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韦铭:
90 后边境青年,返乡创业打 " 姜山 "
山是绿色的。
走近些,披针形的叶片下,一排排作物整整齐齐。用手轻轻拨开泥土," 小生命 " 渐渐露出真容,先是些许的淡红,再是一片嫩黄。少许发力一提,终于 " 呱呱问世 ",形似手掌,姜香扑鼻 ……
" 这是小黄姜,个头虽小,辣劲却很地道。""90 后 " 新农人韦铭笑着介绍,相较大姜,小黄姜的姜味浓、去腥力强,尽管价格稍贵,但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很受欢迎。
别看他现在头头是道、自信满满,1 年前,同样的山,同样的姜地,却是不一样的心情:" 当时我把全部家当都投入了小黄姜种植,差点赔得血本无归,幸亏遇到了开拼多多店的‘徐庄主’,把我地里的姜全包了。"
韦铭的微信个性签名,是这样一句话: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这正是他回乡创业两年来最真实的写照。
▲马关小黄姜个头虽小,但辣劲十足,在市场很受欢迎。俞宏浩 摄
" 暴风劲雨 "
2020 年春节,韦铭回到家乡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
这是位于中越交界处的一个边境县城。对于县城里的年轻人来说,去看一看 " 外面的世界 " 是人生梦想。2015 年,抱着 " 闯一闯 " 的念头,韦铭来到上海的一家电子厂打工,靠着一手 " 打螺丝 " 的好活成了流水线上重要的一环,月工资也从最初的 4000 元涨到了 5000 元。然而,大城市从不缺优秀人才,农家孩子要如何在此立足,韦铭陷入了迷茫。
" 兄弟,这两年小黄姜的行情很好,一亩地能有 3000 多元的收成,一起种吗?"2019 年末,老家的朋友给韦铭打来电话,说起马关这几年发展小黄姜种植,行情不错。思虑再三,韦铭决定入伙。
" 种小黄姜,种深种浅、培土与否,都大有讲究,稍有差池,就会影响姜块的大小和品质。" 韦铭说。在朋友手把手的帮助下,头一年,他种了 10 亩,喜获丰收。按市场价 6 元 / 公斤售卖,共计收入 18 万元。
种姜比打工赚得多,这无疑给了韦铭一剂 " 强心针 "。第二年,他打算 " 干把大的 ",将 10 亩地扩种为 50 亩,投入全部家当种植小黄姜,还借了 4 万元购买肥料。没承想,当年种植小黄姜的人过多,产量远远大于当地市场的实际需求,价格也一路暴跌至 1.34 元 / 公斤。
眼瞅着天气越来越冷,望着田里滞销的小黄姜,韦铭的心中满是绝望:" 一旦打霜,小黄姜的品质将会受到极大影响,到时候,1 分钱都收不回来。"
▲韦铭(左)与王振军(右)在小黄姜地里。俞宏浩 摄
彼时,拼多多 " 徐庄主 " 旗舰店云南供应链负责人王振军的心里同样焦急。2021 年 9 月," 徐庄主 " 旗舰店负责人赵康在陪家人买菜时,发现菜场里的小黄姜售价不菲,从事电商的他立刻想到小黄姜的使用频次高,是一个值得一试的好产品。赵康联系在云南跑供应链的王振军,一番调研后,当年 10 月,云南小黄姜在 " 徐庄主 " 旗舰店上架,凭借产地直发的价格优势,一下成为了当季爆款。
为了开拓稳定、优质的货源,王振军四处奔波。听说马关县小黄姜规模化种植起步不久,市场潜力较大,经人介绍,他联系上了韦铭,准备到他的姜地里看一看。
那是 11 月底。韦铭在姜地里焦灼地等待着,远远看到一个瘦高精干的身影走过来,他的心跳也越来越快," 收成如何全靠王老板了 "。一番交谈后,王振军从地里拔出两蔸姜,看了看品相,随后拍拍韦铭肩膀:" 你有多少,我全都要,2.3 元 / 公斤。"
" 那可是 50 亩、100 多吨的小黄姜!他简直是我的‘救星’。" 韦铭仍忘不了当时的心情,后来他才知道,马关人种姜只在当地卖,而王振军所在的 " 徐庄主 " 旗舰店是面向全国的消费者," 好几亿人,当然不愁卖了,幸亏有电商让我保住了本 "。
" 姜靠谱,人也靠谱 "
2021 年底,滞销小黄姜基本销售一空,王振军决定带韦铭 " 开开眼,看一看什么是真正的电商 "。他们来到了 " 徐庄主 " 在文山州文山市马塘镇的仓储发货基地,堆积如山的包裹、流水线的高效工作让韦铭震撼不已。
" 我们要在马关建一个仓储发货基地,缺一个负责人。想不想学?" 王振军问。
韦铭觉得 " 幸福来得太突然 "。过去,电商只是 " 梦里的工作 ",心中向往,却不知从何下手。如今," 梦想照进现实 "。
打单、打包、收购、发货 …… 王振军成了韦铭口中的 " 王老师 "" 王哥 ",而韦铭也在王振军的倾囊相授下飞速成长,从一名小黄姜种植户,逐渐成长为名副其实的 " 新农人 "。
" 找韦铭当负责人不是一时兴起。对于全国性电商而言,由于市场价格存在波动,有一个靠谱的货源是重中之重。" 王振军说。在他看来,靠谱,不仅是指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货源价格,还意味着必须对消费者负责,把好产品的质量关。
" 韦铭对我们收购他的小黄姜很感激,而且在外面工作过见识也不错,是个靠谱的小伙子,所以我们愿意与他合作。" 王振军讲了合作中的一个小插曲,有一回," 徐庄主 " 旗舰店小黄姜销量激增,供不应求。韦铭得知后,连夜筹集了几吨高品质的货,按常规价格供货,解了燃眉之急。" 说实话,市场那么好,他完全可以提价卖给我们,我们在从前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但他却没有。在利益诱惑面前,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有这个定力的。" 王振军说。
▲马关县仓储发货基地,一名女工正在挑拣小黄姜。俞宏浩 摄
刘金会是韦铭负责的马关县仓储基地的一名女工。过去,家里经济主要靠丈夫务工,她偶尔打打零工," 种苞谷、搬砖,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 "。现在,仓储发货基地就建在她的家门口,走路 5 分钟就能抵达。
" 这里风吹不着,雨打不到,还有加班费,10 天一结,雷打不动,靠谱得很。1 个月下来,足足有几千元钱!" 刘金会笑着说," 我们这有十来个工人,多以女性为主,主要负责挑拣、分装。现在,我就想多攒点钱,退休后到全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也可以感受一下我们祖国的美。"
" 带动更多人通过电商致富 "
今年,韦铭有一个新的小目标:经营好自己的网店。
在王振军的引领下,如今,韦铭已经沉淀了不少经验,电话每天响个不停。底气十足的他将小黄姜扩种至 80 亩,即便如此,他的朋友圈里每天都在 " 求购小黄姜 "。
" 电商让我看到了市场的广阔,也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可能。" 韦铭说,在王振军的帮助下,今年 9 月,他入驻拼多多开设网店售卖小黄姜和百香果," 眼下正是小黄姜销售旺季,仅 11 月就卖出了近 5 万单。"
▲韦铭希望在做大小黄姜业务的同时,带动更多家乡人通过电商致富。段玉良 摄
这无限的可能,韦铭也想与马关县农户一同分享。马关县 "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 的立体气候明显,土壤肥沃松软,出产的小米辣、香蕉、姬松茸等作物品质上佳,却苦于地理位置偏远,好货 " 养在深闺人未识 "。" 县电商协会的人最近也让我去分享经验,相信我们马关的好农货,在不久的将来都能通过电商走得更远、卖得更火。" 韦铭说,下一步他打算继续边做边学,在做大做强自己店铺的同时,带动更多人通过电商致富。
" 有王哥这么好的老师手把手教,我有信心。" 韦铭说,回乡两年多的时间,自己完成了从 " 打工仔 " 到种姜人再到 " 新农人 " 的转变,在创业路上打下了小小一片 " 姜山 "。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家乡的年轻人像自己一样,在家门口找到一条更宽阔的道路。
编辑 王欣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