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国内各地疫情防控形势依旧严峻复杂,而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防控工作进入新阶段、新常态,不少市民群众的心理也出现新变化。为此,我市高度重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组建心理干预网络和专业工作队伍,开通 24 小时心理援助热线,有效化解各类人群因疫情防控产生的负面情绪。
适度负面情绪有助提高警惕
近期,有不少市民从外地返回汕头,其中有不少大学生。此前,个别返乡大学生在集中隔离点进行隔离观察,由于对病毒的恐惧以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让他们或多或少出现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张印南近期就接到一处隔离点的求助信息,原来一名返乡大学生进入隔离点后,整个人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之中,人变得紧张、焦虑,且难以入睡,随后出现不愿意吃东西,甚至不愿意与人交谈的情况。张印南与这名大学生取得联系,全面了解相关情况之后,及时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予以心理安慰和疏导。
" 人出现焦虑、不安、恐慌等情绪都是正常现象,也是可以被理解的。" 张印南指出,适度的负面情绪有助于个人提高对疫情的警惕,因此不必压抑或完全否定这些负面情绪。但负面情绪一旦过度,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和生理心理健康,必须引起重视。
防控调整后需关注重点人群
连日来,我市各地贯彻落实疫情防控部署要求,持续优化防控措施,疫情防控形势出现新变化。疫情防控措施调整以后,迎来较大的优化调整,这种变化让不少市民群众一时难以适应,有人因为面对未知且不确定的因素而出现不同的情绪问题。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办公室主任赵颖琳告诉记者,疫情防控措施相较于以前有所放宽,虽然相对来说自由了,但也有人会因为社会面阳性病例增加而感到害怕。赵颖琳指出,突发感染的不确定性让人感到忧虑,很多人因此担心病毒会对个人及身边人产生影响,容易产生消极、忐忑、暴躁等情绪。尤其像医务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面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青少年自身心理应激能力较差等人群,其情绪也容易产生变化,也需要加以关注。
无法自我调适应寻专业帮助
赵颖琳建议,市民在逐渐接受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基础上,要意识到目前新冠病毒感染者大部分是轻症或无症状,要学会从正确权威的渠道获取必要的信息。同时,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加强个人防护,做到戴口罩、勤洗手等。还要做好应对新冠肺炎病毒的心理准备,充分了解相关防治知识,那么在面对问题时就会不慌不忙。如果存在焦虑、紧张等情绪,可转移注意力,将重心放在生活和工作上,也可适当增加运动锻炼,释放多巴胺来放松神经。
" 规律作息、充足睡眠、规律饮食,能维持个人良好的免疫力状态。" 赵颖琳特别强调,经过自我调适后,市民群众仍存在消极或负面情绪的,可拨打 12345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或汕头市 24 小时心理援助热线 0754-87271333,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
来源:汕头日报(记者李德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