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
邓祁 哈尔滨日报记者 封娇 申志远
这一年,杨华 23 岁;这一天,他们来到了古老的黑土地;这一夜,他们与狼群做了整晚的搏斗;这一刻,他们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北大荒人。
1955 年 9 月 4 日,杨华和他的 60 名战友将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队旗插到了萝北县凤翔镇团结村的土地上。
↑ 青年志愿垦荒队誓词(东北烈士纪念馆陈列)
"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 一声声号召鼓舞着杨华等人,他们坚定 " 要做一名真正的拓荒者 "。队员们面对誓词,庄严宣誓:" 我一定要全心全意完全实现我的誓言 ",他们这样说,也真的这样做了。
" 坚持到底,不作逃兵,要把边疆变家乡。" 在极度恶劣的生活条件面前,个别人动摇了。杨华咬破手指写下血书,用鲜血鼓舞了队员扎根黑土。杨华一生没有离开这片土地。许多队员同他一样在临终前还提出请求:" 在我死后,请将我的骨灰埋在北大荒!"
↑ 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队旗(东北烈士纪念馆陈列)
" 勇敢劳动,打败困难,要把荒地变乐园。" 杨华和队友们没见过开荒犁,马也不听他们的使唤,队员两手被划得鲜血淋漓。他们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 ……60 天后,1200 亩荒地翻了身,亘古荒原露出了美丽丰腴的肌肤。
↑1955 年杨华决心书(东北烈士纪念馆陈列)
" 完成计划,争取丰收,为后来的青年们开辟道路。" 垦荒队第一年就收获萝卜 1 万斤,土豆 35 万斤,粮豆 99 万斤。马棚盖起来了,住房盖起来了,食堂盖起来了,新的垦荒队员们也来了。到 1956 年,不同地区的 14 批志愿垦荒队到达萝北,队员人数达到了 2602 人。
↑1955 年 8 月 30 日,垦荒队员接过 " 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 " 大旗
这里没有村庄与人烟,有的是狼群的嗥叫,蚊虫的叮咬。住着挡不住风雨、抗不过严寒的草房,吃的是窝窝头和盐水煮黄豆,喝的是泥坑里沉积的黄泥水 …… 但就是这样,杨华和队友们向着心中的北大仓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着,是他们和他们的精神,让今天的 " 中国饭碗 " 端的更牢,端的底气更足。
"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六十多年来,这句话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
编辑 封娇
值班主编 申志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