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冠
2021 年 11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公益诉讼检察法定领域。哈市检察机关聚焦严重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侵犯个人信息违法行为,发挥公益诉讼制度在个人信息安全溯源治理方面的优势,密织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 防护网 "。
去年 11 月至今,哈市检察机关共立案 10 件,制发公益诉讼检察建议 6 份,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4 件,督促行政机关对数万条个人信息进行有效保护,共同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的法治屏障。
" 线下 + 线上 " 调查 化解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全市检察机关通过 " 线下 + 线上 " 的方式,紧盯与民生相关的住房、公益性岗位、补贴等信息,对相关职能部门发布、审核程序开展了调查。同时,对网上公示的信息进行筛查,通过制发诉前检察建议、工作提示等方式,督促行政机关尽责履职,有效化解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南岗区检察院将各类农业补贴、优抚政策公示作为调查重点,发现居民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被张贴在公示栏上。同时,该院还对网站公示信息进行了筛查,发现 2018 年、2019 年的公示信息中居民身份证号码被公开。为此,该院制发检察建议 2 件,督促行政机关对 13975 条违规公开的个人信息进行了合规处理。
延寿县检察院通过主动筛查,发现 1005 名公民的个人信息被公开在行政机关网站上。该院制发检察建议的同时,向行政机关解读个人信息保护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相关法律的重点条文,释明处理信息的重要意义,共同守护信息安全。
道里区、方正县、巴彦县检察院对行政机关网站的公示信息开展调查,发现一些公示未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去标识化处理,将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银行账户及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公开。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立即整改,及时消除了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的隐患。
" 刑事 + 公益诉讼 " 守护个人信息安全
全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 " 一体化 " 办案优势,对于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采取 " 一案一讨论 " 模式,由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办案组长、包片指导人共同对案件进行业务指导,帮助基层院分析案件事实及证据,提出明确合理的诉讼请求,提升案件质效。
道外区检察院以 " 刑事 + 公益诉讼 " 模式,增强个人信息保护合力。对刑检部门移送的信息网络犯罪线索分析研判后发现,一犯罪团伙通过电话诈骗非法获利 9 万余元,涉及个人信息上万条,遂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依法要求违法行为人赔偿给社会公益造成的损失,加大侵权行为违法成本,最大限度守护个人信息安全。
为增强百姓对个人信息泄露危害性的普遍认知,全市检察机关主动开展个人信息保护宣传活动,向群众讲解个人信息泄露不但能产生垃圾短信、骚扰电话,还可能威胁隐私、财产安全,需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做保护个人信息的第一责任人。
香坊区检察院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2 件,为个人信息安全架设了一层紧密的 " 高压线 "。同时,该院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向群众介绍公益诉讼检察职能、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提醒群众尤其是老年人,提高在医疗、养老、金融、消费等重点领域处理个人信息的能力,增强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
编辑 李洪霜
值班主编 张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