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2-12-01
《达·芬奇机器》:破解达•芬奇手稿的“机器密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由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声光电磁,人类文明得以起于微末、发于华枝,大抵是由发明与创造所拉动的。但时有一些巧夺天工的发明,常给人以超越时空之感。其中广为人知者,东方有墨家鲁班,其发明的锯子、曲尺、刨子、石墨尚且可见可感,至于 " 盘旋三日而不落 " 的木鸟,因超乎常识有神化之嫌。西方则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达 · 芬奇,其留下的手稿中有众多精妙绝伦的机器构思,堪称 " 大发明家 "。同样的,手稿中的一些奇思妙想,在长达数百年间一直无法解读,继而被看作神秘至极的天书。即使是今天,这些文艺复兴时期的机器,仍然会让研究它们的人感到惊奇。

新出版的《达 • 芬奇机器》一书,借助电脑技术解构并搭建达 • 芬奇发明中最伟大的数十种机器,用视觉 " 讲述 " 机器背后的神秘与伟大所在。书中所选手稿原图,出自达 · 芬奇的《巴黎手稿 B》《图谱抄本》《巴黎手稿 E》《波帕姆手稿》《艾伦德尔手稿》《都灵图书馆》《艾仕本罕手稿 I》。

首先,把达 • 芬奇的技术图纸用有效的电脑视觉图表现了出来。本书绘图者塔戴和赞农这两位技艺高超的设计师,利用现代工艺及材料技术,以电脑图像和 3D 技术,将大师异想天开的手稿变成可供制作的设计图纸。他们根据达 • 芬奇手稿中的描述和绘图,通过俯视图、透视图、爆炸图、运动序列模拟图、力线示意图等模式,将大师设计的飞行器、潜水艇、直升机、装甲坦克车、汽车、武器、工具机械和水力机械等,分解到最细微的部件,立体展现了藏于内部的机构以及运作的原理。

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展现和 " 转化 " 原稿,也正是达 • 芬奇本人的追求。为了使这些机械图稿更为完美,更容易理解,也更具有穿透力,在图像的表达力度方面,达 • 芬奇采用了前所未有的绘图方式——通过对静态构件的展现,来阐述构件之间的动能转换。从他的手稿中可以看到,他竭力使自己的草图能够表现出对机械和装置的分析过程、思考结果及创新的概念。换言之,其所设计的机器,几乎是 " 运动 " 着的,绝非仅仅是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 " 雕塑 "。事实上,《达 · 芬奇机器》这本图册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用电脑技术、科技想象,让设计原图 " 动起来 ",实现了达 • 芬奇本人的目标和意志。

本书中用于绘制图像的工具并不特殊,也就是大家常见的制作商业游戏和电影特效的软件。这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绘图这者用这些电脑技巧创造出一套新的视觉语言,它不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但称得上是一座桥梁,能够连接古代文明与现代世界,连接博物馆和游戏机室,最终把达 • 芬奇的书稿和迷恋电脑游戏的年轻人连接在一起。也许达 • 芬奇和电脑游戏之间,并没有那么远的距离。

与此同时,世界著名的达 • 芬奇研究专家罗伦佐用客观的语言,对达 • 芬奇机械手稿背景资料、绘制的年代和目的进行了阐述,并且将它和同时期的手稿进行了横向对比,由此向读者揭示了那惊人的超时代创举。正如《达 · 芬奇机器》一书所揭示的,达 • 芬奇之所以伟大,是在于他在机械概念上的创新超越时代,而不是因为他发明了某件神奇的机器。他是第一个把机械绘图当作分析和研究工具的人。他认为绘制一台机器,就是要把它分解成最细致的零件,对其进行精确地 " 解构 ",从而体现出它的全局和细节。通过《达 • 芬奇机器》,我们可以了解达 • 芬奇对现代机械文明的巨大贡献:运用严格的绘画法则,创造出了一种精准的视觉语言。

作者 郑文丰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达芬奇 德尔 艾伦 巴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