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2 月 24 日晚,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承办、粤剧艺术博物馆协办的 "2022 粤戏越精彩 • 广东戏曲行当展演 " 落下帷幕。展演历时 4 天,继 22 日诞生 " 十佳花旦 " 后,在最后一晚的专场演出中," 十佳小生 " 跟着出炉,梁朝华、张健聘、柯超杏等来自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院的演员获得该称号。
本次展演活动期间,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 " 行当艺术与新时代戏曲传承发展研讨会 " 也成功举行。会议采取线上形式,邀请了参加本次展演评委工作的省内外著名专家、表演艺术家和广东多位学者,共同探讨戏曲行当艺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与会专家对已连续举办三年的广东戏曲行当展演给予高度肯定,认为该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很好的示范性,希望活动未来更具影响力,为繁荣振兴戏曲事业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著名学者傅谨指出,戏曲作为表演艺术,其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演员通过长期苦练习得的 " 技术 "," 技术 " 则体现行当表演中。戏曲行当是一系列的 " 唱念做 " 基本功的系统,抓住行当就是抓住技术系统、抓住基本功。" 戏曲演员要从行当开始学起,本行当的‘技术’掌握得扎实,运用得纯熟,演员就不会被框死,不会觉得和戏剧人物之间有差距,也就不会演得过于‘表面’了。当今的青年戏曲演员,依然要学习好、表演好各个剧种的经典剧目,以经典剧目的高水平舞台表达体现这个时代的戏曲艺术高度。"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评论家黎继德,阐述了行当艺术的重要价值。他认为,行当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核心环节,行当的产生是人对生活和世界的认知在艺术中的一种反映,行当艺术是无数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创造。"300 多个剧种的行当不完全一样,但行当艺术都很精美,使得中国戏曲具有高度的美感;各剧种都有自己的创新创造,又与其他剧种相互借鉴,造就了行当艺术的丰富性,这也成为戏曲受到人们欢迎和喜爱的重要原因。"
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 " 二度梅 " 和文华表演奖获得者、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副会长刘子微,指出行当艺术是演员的基础,又是塑造形象的手段,好的演员在行当艺术基础上,还要对人物有更丰富的感悟,要注重表演,促进人物和行当融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川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 " 二度梅 " 和文华表演奖获得者陈巧茹,从自身 40 年川剧表演的经验出发提出了建议:比如针对各剧种的行当尤其是优势行当萎缩的现象,应当从人才培养入手,让年轻演员更了解自己的行当,掌握本行当的代表剧目,把传统的基础扎牢以后再全面发展。此外,随着时代和审美的变化,作为新时代的戏曲演员,传承好本行当的同时,应当有跨行当的表演,才能演好人物。
此外,中国戏剧梅花奖 " 二度梅 " 获得者、广东汉剧院名誉院长李仙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粤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华表演奖获得者丁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秦戏代表性传承人吕维平,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等省内表演艺术家、专家学者,围绕戏曲行当均衡发展和人才培养、剧目建设、剧种保护等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观察与思考。
采写: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 通讯员 艺言
" 十佳花旦 " 名单
陈婷婷 汕头经济特区潮剧一团有限公司
杨静 广东粤剧院
徐尚楣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
陈嫣玲 广州粤剧院
梁朝华 广东粤剧院
淡敏仪 广东粤剧院
柯超杏 广州粤剧院
吴碧君 广东粤剧院
江丹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
吴东杭 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
" 十佳小生 " 名单
陈振江 广州粤剧院
苏临轩 广东粤剧院
陈嘉明 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
杨作霖 广州粤剧院
余泽锋 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
康健 广东粤剧院
邓振鹏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
潘智岳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
陈健超 广州粤剧院
张健聘 广东粤剧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