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十年来,我市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遵循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加快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保险改革任务,强经办、促发展、惠民生,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保险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与时俱进,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十年间,社会保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稳步提高,构建起了涵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 " 五保合一 " 社会保险体系。
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立足于保基本,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已具备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十年间,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居保)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如今覆盖城乡、全市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建立激励约束有效、筹资权责清晰、保障水平适度的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十年来,我市先后 9 次提高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实现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2020 年实现省级统筹;2014 年,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为实现公平、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迈出了重要一步。
失业保险作为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的利器,保障项目不断扩大—— 2014 年增加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2016 年增加价格临时补贴政策,2017 年增加技能提升补贴,2020 年增加失业补助金政策。失业金水平按照最低工资标准逐年提高,2013 年实现市级统筹,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伤保险作为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 " 守护者 ",自 2011 年开始对一次性工亡待遇标准计算实现了全国统一,工亡待遇不再因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而有所区别。自 2020 年起,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工伤保险参保范围和参保对象、统一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和缴费标准、统一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办法、统一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标准,推广应用统一的工伤保险经办流程和信息系统,为今后实现更高层次统筹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年间,泰安市加快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开展 " 政策找人 " 活动,聚焦农民工、新业态从业人员、各类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开展 " 精准扩面 ",加快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职工养老保险的制度衔接政策,推进城乡居民全面、持续参保,实现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截至今年 10 月底,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 156.24 万人、274.87 万人、72.27 万人、93.95 万人,较 2012 年底分别增加 41.24 万人、18.87 万人、22.17 万人、12.65 万人。
十年间,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截至 2022 年 10 月,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 60.08 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 11.11 亿元,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 5.63 亿元,基金运行总体平稳。基金发放全面实现社银直连,发放数据 " 离库不离线,中途不落地 ",社会保险费征缴职责实现由社保经办机构划转税务机关,在 " 社保核定、税务征收 " 模式下,全险种社保费征收更加安全、便利、高效。
二、惠民援企,织密民生保障网
十年间,泰安市适时适度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22 年全市企业退休人员人数达 29 万,月人均养老金水平从 2012 年 1506 元提高到目前的 2514 元,增长 66.93%;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人每月 55 元提高至 160 元,增幅 191%;失业金标准从 600 元(岱岳、宁阳、东平 550 元)提高到 1710 元(岱岳、宁阳、东平 1530 元);连续调整工伤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2017 年至 2022 年,累计为困难群体代缴居民养老保险费 3217 万元。
援企纾困,经济运行 " 减震器 " 作用凸显。2020 年受疫情影响,实施力度空前的 " 减免缓降返补 " 政策。一是对大型企业 2020 年 2-6 月养老、工伤、失业三项保险费单位缴费部分减半征收,免征中小微企业 2-12 月失业三项保险费单位缴费部分,全年共为 15359 家企业减免社会保险费 22.1 亿元。2022 年再次出台阶段性缓缴社保费政策,今年 1-10 月,全市受益企业 297 家,缓缴社保费 6694.70 万元,惠及职工 10.24 万人。二是贯彻落实降低企业单位养老保险费率政策,自 2019 年起将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由 18% 至 16%,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至 1%。今年 1-10 月,降低企业单位养老保险费率政策共惠及企业 2.43 万户,职工 48.54 万人,为企业减负 4.09 亿元;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共惠及企业 2.57 万户,职工 60 万人,为企业减负 1.38 亿元。三是稳岗返还精准发力,通过大数据比对直接筛选符合返还条件的企业,实现资金拨付 " 免审即享 ",从 2020 年到今年 10 月底,共为 8593 户企业返还资金 3.13 亿元,惠及职工 31.49 万人。今年 1-10 月共为全市 7121 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 7571 万元,为 9072 人发放失业补助金 572 万元,为 6442 人次职工发放职业技能提升补贴 948 万元。这些政策含金量高、受益面广、落实及时,得到企业和群众普遍欢迎和高度认可。
三、数据赋能,助力服务提质增效
十年来,泰安市社保中心加大自我改革创新的力度,加快推动社保数字化转型,持续提高社保管理服务智慧化水平。深化全程网办。落实 " 互联网 + 人社 " 服务模式,畅通网上办事、手机办事服务渠道,打造 " 电脑端 + 手机 App+ 微信公众号 "" 三位一体 " 网上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打破城乡间流动障碍逐渐消除,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业务实现全程网上经办、跨省通办,接续无梗阻;深化数据交互。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升级社保业务经办系统、对接应用 " 双证 " 平台、建设政务共享比对平台,多渠道拓展与各政务民生部门数据交互,今年以来共核验信息 1.2 亿条,实现养老保险待遇领取 " 静默 " 认证率达 99.05%,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零跑腿;深化一码通办。在大厅配备人脸识别机、扫码墩设备,利用 " 亮码 "" 扫码 " 和工作人员调取的方式直接获取人员信息,免除群众提交证照原件、复印件手续,业务提速 60%。
四、暖心代办,为民服务初心无悔
社保十年,窗口更加规范,社保服务阵地建设不断升级,社保中心所有经办业务全部进驻市民之家,窗口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政务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
2019 年在全省率先推行人社全领域综合柜员制服务,打造了人社 "4S"(随时办、随地办、随事办、随心办)公共服务品牌,真正实现了 " 一窗受理、一窗通办、一次办好 "。从以往社保业务分散经办的服务模式,到现在一个窗口就可以办理全领域人社业务,服务方式由 " 专科式 " 转 " 全科式 ",窗口 " 冷热 " 不均现象得到有效改善,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日均受理办件量 400 余件。
2021 年在窗口创新推出 " 我来办 " 服务,设置专办员和值班长,专职接待群众、帮办代办,替群众咨询政策流程、递送业务材料," 帮群众办 "" 代群众跑 ",主动协调审批科室,全流程跟踪督办协办,催促缩短审批流程、加快审批质效,全面杜绝 " 一直等 "。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用手机软件、自助终端等信息化设备办理网上业务的,主动陪同办,着力解决他们 " 不会用 "" 不敢用 " 难题,彻底打通信息化软件终端操作的 " 最后一公里 "。
今年以来,泰安在全省率先实现 " 无证明社保 " 服务,97 项社保业务全部 " 免证办 ",全面取消各类证明 15 项,规范业务操作流程 168 项,统一告知承诺文本 5 类,精简各类材料达 50%。活动启动以来共提供 " 无证明 " 服务 4.2 万件,典型做法受到中国劳动保障报、山东新闻等众多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十年社保路,悠悠民生情。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站在党的二十大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我市社保经办机构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大的改革勇气、更积极的进取精神、更优质的服务、更实在的举措,强化使命担当,织牢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为着力推进社保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