当年,东北抗联部队的 " 军垦田 ",就是他爷爷和乡亲们赶着牛开垦的。
广信村里的老人们讲,当年,赵尚志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驻扎在 " 鸡冠山密营 " 时,主要以这里为后勤补给基地,村里的牛发挥了很大作用。那时,村里有好几处抗联秘密交通站。每到紧急时刻,抗联部队都是利用老牛来传递情报。由于山里的抗联部队生活很艰难,老乡们经常以拉柴草做掩护,赶着牛车进山送给养。在一次部队转移时,两位抗联伤员掉了队,藏身地窨子,村民狠心杀了一头牛,伤员靠两支牛腿熬过了严冬,最终归队 ……
改革开放后,广信村乡亲把养牛发展成主业,大户带小户,越养经验越多、底子越厚。今年,广信村被定为 " 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 ",村里的养牛业做得更大。同时,当地政府开展 " 红色文化搭台、产业经济唱戏 ",红色 " 牛经济 " 成为 " 木兰红村 " 乡村振兴发展的主打项目,广信村也凭借养牛入围全省乡村振兴 100 个综合典型案例。
木兰县卫健局驻广信村工作队队长毛新宇介绍,由于广信村有爱牛养牛的传统经验和产业底蕴,木兰县政府利用乡村振兴契机投了 60 万元建成了养牛基地,发展产业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拉动农户增收致富。村民家露天的牛栏,也发展成了一栋栋现代化牛舍;肉牛加工成自主品牌,真空包装的冷鲜肉销往全国市场;牛粪统一回收,沤制成有机肥助力发展庭院果蔬经济 …… 一条绿色循环产业链正在形成。村党支部、驻村工作队与吉林、辽宁等地的市场对接,定期进行种苗、技术交流,广信村的红色 " 牛经济 " 品牌越来越响。
村委会把村里养牛大户作为发展 " 牛经济 " 典型,定期召集在一起交流养牛新技术,与弱户搭成 " 一对一 " 帮扶对子,打造 " 集群式 " 养殖销售模式。今年,广信村的养牛总收入达到 300 余万元,存栏 1200 余头。
广信村党支部书记赵爱城说:" 下一步,广信村要讲好自家的‘红色故事’,坚持打造红色‘牛经济’这个产业品牌,带动其他产业项目发展,把‘老区’创业精神发扬光大。"
编辑 王剑青
值班主编 王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