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约 6000 年以来,在长江和潮汐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在长江口沉积,一片神奇的绿洲渐渐 " 生长 " 出来 ……
近日,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地方文化史 · 南通卷》正式出版,揭开南通 6000 年沧海桑田、涅槃重生的文化密码。
何以 " 通州 "?因为它濒海控江、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
" 中国近代第一城 " 创造了多少 " 第一 "?不胜枚举。
《江苏地方文化史 · 南通卷》
钱荣贵 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6000 年 沧海桑田
如果穿越到 6000 多年以前的南通,那你看到的可能不是阡陌纵横的鱼米之乡,而是长江口一片茫茫的海域。
距今约 6000 年以来,海平面变化趋于稳定。在长江和潮汐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在长江口沉积,渐渐露出水面,形成沙嘴、沙洲。
沙洲与内陆之间,又因泥沙不断淤积而并接,海岸线随之东移。
在漫长的岁月中,长江和黄海相互作用,泥沙不断沉积,南通自西北向东南渐次形成陆地。
6000 年,8000 平方公里,沧海桑田,鬼斧神工。
唐代以前江口沙洲分布及成陆示意图
第一缕曙光
青墩遗址是南通文化的第一缕曙光。20 世纪 70 年代,海安青墩遗址被发现,市境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的面纱被揭开。
最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海安青墩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刻纹鹿角(海安市博物馆供图)
他们已经可以吃上稻谷、菱角、芡实、桃核,搭配刚打捞上来的海鲜,再用高脚杯斟上一些米酒。惬意!
他们住着 " 干栏式 " 建筑。上层住人防潮散热,下层圈养家畜。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家里养着猪和狗,出门就可以捕鱼。
用什么捕鱼?镞、鱼镖、牙镞、匕首 …… 其中鱼镖有乳突和倒刺,尖端锋利,体现出青墩先民捕鱼的高超技艺。
青墩遗址还出土了 6 件回旋镖,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也是目前已知亚太地区最早的回旋镖,说明青墩先民渔猎文化已相当发达。
海安青墩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穿孔带柄陶斧(南京博物院供图)
高脚杯盛酒,一点不夸张。
青墩遗址出土的陶器残片有 25000 余片,较为完整的陶器 320 件。
鼎、盉、豆、盆、钵、罐、瓮、缸、杯、碗 …… 品类齐全,造型丰富,制作技艺高超,还发现了少量彩陶残片。
其中,红陶鬶、二流壶、灰陶高足杯被学界认为是酒器。由此推测,青墩古人已开始用稻米酿酒。
狼山龙爪岩似龙爪伸进江中
涅槃重生
约在距今 5000 — 4000 年间,青墩地域遭到海侵,青墩先民被迫迁徙,青墩文化流落他乡,继续开枝散叶,而南通文化由此进入了一个长达一千多年的沉寂期。
其后,随着扬泰陆地不断东延,长江北岸古沙嘴逐步形成,江口沙洲也不断涨出并接大陆,南通文化又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重新孕育而生并发展壮大。
地处淮河以南、长江下游以北,这一带气候宜人、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特别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传统农业逐渐从粗耕向精耕细作发展。
许多麋鹿在这片土地上活跃。因为麋鹿冬天掘食草根,所以土壤疏松,非常适合水稻、大麦之类的谷物生长。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当地盐业起步较早,日渐兴盛。
西汉吴王刘濞曾 " 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 "。还建有海陵仓,作为海盐的集散地,并开邗沟向东至蟠溪(位于明清时期如皋县北部)。
生产的海盐由蟠溪通过邗沟,源源不断地运抵海陵仓。隋唐时期,盐业规模扩大。沙洲四周遍布盐灶,煎盐炉火彻夜通明,可见当时盐业之盛。
始建于唐初的狼山广教禅寺
何以通州?
南通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它古称 " 通州 ",始于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南唐割江北诸州予后周,后周于是置静海军,不久升为通州,辖静海、海门二县。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为避太后之父刘通讳,通州更名崇州(因州兼辖崇明镇而得名),又名崇川。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崩," 通州 " 得以恢复。清雍正二年(1724),通州升为直隶州,为了区别于直隶顺天府的通州,于是有了 " 南通州 " 之称。
"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相传,乾隆帝南巡路过南通,出了这么个上联。
何以通州?正是因为它濒海控江、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说:" 通之为郡,濒海控江,南通闽粤,北通齐鲁。"" 南濒吴会,列壤相望。旁通吴越,迨于外邦。风帆海道,瞬息千里。"
唐末以后,市境地域发育渐趋成熟,主体格局初定。
这一时期,建州、筑城,移民增多,南北交融频繁,文化多元融合。
农耕文化进一步拓展,逐步形成农耕与纺织并存互补局面。海盐文化摆脱了初期自发式、松散型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官府管理日益加强。
随着通州城、如皋城的建立,城市文化破茧而出,逐渐繁荣。官学设立,书院开设,市境民众崇文尚教蔚然成风。
始建于元至正年间的谯楼、建于 1914 年的钟楼(羌建 摄)
中国近代第一城
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师范科的民办师范学校、第一所本科制完全科民办女子师范学校、第一所纺织高等专门学校、第一所新型综合性戏剧人才专门学校、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盲哑学校、第一所盲哑师范教育机构、第一家农业股份制公司、第一所公共博物馆、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气象台 ……
建于 1905 年的南通博物苑中馆(钱荣贵摄)
近代史上,诸多 " 全国第一 " 都被南通摘得。中国近代第一城,实至名归。
这些 " 第一 ",都源于一个人。他就是著名的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
张謇在家乡创办大生纱厂,把 " 实业救国 " 的理念变成现实。1899 年,大生纱厂建成出纱,与传统土布业相结合,所产土布产销两旺。此后,张謇相继建成大生二厂、三厂、八厂。大生四个纱厂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华商纱厂集团之一。
大生纺织公司、大生马头旧影(南通博物苑供图)
为了解决原料问题,1901 年,张謇创建通海垦牧公司,大规模开发沿海滩涂,废灶兴垦,引种棉花,后来涌现出 40 余家农垦公司。
为综合利用棉籽等,张謇又创办了榨油厂、肥皂厂、造纸厂等。至此,南通棉纺织业全产业链形成。
建于 1902 年的通州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供图)
" 父教育而母实业 " 是张謇一贯的主张。他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创办了众多学校。有学者统计,张謇创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多达 370 多所。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成了覆盖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完整现代教育体系。
张謇不仅亲手缔造了多个 " 第一 ",还改变了一座城的格局。
近代南通 " 一城三镇 " 城市格局示意图
光绪二十一年(1895)以前,通州城基本保持着后周建城以来四面环水、方形城郭、中轴对称、十字长街的传统格局。
但在此后 30 年间,由于张謇的规划和建设,它逐步形成了 " 一城三镇 " 的城市格局:中心城区形成了一个以教育、文化、商贸、金融、慈善为主要功能的生活区,唐闸发展成以棉纺织业为主的近代民族工业重镇,天生港发展成为外江内河、客货两运的重要的港口镇,狼五山得到保护,进一步成为风景名胜区。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刘静妍
图 |《江苏地方文化史 · 南通卷》、现代快报 + 记者 施向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