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2-12-05
运河讲坛丨王健:国家文化公园的江苏担当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国家公园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我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2013 年以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先后纳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当中,由此形成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全面建设的新格局。

江苏拥有 700 余公里的大运河干线和 400 多公里长江岸线,形成十字黄金水道,在大运河和长江两大国家文化公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承担着光荣的建设重任。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研究员王健认为,江苏在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过程中,要推进国家文化公园与国家公园融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长江文化公园融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融合发展。

△王健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研究员

建议申报长江国家公园

王健表示,在我国,国家公园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并重,本质上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发展强国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是根据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文明古国国情,而对国际流行的国家公园模式的重要创新。

目前,国家公园重点在生态文明建设,如三江源、大熊猫、神农架、钱江源、祁连山、武夷山、东北虎豹等。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在国家文化形象打造,将形成一条主题鲜明的带状文化线路,涉及的地域广,政区复杂,不可能是孤立的,封闭的空间。王健表示:" 在这样广阔的空间内,自然与文化的资源秉赋及比重是不平衡的,不可能只建单一的一种公园。因此,长江流域两种公园同时建设,融合发展势在必然。"

△长江南京段

他举例说道,长城是人工建筑遗产,但依托北京延庆地质公园 - 八达岭长城 - 十三陵,长城成为首批国家公园。长征、长江、黄河这些以自然为主的文化线路上,也涉及到多个国家公园,如三江源、大熊猫、神农架、钱江源、祁连山等。长江是长达 6300 多公里,流域面积 180 万平方公里的自然河流,生态环境关系长江命运,多年的过度开发索取,已经极大破坏了长江生态环境,所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首先必须注重生态文明建设。长江大保护,十年禁渔令便是保护母亲河的严厉措施,目前已经初见成效。

王健建议,江苏在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申报长江国家公园," 或借鉴国家公园经验,对关系稀有濒危动植物资源的江段,建立封闭的保护与研究基地,划出专门的生态保护区,对南水北调水源地的特别保护,长江全面禁止采沙,随意放生动物,减少人为干扰。"

大运河和长江两大国家文化公园融合发展

江苏拥有 700 余公里的大运河干线和 400 多公里长江岸线,形成十字黄金水道,在大运河和长江两大国家文化公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承担着光荣的建设重任。王健认为,大运河和长江两大国家文化公园也要融合发展。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古运河集中展示带

王健表示,两大文化公园在空间上本身就是融合的。江苏是长江与大运河水运网络的中心区域,涵盖了扬州(包括仪征)、镇江、南京,大运河沟通南北。扬州、镇江、南京、太仓、上海、南通等重要城市和港口,成为各时代长江下游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由点到线,形成一个整体。大运河与长江航线自古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沟通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 " 的交汇点。鉴真东渡(扬州、张家港)、日本圆仁巡礼(如东、泰州、扬州),日本成寻,意大利马可波罗,都历经大运河与长江,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从南京出发,到达长江沿岸的太仓刘家港,再扬帆出洋。

△扬州处于长江与大运河水运网络的中心区域

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在文化内涵上也有整体性融合,大运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共同见证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若干阶段性转折:第一次是六朝,特别是唐宋以后,中国都城的东移南迁,由关中西安转向洛阳、开封,转向大运河及长江流域的淮安、扬州、南京、常州、苏州、杭州一线,经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沿大运河向长江流域、东南沿海转移,明清时期达到高峰,以江南经济为基础的江南文化日臻繁盛;第二次是近代,中国由传统向近代化转型,上海为龙头,江苏是民族工商业摇篮之一;第三次是 20 世纪后期至今的改革开放,作为前沿地带,江苏乡镇企业、助力乡镇经济,涌现 " 华夏第一县 "、" 华夏第一村 ",创业发展有 " 张家港精神 "、" 昆山之路 " 等。

王健还表示,江苏拥有最具特色的江河桥梁文化资源,可以重点建设主题国家文化公园。当代长江文化中,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独立自主 " 自立更生 " 的标杆性工程,是里程碑式的重要地标,建议规划建设 " 南京长江大桥国家文化公园 ",该国家文化公园可以将下关中山码头,长江航运码头、大马路民国建筑群、沪宁铁路下关火车站与浦口火车站等包括在内,形成铁路、水路、轮渡交通体系。

△南京长江大桥

建议黄河故道纳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历史上的黄河频频泛滥改道,大的改道 26 次,小的泛滥改道不计其数。但真正留存至今,能够连续不断达到大海的可辨识河道,却只有 1855 年改道之后留下的黄河河道,今通称 " 黄河故道 "(地图上多标识为 " 废黄河 ")。

黄河故道从河南兰考东关头(铜瓦厢)到江苏滨海入海,全长 731 公里,流域面积 2210 平方公里,江苏境内黄河故道,上起丰县二坝,流经丰县、萧县(属安徽)、徐州市区、睢宁、宿迁市区、泗阳、淮安市区、涟水、阜宁、响水、滨海等 10 个市县,于套子口入黄海,长 484 公里,流域面积 1720 平方公里。

△黄河故道上的绿化带

历史上大运河与黄河有不解之缘,古汴河、古泗水曾是大运河的重要运道,1132 年黄河改道南流,夺淮入海。1495-1855 年,黄河侵泗夺淮,下游全部注入淮河并最终流入黄海。泗水淮河变身黄河干流,继续借黄行运,既是运河的一部分,也是黄河的一部分,运河与黄河历史都离不开黄河故道,甚至可以说打断骨头连着筋。

然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没有把黄河故道纳入建设范围,大运河遗产河段没有河漕,只将清康熙开在黄河故道中的中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忽略了黄河故道在大运河中的地位。江苏虽然在规划时把黄河故道融入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之中,但相当河段并非建设重点,其重要性远不如遗产河段。王健表示:" 如果将其纳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不但拓展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的广度和厚度,也能够带动苏北发展,促进江苏乡村振兴,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强国战略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文字丨王健

图片丨王健、现代快报 + 记者施向辉、《中国运河志》视频截图

来源:中国大运河

相关标签

王健 长城 黄河 江苏 生态文明建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