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
哈尔滨日报记者 于秋莹 申志远 / 文 马刚 刘井楠 韩寿山 公旭昶 / 视频拍摄制作
从喧闹的中央大街拐进红专街 25 号院,便开启了另外一个世界的大门。这里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与吵闹,给人一种淡然、安心的感觉。小院里种着一棵几十年树龄的丁香树,造型优美,每到夏天就能闻到阵阵花香。
红专街 25-1 号楼是一栋始建于 1927 年的折中主义建筑,在这栋楼的一楼隐藏着一间 " 很治愈 " 的咖啡馆,这家店的主理人是一名叫戈雅的艺术家。2020 北欧国际电影节上,纪录片《晚霞中的红蜻蜓——关于哈尔滨的记忆》荣获最佳纪录片导演奖,影片宣传海报上印有红专街 25 号院里的丁香树以及戈雅咖啡馆的老房子,让哈尔滨这栋老建筑在国内外火出了圈,而戈雅就是这部电影的出品人。
2021 年 7 月,明星范丞丞来到哈尔滨专程到戈雅咖啡馆拍照打卡,并在戈雅咖啡馆拍摄完成了一条 vlog,视频一经推出就有 146 万的观看量," 范丞丞咖啡馆复古 "" 哈尔滨小巷内的咖啡馆 " 等词条也频频登上热搜。如今,戈雅咖啡馆已经成为外地游客来中央大街必打卡点,成都、北京、上海、广东、郑州⋯⋯全国各地游客慕名来到老房子里的咖啡馆,享受这里的 " 慢时光 "。
【生活需要慢慢品尝】
见到戈雅时,她戴着黑色针织帽,微卷的头发放在胸前,V 领的针织毛衣、黑色紧腿裤搭配马丁靴,有一种随性的美。戈雅工作的 " 小厨房 " 在咖啡馆最里面的房间,顾客点餐的方式也很随意,趴在门边探出脑袋说完自己想要的咖啡、茶便赶紧去找位置,窝在那儿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
戈雅咖啡馆里循环播放着节奏感非常舒缓的蓝调音乐,很多顾客都是自己来这儿享受难得的一个人时光。" 我是在网上搜到的戈雅咖啡馆,来了第一次之后,基本隔几天就要来这儿打卡。"26 岁的姜先生是一名在新加坡工作的哈尔滨人,这次是趁着休年假回家探亲,闲来无事时在网上搜索哈尔滨各大咖啡馆,戈雅咖啡馆是他打卡的第二家店。" 在网上看到戈雅咖啡馆的照片后,有一种深深的代入感。" 于是,姜先生成了这里的常客,他经常下午两三点来,点上一壶热茶坐在靠窗的固定位置读小说,享受舒服又放松的时光。
" 昨晚睡得不好,今天不要咖啡来杯热茶。" 说话的是戈雅咖啡馆的常客小宋,在点完餐后,他便窝在了咖啡馆最里面的沙发里,望着窗外发起了呆。小宋来自上海,有着在英国留学的经历,现在是哈工大的一名研究生。" 在喧闹的中央大街旁,居然还有这么一家有氛围有情怀的咖啡店,真的很神奇。" 小宋说,戈雅咖啡馆有一种 " 魔力 ",能隔绝外界的喧嚣和浮躁让人安静下来。小宋至今仍记得他与店主戈雅的第一次相遇," 她戴着一顶草帽,说话的语气和样子非常‘三毛’。" 小宋不喜欢特别吵闹的地方,在戈雅咖啡馆他可以尽情地享受 " 慢生活 "。" 在这栋老房子里,你能感受到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毕竟生活是需要慢慢品尝的。"
【钟爱俄式老房子的主理人】
戈雅从小就展示出对艺术的敏锐度,这与曾任京剧演员的母亲有着很大关系。" 在我小时候,我母亲穿着打扮就非常时尚,也喜欢把我打扮的时尚。" 在戈雅的记忆中,墨镜、牛仔裤、高跟鞋等潮流元素经常出现在母亲身上,她常常翻妈妈的衣柜偷穿妈妈的衣服。等到六七岁的时候,戈雅拿起剪刀把妈妈宽宽大大的裙子、裤子 " 缩小 " 成自己的尺码,而妈妈并没有责怪她反而满眼都是疼爱。正是因为母亲的 " 散养 " 让戈雅快乐地成长,也养成了现如今自由、洒脱、随性的性格。
后来,戈雅喜欢上了画画,在母亲的培养下她开始学习中国画、素描、油画,最终考上了哈尔滨大学装饰壁画专业。戈雅的第一桶金是十六七岁还在读书时赚到的,当时她在中央大街附近的夜市摆摊,有着深厚美术功底的戈雅售卖自己设计、扎染的衣服,吸引了众多文艺青年的喜爱。" 我一晚能卖一千多块钱,那时人均工资也才三四百。" 后来戈雅在服装城有了自己的工厂和自己的服装品牌,这样 " 前厂后店 " 的经营模式一直持续到戈雅大学毕业。毕业后的戈雅曾到广州发展,做了两三年服装生意后,戈雅回到了哈尔滨,在汉水路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注册了品牌 "Sweet on"。
2003 年,戈雅在南岗区租了一间老俄式 " 黄房子 " 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咖啡馆。可惜,当时在哈尔滨很少有人喝咖啡,在经营了两三年后," 黄房子 " 里的咖啡馆就关门了。
或许是对俄式建筑和老房子有着特殊的情结,10 年前,戈雅偶然间发现红专街 25 号院内的老房子出租,想都没想就租了下来。" 红专街 25-1 号这栋老房子始建于 1927 年,是砖木结构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当时这里住着一对儿俄罗斯夫妇,他们制作的面包远近驰名,不少老哈尔滨人便将这条街称为‘面包街’。日本侵华期间,这对儿俄罗斯夫妇将自己制作的面包分给中国人,救济了不少哈尔滨人。" 戈雅告诉记者,当她看到这栋房子的第一眼就非常喜欢,租了这间老房子后她便将自己的工作室搬了过来,并取名 " 旧室 "。在这里,有戈雅收藏的老家具、俄文图书、老期刊和各种古董,她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搞创作、看书、聊电影⋯⋯日子过得非常惬意。
【明星自发打卡圈关注】
"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非常喜欢咖啡、对咖啡文化颇有研究的戈雅,在朋友的建议下将工作室改为了咖啡馆。2021 年 6 月,戈雅咖啡馆正式营业,吸引了众多喜爱咖啡、对哈尔滨老建筑感兴趣的人的关注。而这其中就有众多明星,范丞丞就是其中一个。
" 范丞丞来的时候是 7 月份,哈尔滨的夏天还没热起来。" 戈雅回忆起她与范丞丞的初次见面坦言 " 他是一个干干净净、非常有礼貌的大男孩 "。当天,范丞丞让他的朋友先来到咖啡馆占座,选择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墙边有一幅戈雅的自画像。过了一会儿,范丞丞带着摄像和助理来到咖啡馆拍摄,他们先是在咖啡馆里拍摄了视频和照片,之后,便来到了戈雅制作咖啡的 " 厨房 ",看见戈雅正忙着制作咖啡也没有打扰,就是静静地依靠着门框等待。戈雅告诉记者,当天的客人挺多的,她忙了挺长时间一抬头发现一个画着淡妆、眼神非常清澈的大男孩在那等着,非常礼貌地询问:" 如果忙完了,我可以进来拍摄吗?" 后来,还是咖啡馆的常客跑来问戈雅这是不是范丞丞,戈雅才知道原来这个大男孩是个明星。
当范丞丞在咖啡馆拍摄的 vlog 在微博上推出后,瞬间就有了近百万的观看量,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哈尔滨前往戈雅咖啡馆打卡。" 咖啡馆像是哈尔滨历史的时光隧道,如果你喜欢这座城市,可以从这里找到岁月留下的痕迹 "" 点餐的咖啡和饮品名字特别‘哈尔滨’,名为圣 · 索菲亚的午后、丁香树下的茶,哈尔滨的忧伤、乡愁的咖啡都非常好喝,强烈推荐 "" 慵懒生活之外的诗和远方,构成了这座城市的乌托邦 " ⋯⋯ 来自成都、北京、上海、广东、郑州等地的游客纷纷为戈雅咖啡馆打 call,在老房子里触摸城市历史痕迹,感受哈尔滨城市文化。
【唤醒城市文化认同感】
2020 北欧国际电影节上,一部关于哈尔滨的纪录片《晚霞中的红蜻蜓——关于哈尔滨的记忆》,荣获最佳纪录片导演奖,导演苗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哈尔滨人,这是哈尔滨籍导演首次以表现哈尔滨的纪录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的个人奖项。为拍摄这部影片,苗萌的团队自 2017 年起 7 次往返于哈尔滨和北京,历时 700 多天的拍摄,记录了哈尔滨冬春夏 3 个季节的风景。其间,苗萌及团队一共访谈了 50 余人,由于时长的限制,影片中只收入 24 人的访谈,梁晓声、薛苏里、王焕堤、胡弘、戈雅、杨世昌、宋辉、羊肉串胖哥等老哈尔滨人在片中讲述了城市与人的情怀。
纪录片《晚霞中的红蜻蜓——关于哈尔滨的记忆》在戈雅咖啡厅完成了 N 场访谈的录制,并在这里录制了老东北冬天溜窗缝、填锯末子等极具时代感的复古镜头。一张有着红专街 25 号院里的丁香树以及戈雅咖啡馆的照片,被导演苗萌制作成了影片的宣传海报。纪录片《晚霞中的红蜻蜓——关于哈尔滨的记忆》北欧获奖的消息传回国内后,一些影迷也根据这张海报找到了戈雅。" 很多 90 后、00 后的影迷都是三刷、四刷《晚霞中的红蜻蜓》,他们非常喜欢这部反映哈尔滨的纪录片,这部影片不仅见证了城市历史,更展现了生活里的烟火气。" 戈雅说。而这也不是红专街 25 号院第一次登上大银幕,20 世纪 90 年代电影《滚滚红尘》就曾在这里取景,电视剧《闯关东》剧组也曾在戈雅咖啡馆前搭景拍摄,这几年,陆续还有不少摄制组找到戈雅想要在她门前和咖啡馆里取景。戈雅是个画家,画油画,写诗,是个典型的文艺控,甚至,几个 80 年代的诗人从香坊骑自行车来看她,还都写了同题的诗歌《穿过城市去看戈雅》⋯⋯
2021 年,戈雅租下了咖啡馆下面的地下室,用了半年时间将其拓展成 " 第二空间 ",这里不仅是一间迷你电影院,也是音乐沙龙、不插电 live、电音节、校园民谣的聚集地,更为艺术家们免费提供摄影展、图像展、个人展等展示平台。戈雅告诉记者,首期展览是一场名为 " 城市的体温 " 的 12 人摄影展,12 位来自全国的摄影家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他们眼中的哈尔滨。" 在我的记忆中,中央大街就像是一个时尚的大 T 台,哈尔滨人非常洋气也懂得打扮,是名副其实的‘东方小巴黎’。开这家咖啡馆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老建筑让更多人了解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故事感和厚重感,唤醒大家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 戈雅说,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让大家想要来到哈尔滨、了解哈尔滨,算是自己对这座城市的一点贡献。
编辑 宋芮彤
值班主编 王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