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哈尔滨 2022-12-12
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62|“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邓祁 哈尔滨日报记者 封娇 申志远

北大荒博物馆展厅陈列着 " 寒地水稻之父 " 徐一戎生前使用的一只放大镜。它是 2004 年博物馆筹建期间,徐老亲手捐献的。

1924 年,徐一戎出生于辽宁省北镇县,1947 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农学院农艺学系。上世纪 50 年代初,担任省劳改局勘测设计队技佐、省劳改局农机处农业技师。由于当时劳改农场群大都以水稻为主栽作物,他放弃了原先学习的烟草专业,研究水稻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20 世纪 70 年代垦区水稻专家徐一戎使用的放大镜

在他的主持下,完成了 " 水稻品种资源利用研究 " 课题,进行了稻瘟病、抗倒伏的鉴定试验,形成了黑龙江省水稻抗冷性鉴定的方法和规程。

1972 年,他回到原单位——合江良种场(水稻研究所的前身),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 " 寒地水稻直播高产栽培课题 " 和 " 水稻低温冷害的防御技术 " 研究。他通过对多年气象资料的分析和反复试验,获得了成功,分别获得农垦部科研成果二等奖和农牧渔业部科研成果二等奖。他在翻译资料、田间观察、阅读资料时都在使用着这只放大镜。

↑ 徐一戎

几十年来,徐老的足迹踏遍了垦区 87 个水稻农场及省内 30 多个市县,累计行程 8 万多里。共积累了 51 本笔记、1282 张卡片、251 本摘录资料手册,完成科研专著 6 本,发表科技论文 70 余篇,总计 2300 多万字。

徐一戎推广了多项在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仅 1993 年以来,其科研成果在垦区推广面积累计增效 90 多亿元,结束了黑龙江垦区由于技术问题导致的水稻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的历史,创造了在高寒地区水稻生产面积超千万亩、单产超千斤的奇迹,为黑龙江垦区乃至全省的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编辑 封娇

值班主编 申志远

相关标签

博物馆 黑龙江 技师 阅读 哈尔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