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湾区为代表的中国主要城市群,正成为推动科技和产业共享创新,从 " 制造 " 向 " 智造 " 跃升的强大主力—— 12 月 8 日,在 " 大湾区科学论坛湾区科创峰会 " 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共享创新指数研究报告》显示,以科创为特色的专精特新企业已成为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和成渝四大城市群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目前四大城市群共有专精特新企业 4980 家,占全国专精特新企业的 50.2%,与此同时,中国内地有超 6 成的灯塔工厂也聚集于此。
大湾区科学论坛湾区科创峰会现场
参会专家表示,世纪疫情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让经济快速恢复并持续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越来越重要的一项任务。面向未来,以 " 制造基底 + 创新基因 + 数字基础设施 " 的底座基石,以政企学研协同创新 " 有来有往 " 的多向互动,以战略型大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共享共融,以战略科学家与产业科学家 " 研产一体 " 长效驱动为特点的共享创新模式,将成为中国经济 " 强筋健骨 " 的动力支撑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源泉。
作为面向全球、聚焦中国,连通产学研、粤港澳三地以及内地的重要交流对话平台,本届 " 大湾区科学论坛湾区科创峰会 " 以 " 共创共享、迈向一流 " 为主题,作为峰会主办方之一的腾讯公司表示,未来将围绕国家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重要方向,在促进共享创新的生态中连接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等更多创新主体,成就更多 " 专精特新 " 科创企业,创造更多可持续社会价值,更好履行科技企业的责任担当。
"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常关键的任务之一,也是我们这几代人的历史使命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在峰会上掷地有声。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自 2018 年对外开放以来,已完成 8 轮用户实验共 800 多项课题、全球累计注册用户 4000 多名,已经成为粤港科技创新的共享性关键支撑平台,在新型能源材料、航空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成为支撑大湾区乃至我国攀登全球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高峰的 " 大国重器 " 之一。
纵观全球,发展和创新进入十字路口,唯有准确把握形势,才能找到出路;唯有坚持自立自强,方能屹立不倒。"21 世纪将是亚洲世纪!"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卓越院士、新加坡前常驻联合国代表马凯硕在视频演讲中强调," 中国和许多其他亚洲国家需要加大对科学技术投资,更加自力更生,尽可能在本区域内进行技术创新,就像美国目前在硅谷所能做到的那样 "。而在马凯硕眼中,粤港澳大湾区则是亚洲最具创新潜力的区域。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卓越院士、新加坡前常驻联合国代表马凯硕
当前,疫情应对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疫情三年让大家的需求从 " 在线 " 转向 " 在场 ",也加快了数字科技对传统创新活动技术底座的重塑。为走出疫情后的经济发展积蓄了动力,增强了韧性。腾讯研究院在峰会上发布的 " 升维 · 2023 十大数字科技前沿应用趋势 " 显示,高性能计算迈向 "CPU+GPU+QPU" 时代,泛在操作系统加速 " 人 - 机 - 物 " 全面融合、云计算集成化和异构化持续演进 …… 基于 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底层技术,全真互联正在成为新趋势,世界正加速迈入数字文明时代。
敢为天下先,是大湾区在改革开放发展中锻造的精神底蕴,在科技创新的时代更需要继续发扬。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在峰会致辞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新时代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国家战略,也是新的时期推动 " 一国两制 " 事业发展新实践。他表示,希望在科创领域,三地的官产学研可以秉持过去 " 吃螃蟹 " 的尝新、创新精神,迎难而上,务实进取,为国家伟大的创科事业贡献湾区的力量。
科技和产业创新,归根到底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实践中,粤港澳大湾区逐步探索了一条从基础研发、技术攻关、市场应用到社会利益创造的价值生态链条,实现了创新活动从出发点到落脚点的 " 正向循环 "。科学家 + 企业家、大企业 + 中小微、核心城市 + 成员城市,再加上一国、两制、三区,是大湾区独特多元优势。
多主体参与的创新活动,讲究的是开放共享,追求的合作共赢。作为土生土长的澳门科学家,澳门大学教授、2022" 科学探索奖 " 得主麦沛然更懂得这句话的含义。麦沛然在峰会中以自身经历为例,分享如何在澳门大学、珠海横琴和深圳河套科技园三地奔走,连通研发、制造、应用和市场。" 大湾区数实并重、软硬一体的研发和产业生态,不仅让产业链、基地、人才等优势可以跨境利用,还能在与现实需求和市场的沟通对接中锤炼产品研发,提升创新‘含金量’和竞争力。"
澳门大学教授、2022" 科学探索奖 " 得主麦沛然
" 澳门将加强与横琴以及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合作,为推进‘广 - 深 - 港 - 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以及融入国家创新的体系而努力 ",澳门特区政府经济及科技发展局局长戴建业在峰会致辞中表示,将持续鼓励及推动澳门科技企业与大湾区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促进产学研的融合发展。
据《共享创新指数研究报告》指出,大湾区的创新资源要素在深港两地、珠江两岸、四大核心城市之间跨河、过江、越海,频繁流动、深度共享。这背后依托的是大湾区科技和产业创新的 " 三大利器 ":区域产业集聚平台、大科学装置平台和企业开放创新平台。其中,华为开发者、腾讯数字生态、广汽智联等企业开放创新平台是大湾区科技产业创新的一大特色。
谈及搭建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初衷,腾讯杰出科学家、美国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刘威强调," 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数字技术创新,以数强实,为用户、合作伙伴和全社会创造更多实实在在的创新价值 "。据了解,依托前沿数字技术和开放平台,腾讯三年累计服务超过 200 万客户,合作伙伴遍布大湾区内外。而腾讯 " 云深 " 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平台、与国家天文台合作开展 " 探星计划 " 等,又为基础科学研究与发现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腾讯杰出科学家、美国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刘威
企业枝繁叶茂,经济才有活力。" 企业一直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家发展的大局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主席蔡冠深指出。经过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中国企业逐步形成了开放协同、共荣共生的创新群像:华为鸿蒙生态开发者近 4 万款应用跟随华为的步伐走向全球市场;腾讯开放平台合作伙伴总数超过 1300 万,为社会直接和间接创造 4618 万个就业岗位,年收入过千万的产业生态合作伙伴数量过去三年来年复合增长率 80%;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了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完整布局,通过逐步开放传感器及控制权,为全球开发者和中小企业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 ……
" 这些数字科技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他们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在演讲中表示,制造业提供大量就业、推动国民收入增长和共同富裕,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突出,但制造业要想真正高质量发展,必须直面数字化转型挑战。这种背景下,华为、腾讯等数字科技企业为制造业提供数字化服务,帮助企业研发适用、有效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推动我们的制造业提高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 要推动制造业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也要鼓励数字科技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
" 昨天国家刚刚出台了优化落实疫情防控的‘新十条’,现在推动经济稳中求进、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变得尤为重要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在峰会演讲中给出了建议:重塑内部营商环境,让市场起主体作用、政府起更好的作用,进一步支持大中小微市场主体特别是具有生态效应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从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经验看,龙头企业一直是科技和产业创新的中坚力量,也是当前我国新型科创举国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
支持根植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数字经济枝繁叶茂的 " 生态效应 ",有序发展、健康扩张,支持其跨界发展、跨境发展,成为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性平台企业;在当前疫情防控政策下,将企业生态引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为战略型企业的培育目标,鼓励战略性平台企业牵头或参与数字经济领域国际标准、国际规则的制定,打造成我国参与全球数字治理的生力军 …… 峰会上,与会专家和企业家纷纷围绕如何支持更多企业成长壮大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出了观点建议。
" 科技发展是一场无止境的长跑。我们将围绕国家所需,发挥自身所长,更好履行科技企业的责任担当,不断自立自强、促进共享创新、推动科技向善,为大湾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腾讯高级副总裁、腾讯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表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