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铁军 黄晏君 董琳 王鸿凌 张智威 叶勇 王骁 徐日明 孙莹
2022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曾暂时限制了人们的脚步,却从不曾限制住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努力。时至岁尾,我们寻找了 13 位不同岗位的普通人,记录下他们对自己一年的总结和对新的一年的期盼,来感受发生在这座城市不同角落的努力。
邹艳玲
帮 30 余名走失者 " 回家 "
助老、助残、助学、助困 …… 这一年来,平房区四叶草青年志愿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邹艳玲带着志愿者们开展大大小小的公益服务多达上百次,一组组数字背后,是汗水和爱心的无私奉献,可以说这一年收获满满。
" 爱心黄手环 " 是易走失者的 " 护身符 ",通过拨打黄手环上的电话能够获得走失者家人的联系方式。2022 年,邹艳玲和志愿者为易走失的老年人免费发放黄手环 350 支,累计发放 6000 余支。这一年,她帮助 30 余位走失者找到家,忙碌而充实:脑梗患者数九寒天走失 27 小时被志愿者发现,帮助找到家属回到亲人身边;耄耋老人迷途凌晨还在路边徘徊,被志愿者 " 捡 " 到,与民警联手帮其找到家人;外地务工女子迷失街头,志愿者不仅给她买水送饭,还先后两次送她回家 …… 这一年,邹艳玲和志愿者们忙碌着:从初春清除临街房檐冰溜子,到深秋为各公交站台座椅铺设 300 余条爱心坐垫;从夏季为中高考学子保驾护航,再到冬天为环卫工人送去热豆浆 ……
张雪
为 1.7 万人次市民检测核酸
张雪是哈医大六院呼吸内科三病房的护士长,在即将过去的 2022 年里,她共为患者和市民做核酸检测 1.7 万余人次,还参加了哈医大六院援藏医疗团队,在日喀则防疫 52 个日夜,圆满完成了援藏任务。
在支援哈市社区全民核酸检测的日子里,张雪每天 4 点多就起床,5 时 30 分就赶到检测点进行采样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 6 时准时开始核酸采集。完成当日核酸采集工作后,她都匆忙赶回院里继续工作,经常忙到 22 时许。
由于科里患者多,护士又少,加之有两位护士休产假,记者 21 日晚采访张雪时,她已经在科里连续工作了两天一宿,被同事们强行撵回家休息一夜:" 她要倒下了,我们科里就没主心骨了。"
张雪每次上班前都嘱咐 8 岁女儿:" 听姥姥话,等妈妈打败病毒带你坐飞机去旅游 ……" 说起即将到来的新年,张雪表示," 希望冰城春天尽快到来,我们也都不要像今年这样忙碌。"
王美玲
接生 500 多个新生儿
" 我的这一年挺充实,从缓冲病房到普通病房,再从普通病房转到了阳性病房。" 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产科 VIP 病房护士长(隔离 2 病房护士长)王美玲满是疲惫的脸上充满着希望。
二季度封控期间,王美玲一直在缓冲病房,如果不是病志本上的记录,她早就记不得经自己的手已经迎来了 500 多个新生儿了。只记得孩子一个又一个生出来,产妇一个又一个地离开病房。12 月 16 日,随着防控政策的调整,医院成立了隔离病房,接手的都是阳性产妇,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又有 40 多个新生儿诞生了。
" 新生儿就是新希望啊,这一年大家都不容易,在经历过种种之后,我想孩子们一定会更坚强,相信在马上就要到了的 2023 年,一切都会更好起来。" 王美玲说。
吴宏松
参加防疫志愿服务 140 多次
"80 后 " 的吴宏松,是冰城一家汽车养护中心的老板兼技术总监,也是一名冲锋在防控一线的防疫志愿者。他习惯了别人叫他 " 老吴 ",他说这听着踏实又亲切。
核酸采样点协助医护和社区人员扫码、维持秩序,到社区卡点支援站岗、测温,提供遮阳棚、桌椅给防疫人员休息和使用,还用店里的雾化消毒机无偿为车辆进行消杀服务 …… 疫情防控现场总能找到他忙碌的身影。今年 4 月,老吴的汽修店所在区域被划为了中高风险地区,因此停业 1 个多月,在此期间,他天天睡在店里,白天去社区帮忙入户做核酸采样,晚上帮忙为居家隔离人员配送物资清运垃圾,直至 5 月辖区为低风险。
这一年下来,他累计参与防疫志愿服务多达 140 多次。
老吴说,这一年自己很忙也很累,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作为一名冰城志愿者,自己就想为美丽的家乡哈尔滨贡献份力量,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跨越,每个春天都会如期到来,我希望疫情能够早日结束,大家的生活更快地回归正常。新的一年,我们一起加油!"
田文文
一年发 10 万件卖货快递
今年 39 岁的田文文是哈尔滨土生土长的一位淘宝店主、一位微商,也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带货主播。2022 年,她单人直播超过 1000 小时,靠一件一件过款、试穿,卖出十几万件衣服。
因为没有专门的运营团队,从进货到销售,再到发件和售后全部都由田文文及她的丈夫、妈妈、弟弟、大姑姐等亲友团完成。他们每天收发数百件快递,一年发件量超过 10 万个。田文文粗略统计,一年仅购买打包快递用的耗材就花去了 3 万多元。
田文文说,2022 年很忙碌也有很多收获,通过直播认识了天南海北的朋友,结交了志同道合的姐妹。很多 " 铁粉 " 变成田文文现实中朋友,一个天津的好姐姐只因田文文在直播时说喜欢吃饺子,便带着食材远道而来,给田文文做了一顿好吃的饺子。
宋福海
一年疏通下水 1200 余次
50 岁的宋福海是巨佳物业公司通江站的一名疏通维修下水管道的专业排水师傅。从事本行业 20 多年来,他为无数居民解决了下水管道堵塞的难题,仅 2022 年他就为居民疏通下水管道和出户井、化粪池等 1200 多次,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
今年 11 月的一天晚上,已经下班的宋福海刚要回家,忽然接到辖区一户封闭隔离的居民求助,原来居民家中卫生间突然返污水,已灌到居室中。他二话没说,立即穿上隔离服、带着工具赶到居民家中,经过紧张疏通,终于排除了淤堵。
在谈及新一年最大期许时,这位专业排水师傅说:" 我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下水管道堵塞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一些居民在使用下水时不太注意,经常将钢丝球、抹布、卫生巾等杂物倒进下水管道,造成堵塞返水。所以新的一年里,我希望广大居民能够注意下水的使用安全,不要把杂物丢弃在下水中,这样不但可以减少下水管道堵塞现象的发生,减轻我们的工作压力,也可使居民生活变得更加顺畅、和谐。"
苏玉娟
全年无休守好第一道保护屏障
" 我们这一年真是全年无休,每天加班加点完成所有检测任务。" 在市第二医院检验科主任苏玉娟眼里,科里同事们努力的意义就在于能帮助百姓建立起第一道保护屏障。苏玉娟告诉记者,截止到今年 11 月,科里共完成了 120 多万管、一千多万人次的核酸检测,平均一天最多要检测 5000 到 7000 管。
这一年,苏玉娟和科里的 17 名同事不仅要负责院里的各类检测任务,还要负责核酸检测任务。核酸还包括全民核酸、重点人群核酸以及院内核酸。" 检测人员全天都要穿防护服,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加点,就为了尽快向前方提供精准的数据,让核酸的结果出来的快一点。" 苏玉娟说,从接收样本到核对样本,再到上样机加样,还有最后的结果判定、上报以及样本处理,这一系列过程工序都很烦琐、时间长。自己和科里的检测人员几乎每天早上六点多开始接样工作,一直要忙活到后半夜凌晨一两点。
" 每一个人都很辛苦,脱下防护服身上都是湿的,要说这一年,我们真是全年无休、没有节假日。" 苏玉娟告诉记者,这一年,大家都齐头并进一起走在抗疫的路上,虽然没有休息日,但依旧干劲儿十足。
马安友
一年修了上百台汽车
" 今年还行吧,修了上百台车,跟往年差不多。" 在哈平路上的龙晟丰田 4S 店维修车间内,已经从业 20 多年的维修总监马安友一边检查着车辆,一边跟记者聊着。
作为店里的维修技术总监,马安友平日里除了修理汽车外,还负责指导其他维修工的维修技术。马安友说,如今很多家庭都有私家车,有的家庭还有两三台。来这修车的包括更换配件的,大多是店里的熟客,一般是要出去玩前来检查检查车况,或者跑长途回来,把车再拾掇一下、保养一下,这种车比较多。再有就是新手上路的,或者小磕小碰的事故车 …… 等等。
在这个行业做了 20 多年,马安友觉得汽车修理这个工作很 " 脏 ",但却最需要 " 干净 ",毕竟修车是个 " 良心活 ",修理工的心要敞敞亮亮,干干净净,这样客户才能信任你。他说,2022 年,经他手维修的车辆有上百台,所以收入来说还是很满意的。
" 如今各行各业都加速复工复产,我对明年的形势也看好,任何行业都是这样,只要坚持就能成功。明年我打算多收几个学生,学到的东西是要教给别人的,把手艺传一传,也希望能多认识些朋友,提高维修技术,也为自己增加一些收入,我对明年的发展非常有信心,也很期待。" 说起新的一年,老马满怀憧憬。
梁延峰
四季值守社区包保卡点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2022 年 12 月初,哈尔滨日报社派驻社区包保工作队成员梁延峰正在道里区安康社区协助防疫工作。正值冬雪纷飞、气温骤降,在小区高风险单元管控和卡点值守,梁延峰缩紧脖子、拉紧了衣服领口。可即使这样,再厚的衣服也会被寒风打透。对此,梁延峰没有一句怨言,而这样的日夜已经成了梁延峰 2022 年的常态。作为下沉社区的包保队长,梁延峰每天有太多的工作要做:负责组织队员开展工作、协调报社的增援力量参与社区,同时还要参与卡点值守和核酸检测的相关工作 …… 把每一个采样点当成筑牢防线的阵地,一刻也不敢放松;帮助老人调试健康码,确保登记信息的准确性、核酸采样的有效性;同时还要帮助前来支援的同志迅速进入角色,为疫情防控增添力量。" 作为参与者,这场大疫的考验,让我铭记在心,并深深感动着。" 梁延峰说。
对于即将到来的 2023 年,梁延峰有着太多期望,随着疫情 " 淡出 " 人们的生活," 我要在工作之余,好好陪陪家人,做一顿年夜饭,来一次远行 ……" 这是梁延峰的心里话。确实,三年的防疫工作,每一位参与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此时,他们的确亏欠家人的就是陪伴。
车春虎
一年救护 148 只野生动物
" 今年园内野生鸳鸯孵化了五窝,共 29 只小鸳鸯,园外救护了九窝一共 49 只小鸳鸯。整修的新巢鸳鸯们都很适应,里边安装的监控把鸳鸯产卵孵化全过程都记录下来了!" 为了野生鸳鸯倾力投入的车春虎白发日益增多,但说起鸳鸯,他仿佛在夸耀心爱的孩子,满眼的笑意。在他和兆麟公园以及志愿者们的努力下,今年北归鸳鸯数量接近三百只,超过前八年北归鸳鸯数量的总和。九月中下旬到十月中旬聚集在兆麟公园南迁的鸳鸯超过六百只,也创了新纪录。
进入冬天,车春虎又为留守在兆麟公园玻璃房内的鸟儿忙碌着。2022 年,他成功救护各种野生动物 148 只,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鸳鸯、红隼、花脸鸭,三有保护动物斑嘴鸭、绿头鸭、大斑啄木鸟、伯劳、乌鸦、野鸡、花栗鼠、丘鹬、灰背鸫、赤胸鸫、红胁蓝尾鸲、普通鶳、大山雀 …… 公园常见的麻雀,喜鹊,灰喜鹊没有计算在内。
虽然每天都在筹措鸟食和收拾鸟粪中奔波,但车春虎觉得收获远比付出要多:" 春来秋往,守护野生鸟类总是让人对新的一年充满期待,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我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李赋翼
1800 次奔跑为急救
" 我在这个岗位上已经五年了,一次又一次的奔跑就是我的生活,我的这一年在奔跑中划分成了 1800 次,最多一次班出了 20 多次车。" 哈尔滨市急救中心道里一分站驾驶员李赋翼说。
" 这一年挺辛苦,寒来暑往,风里雨里,但是成功的救了 1800 多个人,我感觉辛苦一年都是有价值的。120 原本就是患者的希望,我在最为平凡的岗位上,做着我自己应该做的事,一切的辛苦,也都是心甘情愿。"
" 希望即将到来的 2023 会更好,希望我出车的次数会更少,倒不是偷懒,毕竟市民的需求就是我的指令,只是希望大家都健康。" 李赋翼说。
迟志国
进出卡口一天 4800 次询问核实
一天最高 4800 台次车辆进出卡口,就是 4800 次询问核实和解释;最低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里,抵抗寒冷的除了责任更是坚持。迟志国是哈市交警支队松北大队的一名外勤民警,从 2021 年 3 月开始至 2022 年 12 月,他在疫情防控期间负责小裴家、赵家、大耿家的卡口值守,负责对进出城的机动车依照当时的防疫政策进行把关。
年初冬天那段时间,是最难熬的时候。每天最低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里,迟志国把能穿的衣裤都捂上了身,即便如此,伫立一会,也会被凛冽的寒风打透。当时,每天进出城的车辆高达 4800 余台,因为要对每台车车内人员的核酸、身份证等进行查验,对符合要求的放行,对不符合要求的一律劝返,反复的解释工作是在所难免的。这导致排队进城的车辆一度排出 7 公里长。" 这种情况下,群众有怨言是正常的,对于不符合防疫规定的,我们要耐心解释,不能只拿文件发命令,要用最朴实的话把防疫政策翻译过来。" 迟志国说。
" 这几年来,我们工作越来越人性化,换来的是更多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迟志国说,他在卡口收到过过路货车司机送的发热鞋垫,还喝过匿名送来的热奶茶 …… 这些都是最珍贵、最温暖的遇见。
蔡庆丰
防疫督导为 7 万人 " 把关 "
" 终于可以回归原来的烟火气了,三年抗击疫情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哈尔滨报社职工蔡庆丰由衷地感叹道。从 2021 年初,到哈市防疫指挥部驻南岗防疫督导组支援以来," 抗疫 " 就成了他生活和工作的中心。
南岗区新春街道办事处下辖 13 个社区,11 条主要街道,大型综合商超 3 家,九小门店千余家,常驻人口 7 万左右。蔡庆丰入驻时,该地区属于高风险区域。于是,他带领防疫工作人员走访辖区内所有的门店商服,检查防疫工作,发现问题现场解决。同时,还要掌握数据,为全市防疫指挥部出台政策提供依据。
有一次,南岗区先锋街道卡点出现纠纷,原因是小区内邮件物流车辆进出小区门岗不配合卡点管控政策。督导组立即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后,提出改进建议和方案,最终解决了争议。
" 在防疫工作中,面对过市民的不理解,也收获了居民送来的温暖和关爱。" 蔡庆丰说,疫情期间,自己无数次回想起之前有滋有味的烟火生活和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百姓面孔。" 新年到来,疫情管控措施的调整,生活逐步恢复常态,在平淡中感受人生,在烟火中品味生活,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幸福吗!"
编辑 宋芮彤
值班主编 寇青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