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日前,由中建三局牵头建设的广州黄埔区知识城方舱医院迎来了首批床位交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这样一批 " 零零后 ",他们担任材料员、施工员、后勤保障员 …… 用自己的方式,在不同的岗位见证了方舱的建设。
" 零零后 " 建设者陶旺国记下了自己的经历:
我叫陶旺国,是中建三局一公司安装华南公司今年刚入职的一名实习员工。11 月 14 日早上 7 点,工作群里发布了方舱开建的招募令。初步的名单里并没有我的名字,我看到招募令,就找到我的师父,和他一起报了名,在家里匆匆收拾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当天上午 9 点就赶到了项目现场。
施工现场位于黄埔区九龙镇的竹山上,刚去的时候现场几乎是一片荒地。因为项目地处山地坡面边缘,山上的泉水在这里汇聚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水塘。要想施工,首先就要把高处的土方挖走,用多余的土方将水塘填平。在施工现场,基本就是深一脚、浅一脚,一脚下去都是泥。
陶旺国正在验收材料。
我一开始主要负责给管理人员和工人们安排车辆。一开始车辆的基本时程是早上 6 点从生活区出发到项目现场,晚上 12 点再从项目现场把人接回生活区休息。但到了后面,基本上工人就是两班倒,凌晨一点或两点把工人送回生活区,再接上晚班的工人们回现场继续干,项目处于 24 小时不停工的状态。
除了基本的接送安排,临时的用车也有很多。因为项目工期很紧,早上晚上都有很多工人要进场,多的时候一天有四五百人。工人们刚办理完进场和防疫手续,马上就要到现场开始施工,随时都要用车,所以我的手机是不敢开静音的。有一次凌晨三点多,我安排完早上的用车准备眯一会,还没睡着电话就打来了,有工人刚入场要到现场去,人数还不少。我只能抓紧从其他地方调配车辆,因为这几天广州下雨,不能让工人们在外面等太久。我觉得保障工作就是这样,和其他很多抗疫志愿者一样,都是为别人提供服务,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想出解决办法。
11 月 19 日,项目到了攻坚阶段,我被调去了现场组,主要负责标段 3 的暖通施工。主要任务是带领工人完成风管、风机安装,还要接收施工的各类材料。因为任务重,很多同事基本没时间回生活区。项目上也没有专门睡觉的地方,就是在施工现场以外,找个集装箱办公室或者稍微干净点的地方打地铺。方舱医院最不缺的也是床,管你铺没铺东西,太累了就是用来装集装箱的墙板也能往上一躺,醒来就接着干。
我们有个同事万博,他主要负责室外标段的给排水和消防,是项目施工的重点内容。当时为了赶进度,他几乎三天两夜没合眼,因为工人可以 " 两班倒 " 休息,但管理人员却走不开。每次看到他都是疲惫但又强撑着的状态,脸上烙着口罩的印子,声音沙哑,胡子长得特别长也没时间刮,完工的时候连话都说不出来。
11 月 21 日,经过 160 小时的奋战,我们施工的 9 号组团首批交付,其他区域也在陆续完工。我这一次建设方舱医院也没有敢和父母家人说,因为我怕他们太过担心。想他们的时候,就给他们发个语音,让他们听听现场施工的声音,让他们知道我在忙。
如今,我们建设的方舱正逐渐完工启用,为抗击疫情贡献一份力量,笼罩在我们头顶的阴影正渐渐散去阴霾。以前还没毕业的时候,在纪录片里看到 " 中国速度 " 我只觉得震撼和热血,但我真正参与其中,才感觉奇迹背后的伟大。因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施工现场的每一份工作、每一个安排都特别不容易,大到施工进度的整体把控,小到接送车辆的合理安排、材料选择更合适位置的摆放,都和最终的交付息息相关。这段时间我也很少睡觉,每天步数基本在 3 万多,但确实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独立统筹和安排一项工作,怎么去把握节奏、怎么去调配人员。我身边的很多同事都参与建设过武汉雷神山医院、中央援港应急医院、晋江方舱等很多应急工程,我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经验,这也是很难得的机会。
目前,我的一部分同事仍然奋战在一线,参与方舱医院的维保工作。建设方舱的这段经历虽然苦,但我感觉很充实。此刻,心中唯一的念想:疫情早去,还岁月静好。
采写:新快报记者王彤 通讯员 刘芳青 张鑫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