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2-12-14
刘禹锡与南京西塞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诗豪 " 刘禹锡与南京缘分很深,他的《金陵五题》《金陵怀古》等诗直接以金陵为题,写南京的六朝兴废之事,是金陵怀古诗的杰出代表作。

刘禹锡另有一首《西塞山怀古》,同样写发生在南京的六朝往事,但诗名中熟悉又陌生的 " 西塞山 " 却令人神思遐想,颇为费解。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写三国大结局

中国古人喜欢以山入诗词,诗词中所记诸山," 西塞山 " 可谓大名鼎鼎。以西塞山入诗词,最著名的要数唐人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作因被选入部编版小学教材,近几十年来广为流传。作者笔下清丽明快的春天景象,诗意无限,可亲可爱,宛如世外桃源,惹无数人向往。

唐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一诗,则直接以西塞山为题,这首诗虽然在知名度上逊于张志和《渔歌子》,但因为话本小说《三国演义》的广而告之,也享有可观的知名度。

小说《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大结局,吴主孙皓 " 舆榇自缚,率诸文武,诣王濬军前归降。濬释其缚,以王礼待之。唐人有诗叹曰: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旗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揣着着向唐代诗人刘禹锡致敬的一颗心,写下了上面这段文字。文中这位不具名的 " 唐人 ",指的正是刘禹锡。

在一些通行的唐诗选本里,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与《三国演义》所记略有不同: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虽然因流传路径不同,《西塞山怀古》不同版本文字略有出入,但并不影响后人对诗歌的理解。

《西塞山怀古》是一首典型的凭吊怀古,刘禹锡游历西塞山,想起发生在这里的一段三国旧事。

西晋太康元年(280),晋益州刺史王濬受诏伐吴,统兵发自成都,沿江而下直取吴都建业。为了阻挡晋军,吴建平太守吾彦命人在江中设置拦江铁索,又暗置铁锥。

情报工作领先的晋军,早有所准备。王濬提前命人做好几十个大木筏,每个有方百余步大,筏上扎着草人,身穿铠甲,手执兵器。王濬命令善水的士兵乘筏先行,铁锥刺到木筏上都被筏带走。王濬又命人制作长且粗的火炬,灌上麻油,放在船前,遇到吴人的拦江铁锁,就点起火炬,将铁锁熔化烧断。

晋军战船一路通行无阻,所向披靡," 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武昌,无相支抗。于是顺流鼓棹,径造三山。"

三山位于吴都建业附近的长江边,晋军至此,大局已定。吴主孙皓派遣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军抵御王濬,做最后的挣扎。张象望见晋军旗帜而投降,孙皓于是效仿已经归晋的蜀汉后主刘婵,出石头城向王濬上表归降。

太康元年(280 年)四月,王濬进入石头城。至此,曹魏、蜀汉、孙吴三家归晋,大一统王朝再次开启。

" 千寻铁锁沉江底 " 可能无关西塞山

在古代诗词中屡屡出现的 " 西塞山 ",并非一个专有地名。西,西方;塞,要塞。西塞山,顾名思义,西边有要塞的山。

湖北黄石的西塞山,因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史书中多有记载。唐人《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西塞山,在(武昌)县东八十五里。竦峭临江。" 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中记载:" 西塞山,在大冶县东五十里。"

这两处记载里的西塞山,尽管因为不同时代的区划调整而行政归属不同,但都指向今天湖北黄石的西塞山。

张志和《渔歌子》中的西塞山,长期被认为是今湖北黄石的西塞山。实际上,历来有人怀疑此西塞非彼西塞,因为从有迹可循的史书记载来看,张志和的行踪并没有到达今湖北黄石的西塞山。

与张志和密切相关的 " 西塞山 ",位于今浙江湖州境内。《新唐书》记载,张志和晚年退隐湖州,和时任湖州刺史颜真卿颇有交往:" 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值志和来谒,真卿以舟敝漏,请更之,志和曰:‘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 苕,苕溪;霅,霅溪,两水皆在湖州境内。

这首充满隐逸风情的《渔歌子》,正是创作于张志和隐居湖州西塞山时期。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西塞山,也长期被认为是黄石的西塞山。清人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收录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清人章燮注引明人《广舆记》:"(西塞)山在武昌府大冶县,孙策击黄祖于此。" 由于《唐诗三百首》影响甚广,因此刘禹锡笔下的西塞山在大冶县东,即今湖北黄石境内的说法也被广泛接受。

结合刘禹锡生平事迹,通常认为,《西塞山怀古》写于长庆四年(824)。当年秋,刘禹锡由夔州(今重庆奉节)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经岷江,过洞庭,历夏口(今湖北武汉境内),涉浔阳而东,沿水路抵达和州。《西塞山怀古》,便是他经过西塞山时的怀古凭吊之作。

由于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黄石西塞山一直被认为是吴人 " 千寻铁索沉江底 " 之处。但实际上,吴人的铁索究竟沉于何处,在唐代及以前的史书中并无明确记载。倒是南北朝诗人庾信《奉和泛江诗》中写到此事:

春江下白帝,画舸向黄牛。

锦缆回沙碛,兰桡避荻洲。

湿花随水泛,空巢逐树流。

建平船柹下,荆门战舰浮。

岸社多乔木,山城足逈楼。

日落江风静,龙吟回上游。

庾信在南梁元帝时期,任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跟随元帝在江陵(今湖北荆州),后奉命渡江出使西魏,并被留在长安。这首诗即是渡江北上时所作,诗中 " 建平船梯下,荆门战舰浮 " 即指当年吴人铁索沉江拦截西晋战船的旧事。

从庾信诗中看," 千寻铁索沉江底 " 并非发生在今黄石附近江面,而是在建平至荆门之间,即今湖北宜昌至荆门之间,这也应该是当时人们普遍认可的地点。其时距离晋灭吴仅 200 多年,对 " 铁索沉江 " 地的指认,应该相当可靠。

南京也有一座西塞山,西临大江可听潮

刘禹锡笔下的西塞山到底在哪里?明人顾璘《登清凉寺后西塞山亭四首》提供了一种更为可靠的答案。

顾璘是长洲 ( 今江苏苏州 ) 人,明代嘉靖年间以南京刑部尚书之职致仕,他自幼长居南京,对南京人文地理极为熟悉。顾璘以诗著称于时,与刘元瑞、徐祯卿并称 " 江东三才 ",又与陈沂、王韦、朱应登并称 " 金陵四大家 "。顾璘有《登清凉寺后西塞山亭四首》,极写登临西塞山亭所见之景。其中一首为:

霄汉秋高烟雾开,旧京西望一登台。

皇居迥映钟陵起,海水遥吞鹊镇来。

半岭颠风频落帽,孤亭斜日更衔杯。

乾坤转盻皆陈迹,况复浮生白发催。

诗中 " 旧京 "" 皇居 "" 钟陵 " 都指明诗的写作地点是位于南京城西清凉寺后的西塞山亭。

活跃于明万历年间的江宁人(今南京)顾起元在《说略》中,直接点明金陵 " 西塞 " 的具体位置:

" 有三西塞,一在金陵,一在霅川,一在武昌。在金陵者,乃石城西北之处。在霅川者,张志和所称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者也。在武昌者,乃曹武成王用师之城,今黄州上有西塞山是也。"

顾起元《说略》指明金陵 " 西塞 " 在石城西北之处

清代苏州人沈德潜也指明南京有西塞山,他为宋人《西塞山渔社》图卷所撰题文称:" 西塞山凡两处,一在金陵,刘梦得《西塞山怀古》所云‘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是也。一在吴兴,张志和《渔歌》所云‘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是也。此卷山川平远,渔家翁媪童稚与夫罟网、汕罩、鸣榔之类,骈集光景在苕溪霅溪间,其为吴兴西塞山无疑矣!"

沈德潜《西塞山渔社》图卷题文

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 其(清凉山)巅为翠微亭,即南唐清凉台故址 "。清凉山即六朝时期的石头山,又称石头城、石城,南唐时因山上建清凉道场而得名清凉山。清代人所见的清凉山巅,地势旷远,可以骑马,在山巅西望,可见城外江中船帆,再远处隐约可见江北诸山拱若屏障。

《同治上江两县志》载清凉山上有翠微亭

很显然,在明清时期的南京地方文献资料与文人诗文中,南京西塞山的位置已有定论。而在明代之前,宋人何溪文所编《竹庄诗话》,就径直将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题为《金陵怀古》。宋人祝穆《方舆胜览》也将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题为《金陵怀古》,该书 " 亭台 " 条目还收录了建康府(今南京)翠微亭:" 在城西五里清凉山顶,南唐建。林君复诗:‘亭在江干寺,清凉更翠微。’ " 这个记载与同治《上江两县志》的记载是吻合的。

其实,清人所见清凉山,已迥异于唐时刘禹锡所见石头城。

刘禹锡于长庆四年(824)自夔州赴和州,所走正是当年王濬大军出蜀伐吴的路线,以后又游历金陵,对六朝往事更多感慨。他写有多首金陵主题的怀古诗,其中《金陵五题》之《石头城》堪称对唐时石头旧城的绝佳写实之作: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古时秦淮河在石头城下汇入长江,至唐朝石头城下仍有长江,因此在石头城上可听见江潮拍岸。这首诗中所写山川景物,完全可以代入《西塞山怀古》。

宋元以后长江西移,逐渐远离石头城,秦淮河入江口也向西向北迁移。到了清代,虽然长江已经远离清凉山,但因为视野空旷,站在山顶仍旧可见远处的江水。进入现代,城西干道南北向截断清凉山,干道以东保留清凉山的名字,干道以西秦淮河畔以石头城为名。曾经的 " 西塞山 "" 西塞亭 "" 翠微亭 " 之名,则彻底消失了。

刘禹锡另有《金陵怀古》诗: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诗中 "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 句,与《西塞山怀古》"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 句,皆是对南京六朝兴亡之叹,感怀几无二致。

推荐阅读

《江苏文库研究编 ·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刘禹锡》

卞敏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白雁

图 | 现代快报 + 记者 苏蕊 王子扬

相关标签

三国演义 南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