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
邓祁 哈尔滨日报记者 封娇 申志远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陈列着一台缝纫机,是 1962 年大庆油田缝补组的女工为了支援石油大会战,把它从家里带到了厂里。它不仅为石油工人做了近 3000 件工服,更是大庆石油会战 " 缝补厂精神 " 的见证者。
大庆石油会战初期条件十分艰苦,会战工人和家属积极响应号召,自己动手,解决困难。1960 年 11 月,大庆油田创建了第一个缝补组,由 3 名工人和 4 名家属组成,把两栋破牛棚做厂房,靠两口大锅起家,他们本着 " 废材利用、缺材代用、小材大用、好材精用 " 的原则,拆洗、缝补回收废旧工作服,制作劳保用品,以解决艰苦条件下石油工人的穿衣问题。
↑20 世纪 60 年代大庆缝补厂使用的缝纫机
1963 年,缝补组扩建为缝补厂,引进了 10 多名裁缝师傅和 200 多名职工家属,主要为生产前线加工 " 两新一旧 " 棉工服。为了方便前线工人,缝补厂专门成立了缝补小分队,到千里外的井队和施工现场拆洗缝补和制作各种劳保用品,使油田工人的劳保用品基本达到了自给。
1963 年 8 月,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亲临缝补厂检查指导工作。他勉励大家说:" 有人说缝补厂是个破烂摊,依我看,这是个联系实际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
同年 11 月,在全油田代表参加的总结庆功大会上,缝补厂被授予 " 勤俭办厂模范单位 " 的称号。1964 年,缝补厂又被石油工业部授予 " 勤俭办厂模范 " 光荣称号。" 缝补厂精神 " 自此传遍全国。
1966 年 5 月 4 日,周恩来总理亲临缝补厂视察,肯定了这种 " 缝补精神 ",对职工们说:" 你们做得好,要继续艰苦奋斗 "。后来工厂条件好了,但他们仍然发扬勤俭节约的 " 一厘钱精神 "。
今天,作为大庆油田 " 六个传家宝 " 之一的 " 缝补厂精神 ",已经融入一代代大庆人的血脉和基因里,成为薪火相传、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
编辑 封娇
值班主编 张跃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