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苗族织锦技艺、苗族芦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苗族文化的根和魂。卡乌小学将苗族芦笙舞开到大课间,将苗族织锦技艺引进课堂,增添了校园活力,将非遗保护传承从孩子抓起,使之发扬光大。
苗族织锦构图精美,用工精细,图案灵活多变而不失为协调对称,立体感强,美观大方,具有较大的美学研究价值。麻江苗族织锦技艺于 2008 年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校内的苗族织锦技艺传习基地,该项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学,从手织到机织,孩子们在动手传习中亲身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 我觉得我们苗族的跳芦笙和织锦都有趣很美丽,每次学织锦或跳芦笙时我都会很认真。" 卡乌小学学生熊好真在学习之余,喜欢上了苗族非遗文化的传习。
每到大课间,在领舞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随着欢快的苗族芦笙舞曲跳动起来。民族文化带着绚丽多姿,走进校园,走进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 现在我想把我会的这些都教给学生,让学生继续传承下去。" 作为苗族芦笙舞的教学老师,卡乌小学教师金信菊是一位苗族姑娘,从小就学习芦笙舞蹈和苗族非遗文化。
卡乌小学的孩子们主要来自卡乌、龙江、富江等苗族村寨,这里百分之九十八以上都是苗族的孩子,将非遗文化引进校园,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根深干壮而枝繁叶茂,师生们更加自信、更有信心。
将非遗传承变为校园文化,让非遗文化在孩子心里扎根,卡乌小学校长杨子江说:" 让孩子们学习民族文化,通过跳芦笙操上织锦课,把我们民族文化传扬下去。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 , 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 , 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晰的校园文明风尚。"
通讯员 张军 周召均 张安俊 赵龙才
编辑 周欢 / 统筹 潘欢欢 / 签发 吴如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