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2-12-11
王宏图:一息尚存,谁能“无所动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从 2004 年至今,学院派小说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已经创作了五部小说。新近出版的小说名字很特别,叫《无所动心》。有人说,看到这个书名,就动了心。

小说聚焦都市男女的俗世情欲,延续了王宏图作品中 " 欲望 " 的母题。这本书前前后后写了四年时间,王宏图将创作过程比喻成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一边教书一边写作,以细水长流的方式享受其中。

与占据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写作模式不同,王宏图对宏大叙事全然不感兴趣,专注于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中洞幽烛微,并竭力探索、触及人性中一些更为隐秘的层面,那被他称为潜藏在人们心中的激情的暗流。和小说家聊情感话题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不同于那些动不动就端出一碗鸡汤的心灵治愈师,他可以从蒙田、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 …… 生发,然后给现代都市人开出关于爱的药方。

" 这就是生活,我们挚爱的生活。" 王宏图在全书的最后这样写道。

△王宏图 受访者供图

直面最隐秘自我的勇气

读品:在《无所动心》的后记中,你写道:一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在教书之余坚持写小说,只是体内有一股冲动漫涌而起,它想寻找突破口,用词语固定下来。在小说中虚构一个世界,对你来说魅惑之处是在哪里?

王宏图:本来我是准备一心做学术的,后来发觉对世界的很多感悟通过学术性、理论性的文章无法完全表达,只有在虚构当中才能得以表现。现在虽然非虚构很风行,但是虚构的价值有一点是非虚构无法代替的,它毕竟是无中生有。就像生命的创造一样,实际上在写虚构性的作品的时候,作者变成了上帝,在孵化一种生命体,创造一个世界,赋予人物一种命运。

读品:写小说你拒绝宏大叙事,而倾向于展示潜藏在人物内心的激情的暗流。譬如塑造《无所动心》中徐生白这个人物的时候,你不加伪饰地袒露内心复杂多变的矛盾冲突。这是为什么?

王宏图:这跟人的气质有关系,因为我是一个内向型的人。我最喜欢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就像《罪与罚》很启发我,他在探索人内心深处的奥秘。还有一点,认识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认识自我,你对自己内心当中很多人性深处隐秘的东西,实际上有时候也是掩饰的。鲁迅说要直面惨淡的人生,你有时候要有直面自我的最隐秘的东西的勇气,就是那些在道德外衣或者各种伦理制约下面很隐秘的念头。

我读书的时候就希望采用这样一种小说形式,一方面它有对外部世界的展示,同时它是从内在视角看出去的。可能你也注意到,《无所动心》里,我虽然用的是第三人称,但实际上主要是以徐生白那种限制的视角看出去,很多外在的场景、景象都是通过他内心的感受折射出来的。

欲望是一种生命力

读品:《无所动心》这个书名非常有禅意,也非常有诗意,书中也反复多次出现了这个词。这是主人公徐生白求而不得之境,也是你心中的一种理想境界吗?

王宏图:无所动心这个名字不是我想出来的,它实际上源自古希腊语,原本是医学名词,意为心气平和,心神安定。后来斯多噶派哲学家借用了这一词语,表示一种不受外界环境干扰的宁静心境。斯多噶派哲学认为,人是要顺从命运的,即使在碰到烦恼、恐惧的时候,你也要淡然处之,以一种从容不迫,超越一切利害之上的那种态度来对待它,像英语当中说的叫 undisturbed,你不会被干扰。" 无所动心 " 实际上还有点反讽的意味,主人公想要追求这种无所动心的境界,结果自己被疾病、情欲困扰,到最后屡屡受挫,所以无所动心在某种程度上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理想状态。

读品:你在后记中,将徐生白和海明威笔下的老渔夫类比," 他即便毁灭了,也没有被打败。" 请谈一谈,你在徐生白这个人物身上所承载的东西。

王宏图:他患了癌症,直面死亡,在非常态的生活当中,通过欲望的实现来寻找生命的意义,尽管最终没有实现,但他敢于去尝试,他的身上有这样冒险的气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此生的追求当中才会有意义,尽管很多追求未必是圆满、成功的,但是有这样一种追求,也是代表我们人类一种永恒的向上的那样一种精神动力。

读品:你的多部小说都聚焦了欲望,也有专著《都市叙事与欲望书写》,有评论说,你一直在抵抗欲望,反思欲望,或是以和解的方式净化欲望。你的写作为什么会聚焦欲望这个内核?你怎么看待欲望?

王宏图:从人类历史上来说,人的个体的欲望跟社会群体的冲突,实际上是一个基本的主题。歌德早就说了,我们人生当中最大的一个不如意就是个人的愿望跟我们的责任间的冲突,责任就是道德伦理和各种社会规则。过去在传统社会当中,我们表现欲望的时候遮遮掩掩,经常不是那么直截了当地来谈论。到了现代社会,特别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问世之后,大家开始正视人内部本我、自我、超我的冲突,这个问题就愈发显得醒目了。

欲望就是一种生命力。生命力这个词本来就是一个比较暧昧的词,它只是表示一种生命状态。像弗洛伊德说的,本我就是原欲,就是没有规则、澎湃汹涌,像幽暗的大海一样;但是本我要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所以只能用自我的形式表达;弗洛伊德还设定一个超我,就是一种自我道德的审查。所以你有欲望,必然要跟别人和社会规则发生冲突,同时还要跟自己的道德观念发生冲突。现在是个体的时代,传统的社会纽带像中国家族、乡村的纽带在渐渐解体,城市里面大多是陌生人的社会,个体的欲望跟传统社会当中你置身于一个熟人社会有很大的不一样。这时候欲望这个问题,就变成一个更加惹人注目的中心问题了。

就像叔本华在《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当中所说的,悲剧有两种,一种是你的欲望没有达成,永远可望而不可及,抱憾一生,还有一种是老的欲望满足了,又会有新的欲望滋长出来,你又陷入一种苦苦追求而不得的情况。所以欲望跟人的生命是连为一体的,一息尚存,欲求不止。

△《无所动心》王宏图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认识两性关系当中很多真实的面相

读品:《无所动心》的腰封上有一句话," 很多人爱真理与美,但又太爱自己了。" 这是你把脉知识分子 " 情感围城 " 之后,指出的病因所在吗?在你看来,这个病应该怎样去疗愈?

王宏图:爱真理与美、爱自己,实际上是对过分自恋的一种包装的说辞。心灵疗愈的确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要我提供一种答案,这个书里面是没有的。有的朋友说它的底色是有点灰暗的,没有那种抚慰人心的东西,把人生当中那些幽暗面展示得比较多。我倒更多希望读者获得的是情感上的 " 共鸣 "。比如说有的人在徐生白的生命历程当中,找到跟自己相似的地方,不是赞同,而是以他的挫败为戒,在情感层面,让阅读的人拥有一种共情的理解。另外,在很多地方要培育自己的精神力量。

读品:具体有一些怎样的做法来培育精神力量?

王宏图:这里用得上司马迁的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读书多,这里指的是读有价值的书,像各种思想流派的作品你看过以后,你就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可能性,你能够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如果走过的地方多,你就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自然的美景之外,有各个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你就不会被一种非常狭隘的、偏执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所拘束,可以超越自己的局限性,让心灵变得开放。

读品:《无所动心》聚焦都市男女的俗世情欲,你曾谈过法国作家蒙田对婚恋的观点。是否也是你赞同的婚恋观?

王宏图:在男女婚恋大事上,蒙田的见解显现出不同流俗的犀利。他首先将婚姻和爱情加以明确的区别,决不混为一谈,认为它们处于两条不同的轨道上," 婚姻是一种明智的交易,在婚姻里,情欲已不那么癫狂,而是较为深沉,也有所减弱。爱情不愿意男女双方不靠它而靠别的东西维系在一起,当它混在以其他名义(比如婚姻)建立和维持的关系中,它就变得无精打采,因为在婚姻中,联亲、财产的分量与风韵、容貌同等重要,甚至更重。" 他说," 依我之见,建立在容貌和情欲上的婚姻是最容易失败或发生变故的。"

我觉得蒙田对婚姻和爱情的差别看得很清楚,比现在很多心灵治愈师都看得清楚。蒙田是一个很冷静的人类生活的观察家,他很冷静客观地点明了婚姻和爱情的状态,至少可以帮助你认识两性关系当中很多真实的面相,因为现在很多人都被浪漫主义的种种话语蒙蔽了。蒙田的看法我是赞成的,但是在现代却有点不太合时宜,因为现在大家不能接受没有感情的婚姻。

也有人觉得蒙田是不是就认为为了非常功利的家庭利益结婚而忘却先前的恋情这种做法是对的?实际上他也并不这么认为,反而他觉得这是一种很懦弱的行为。

要建立两性之间的一种亲密关系,是现代人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蒙田看出两性之爱的真实的状况以及不完美之处,他告诉我们,你不能追求十全十美的东西。人要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包括接受配偶的局限性。

阅读与思考凝结的 " 书卷气 "

读品:你是一个作家,同时也是一个评论家。对于外界评价的你作品中的 " 书卷气 ",你怎么看?

王宏图:你说到的书卷气,像《无所动心》这本书里有《易经》有《庄子》,但是我本身其实不喜欢文学作品中谈论太多这些方面的东西,我还是更注重感情、感觉的东西。当然像米兰 · 昆德拉推崇的小说大多是以理性的力量取胜。但是从我个人来说,还是喜欢感情的东西来驱动。

如果问书卷气的来源,除了阅读,还有思索。虽然我读的不是哲学系,但是我对一些人生的基本问题看法,有很多思考哲理与宗教的情怀、追求精神探索的情怀在里面。像巴耶塔、福柯那代思想家,对我精神上还是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如果这个也能称为书卷气的话。

我自己也没办法分析,到底影响的比例占多少。但有一点我是很清楚的,来源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比例还是蛮高的,像《卡拉马托夫兄弟》,有时候倒也不是故意模仿他,因为喜欢那个作品,很多东西就印在脑子里了。在设计情节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会从这方面着眼。

读品:作为评论家,你会给自己的作品做解析吗?

王宏图:大家有时候都不太愿意多谈自己受哪些作家影响,实际上每个人写作都会受到很深的影响。莫言 10 年前到复旦大学演讲的时候,我跟他谈过一会儿。他说有一个作家对他影响很大,就是写《静静的顿河》的肖洛霍夫。就个人趣味而言,我偏爱法国文学。蒙田、帕斯卡尔、福楼拜、普鲁斯特、莫里亚克、萨特等人的作品我都读得津津有味。法国跟意大利都是拉丁文化,它比较轻盈,比如说在法国文学当中,不会有像哈姆雷特、浮士德这样很沉重的形象。我文风受影响最大的是法国文学,虽然我有的地方受福克纳影响,制造长句子,但是很多地方我还是追求一种雅致。

对我影响大的德国作家也有不少,因为我 2007 年到 2009 年在汉堡孔子学院工作过两年,我也学过一点德语,当时挺喜欢托马斯 · 曼的作品。像他这样一种情调,法国文学当中不大有。我读书的时候最喜欢的作品是《浮士德》。如果说《无所动心》的男主人公徐生白有一个原型的话,这个原型就是浮士德。

王宏图

1963 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派小说代表人物。著有长篇小说 《Sweetheart, 谁敲错了门》《风华正茂》《别了,日尔曼尼亚》《迷阳》《无所动心》,中短篇小说集《玫瑰婚典》《忧郁的星期天》,文学研究专著《都市叙事与欲望书写》,批评文集《快乐的随涂随抹》《眼观六路》《深谷中的霓虹》《东西跨界与都市书写》等。

相关标签

鲁迅 这就是生活 复旦大学 马拉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