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哈尔滨 2022-12-18
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68|干打垒,让千军万马扎下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来源:冰城 +

邓祁 哈尔滨日报记者 封娇 申志远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陈列着一套木工工具。这套由许学尧自己动手制作的木工用具看上去简简单单,但却是国家一级文物,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1960 年 3 月,大庆石油会战刚刚打响,4 万多人的会战队伍一下子集中在荒原一片的萨尔图,只能住在帐篷、牛棚、马厩或者是地窨子,条件十分艰苦。夏天尚可将就,但十月份就将入冬,长达半年的严寒会冻伤人、冻坏设备,导致全局陷入瘫痪。

↑ 大庆石油会战初期盖干打垒用的自制木工工具

时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提出搞 " 干打垒 " ——一种最简便的用土作原料建筑的房子,来缓解住房困难。这种北方农村常见、厚顶厚墙的房子,一可以就地取材,二可以人人动手,来得快,三可以节省木材,四是冬暖夏凉。

许学尧所在的建筑公司就在茫茫的大草甸上盖起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座干打垒,而要建筑更多的干打垒,则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其中。许学尧所在单位的 15 人中只有 6 人是木工,其余 9 人是瓦工和力工,这些人临时改行,却没有木工工具。身为班长的许学尧决定自己亲手制作,他在废铁堆里挑出了一根铁棍,一点点儿烧红、打磨,用了三个月的业余时间,终于刻制成了一把精巧实用具有 4 种计算功能的尺子。

大庆油田各单位从 6 月 1 日开始,采取组建部分专业队伍和广大职工义务劳动自建相结合的形式," 上班夺油搞会战,下班盖干打垒再会战 ",历时 120 天,大庆油田共完成 30 万平方米的 " 干打垒 " 住房,实现了 " 人进屋、机进房、车进库、菜进窖 " 的大目标。这些干打垒住房,有火墙或火炕取暖,用天然气做饭,电灯照明,装有公用的自来水龙头,基本适应了生活需要,保证了石油大会战的顺利进行。

如今," 干打垒 " 这一大庆历史上的地标性建筑,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大庆艰苦创业 " 六个传家宝 " 之一,那种 "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 的革命加拼命精神的体现,仍在鼓舞着一代代大庆人奋勇前行。

编辑 封娇

值班主编 申志远

相关标签

瘫痪 大庆 黑龙江 哈尔滨 萨尔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