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赋能,生态产业共赢。
今日的央媒看吉林,聚焦这样一组与吉林 " 绿水青山 " 有关的新闻。
来,我们就从吉林抚松县的长白山 " 一支参 " 说起。
长白山西坡腹地森林茂密、沟壑纵横,土壤肥沃、降雨充沛,坐落此处的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成为人参主产区。《神农本草经》记载:" 人参,主补五脏,开心益智。" 人参因此被视为 " 东北三宝 " 之一。
" 全国每 10 棵人参,就有 8 棵来自抚松。" 抚松有着 1500 多年的野山参挖掘史和 450 多年人工栽培史,目前人参留存面积共 916.2 万平方米,产量 3650 余吨,2021 年人参产业产值达到 190.93 亿元,占全县经济总量的 45%。
12 月 6 日的《农民日报》以《吉林抚松县多措并举做强长白山 " 一支参 "》为题进行了报道。
吉林抚松县,如何将小品种做成大产业,使人参产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主导产业?
文章,给了答案。
抚松县被农业农村部列入长白山人参产业集群重点县和国家级区域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人参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目前,抚松收集人参种质资源近 5000 份,已审定人参良种 4 个,培育 " 福星 " 系列人参良种 5 个。抚松县对人参根、茎、叶、花、果实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在饮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及食品等方面生产出 600 余种人参产品。人参产业被列为全县三大支柱产业之首,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主导产业,全县以人参为主的农产品销售额达 20.19 亿元,2021 年市场交易量占国内人参交易量的 80%。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面打造人参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专特精优产品。过去,抚松人参产业发展历程中也曾有过无序经营、超量使用化肥的现象,如今通过 " 科技转化 + 技术标准 ",极大保障了标准化生产。抚松已经制定完成种植、种子种苗、加工等操作规程在内的 12 项行业标准,今年又完成 4 个项目标准的制定,推动了人参产业标准化发展。目前," 抚松人参 " 品牌产品原料生产基地达到 117 万平方米,全县人参标准化种植面积已经达到总面积的 85%。
接下来,我们将目光从长白山,转向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 月 6 日,《中国青年报》以《他们守护着莫莫格湿地,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关注保护湿地的重大意义。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候鸟们美丽优雅的身姿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影像。
文章这样描述——
每年 10 月上旬至 11 月下旬,吉林莫莫格湿地都会迎来候鸟南迁的高峰期。每当这时,潘晟昱就会带着相机来到湿地,远远地拍下候鸟们美丽优雅的身姿。令他惊讶的是,今年来到湿地的候鸟的种类和数量特别多," 单是东方白鹳 (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就有 2000 多只,相较于往年的几百只,简直是一个奇观。" 潘晟昱说。
潘晟昱是镇赉县本地人,因为喜欢研究和拍摄候鸟,而有了 " 鸟叔 " 的外号。在《中国青年报》" 温暖一平方 " 直播间,潘晟昱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讲述了他与湿地和候鸟的故事。
莫莫格保护区位于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是典型的湿地类型保护区。嫩江、洮儿河、二龙涛河的流经形成了 7 万余公顷适宜鹤鹳类等水鸟栖息的沼泽湿地,孕育和储藏着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1997 年 12 月,莫莫格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湿地的意义何在?
在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姜力看来,保护湿地意义重大。" 湿地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在维护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价值。湿地不但是野生动物重要的栖息地,也是周边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资本,湿地在调节区域气候、净化水质、涵养水源、防洪减灾、提供淡水和水产品及其他可利用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绿水青山,风景如画,为文旅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月 6 日的《人民日报》第 12 版消息报道:
近日,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吉林艺术学院共建的 " 吉林省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 成立,推动创意设计赋能乡村旅游品牌建设。
文章提到,该研究中心将重点挖掘省内乡村地域文化,打造具有国内代表性、示范性的艺术乡建、乡村旅游精品村示范点,未来将开展文化创意赋能文旅产业的相关工作。
来源:中国吉林网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