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辛娜
"2022 黑龙江冷水鱼 • 冬捕季 " 马上就要启幕了,黑龙江冷水鱼为什么好吃?我省的鱼类水产品与全国大多数省份水产品有差异,主要体现在独特的风味、细腻的口感方面。对此,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系,以及中国水产科学院黑龙江水产所的水产品加工与营养、鱼类养殖专家们专项研究过。
黑龙江自然水域众多,境内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绥芬河四大水系,流域面积 5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 2881 条,有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连环湖等较大湖泊 253 个,水面面积 3037 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天然高寒冷水域渔业种质资源库。已发现自然水域中有鱼类 105 种,民间素有 " 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 " 之称,其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 40 余种。2021 年,我省水产品总产量 71.8 万吨,其中,池塘养殖产量 47 万吨,湖泊水库增殖产量 15.8 万吨,捕捞产量 4.2 万吨,其他产量 4.8 万吨。
黑龙江自古便有渔猎活动,赫哲族是典型的渔猎民族,北大荒享有 " 棒打狍子瓢舀鱼 " 的美誉。我省达氏鳇和施氏鲟是世界特有鲟科鱼类的两种,洄游性鱼类——大麻哈鱼在中国境内的主要洄游繁育场及成鱼产区也在黑龙江;中国 " 四大淡水名鱼 " 中,我省就占两种(兴凯湖大白鱼、松花江鳌花),方正银鲫是我省独有的三倍体鲫;当年,金日成主席赠送给周恩来总理的虹鳟也最先在黑龙江落户生根。
由于我省水产品具有 " 味道独特、肉质鲜美、品类繁多、绿色安全 " 等特点,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得到马迭尔宾馆、福成厚鱼馆等省龙菜协会重要成员单位的广泛认可,得莫利炖鱼、乌苏里江鱼馆远近驰名,镜泊湖红尾鱼是龙江宴席上款待宾客的传统美食,曾端上国家级重要庆典餐桌。
专家们研究一致认为,黑龙江冷水鱼好吃可以从鱼肉组成成分、鱼类生长方式两方面进行分析。
从鱼肉组成成分来看:我省地处高寒环境,鱼类生长缓慢(如鲫至少需两年才长成,黄河以南当年即可上市),有利于鱼类糖、脂肪酸、氨基酸、特别是鲜味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积累;鱼肉肌纤维细、密度大、肌纤维面积比大,韧性好、肌肉剪切力小和系水力大等品质性状方面表现更好,体现在细腻口感、弹性好等方面。
研究显示:高寒环境下我省优质鲤的鱼肉硬度、胶黏性、咀嚼性和弹性都很好;氨基酸总量约为 18%,必需氨基酸可以达到 8%,远远高于其他养殖区 15.5% 和 6.5% 的水平;另外,谷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甘氨酸和酪氨酸等鲜味氨基酸含量也高。原产于我省方正县的方正银鲫,粗蛋白含量高达肌肉鲜重的 18.01%,氨基酸总量达 15.14%,其中,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达 41.3%,高于人工育种培育的华丰高背鲫的 39.3%、扬子大鲫的 39.3% 和胭脂鲫的 38.9%。
黑龙江冷水鱼在口味方面体现出明显优势:测定显示,黑龙江野鲤的粗脂肪含量约 1.2%,但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肌间脂肪含量高。兴凯湖大白鱼蛋白质含量高达 18% 以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 70% 以上,烹饪气味鲜,口感上鱼肉细腻、滑爽、多汁。正是由于龙江鱼营养物质丰富,再经过近 6 个月的越冬,其肉质变得非常紧密、不肥不烂、异常鲜美,与其他时节的鱼或海鱼有很大区别,由此形成了沿袭千年的吃开江鱼习俗,开江鱼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 " 四大鲜 " 之一。
从鱼类生长方式来看我省养殖的鱼类优于南方原因有三。一是由于亩均放养密度和单产均比较低(我省池塘单产不及江苏、浙江的十分之一,不及天津、辽宁的五分之一),加之一年生产时间仅为 5 个多月(南方全年生产),鱼体应激小、喂料少、患病少;二是良好的水质生态环境与寒冷气候,为池塘自身水体净化提供充足的时间,减轻水体 " 富营养化 " 的发生;加之池底淤泥沉积慢、引发异味的某些蓝绿藻和放线菌等微生物少,因此鱼体无 " 土腥味 " 和 " 抗生素药味 "。三是我省湖泊水库采取的是 " 人放天养 " 的生态养殖方式,既不投喂也不施肥还不用药;而南方的湖泊多数为网箱或围网式投喂饲料养殖方式。即使都是 " 人放天养 " 方式,也因食物饵料来源不同,而产生味道和口感的巨大差异,如我省兴凯湖产大白鱼要比太湖产大白鱼好吃得多,主要原因是它以兴凯湖里盛产的秀丽白虾为主要食物来源,因而形成蟹肉味儿的独特品质。
编辑 王剑青
值班主编 张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