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3-01-08
《吾爱吾师》:最忆是师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旅美学者俞宁先生于 1986 年出国,在高校从事英美文学教育。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在数十年间,无论写论文、讲课,甚至日常生活,他都尽量用英语思考,以至于旁落了自己的母语——汉语。实则汉语对他的意义,已经超过了母语本身——其父俞敏先生,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所生活的家属院也是知识分子人物荟萃之地,左邻右舍中不乏学识渊博的学者,如史学家柴青峰先生、生物学家包天池先生等等。生活在其中,俞宁打小就和这些先生相熟悉,由此形成了一种围绕汉语语言展开的 " 文化记忆 " 和 " 文化生态 "。随着人到晚年,这些成长时的耳闻目见,成了他在异国他乡午夜梦回时的一份深沉的怀念。

2016 年,俞宁先生开始用中文写一些回忆文章,一旦下笔忆及故国故人,便不自觉地流露出浓浓的京味、传统味——这些文章无疑保留了他三十年以前的一些语言习惯,比如填词。他填有一阙《忆江南》:" 京华忆,最忆是师恩。伯授诗书亲外语,曹公轻巧董雄浑,饮水贵思源。" 词中的 " 伯 ",是指启功先生,俞宁先生曾跟随其学习书法,阅读古代诗文。亲,是天地君亲师的 " 亲 ",指父亲俞敏,俞宁十三四岁时,在父亲严教下开始自学英文、练习阅读没有标点的线装《史记》《汉书》。曹、董二位,则是北京市西城区长安街房管所的瓦匠师傅,不但曾传授给俞宁一些实用的手艺,而且在立身为人方面影响他至今。上面提到的四位,是他诸位恩师的缩影。这些和师长有关的回忆文章一篇篇出炉,并随之结集为《吾爱吾师》一书出版。换言之,这一部书,实则是由师道尊严而生的一份文化认同。

书中文章所写,皆是作者自己亲身闻见的日常生活琐事,事情虽然都是细枝末节,但从中我们却能够领略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的人生修养和高尚情操。

与启功先生一起生活的经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俞宁先生被无法时时管教自己的父亲,送到启功先生家帮忙代管。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机缘,他在青少年时代与启功先生一起生活了数年。

俞宁称启先生为 " 启大爷 ",数年的共同生活,让他亲切地体会到启先生的为人处世方式和态度,启先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成了作者最珍贵的记忆。作者说,由于青少年时期受启先生濡染,启先生不知不觉便成了他心中的 " 角色榜样 ",影响力甚至超过了父亲。

在书中,作者有数篇文章叙写这段经历,从中我们不仅能够一窥启先生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的生活状态,还能见出他抚育后辈的方法,以及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关于启功先生的文章很多,但这方面的内容却不多见,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个文化人物提供了新的素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 教授们 " 的大院生活

俞敏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他所生活的家属院自然也是知识分子人物荟萃之地,邻里都是教授,作者耳闻目见,打小就熟悉,比如著名史学家柴青峰先生的一些经历,比如包老伯包天池先生的一些事情——包先生是生物学家,但他却出人意料地与还是毛头小子的作者谈诗歌、谈莎剧,开导作者,直到作者后来成为英语文学教授,研习前沿的文学理论,才发现包老伯的体味有着惊人的深刻。邻居中的神奇人物还有陈友松、周騄良两位先生。作者 1978 年报考北航英文系时,为了应付口试,求教楼下邻居陈友松先生,眼盲的陈先生给了他二十句话,说 " 记住了就能通过口试 ",结果考试问了十几句,真的都在这二十句中。

料事如神,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大学毕业,报考研究生,无从选择,苦闷不已,路过周良家,周先生建议并介绍他去见见自己的堂哥周珏良先生,结果作者就成了北外英文系著名教授周先生的弟子。这些邻居长辈们 " 以玉汝于成者为乐 " 的胸襟实在是令人追怀不已。作者说:" 知识分子,我想,应该是说话有趣、行事讲究,为人处世,时时在无意间流露出智慧的光芒的人。" 而这正是在家属院共同生活的知识分子的共性。

师教赋予人的是文化的 " 质感 "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的确如此,虽然作者说启大爷是自己心中的 " 角色榜样 ",但父亲的影响仍是作者心中巨大的存在。父亲的教导分为身教和言教两种,身教通常比较温和,言教有时候则非常严厉。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出国留学之际,其父提出的 " 约法三章 ",即既然选择学习英美文学就得坚持到底,实在有困难,也不能在国外转行学汉学、不能转行学中西比较文学、不能对着洋人讲中国学糊弄事儿。这 " 三章 " 是其父与启先生商量好的,一则告诫作者要硬气,二则反映了他们那一辈中国知识分子心态和文化尊严。这 " 三章 " 作者坚守了三十多年。作者在国外生活了三十多年,受父亲教诲的持续影响而形成了清晰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与启大爷的 " 角色榜样 " 又共同构筑了作者的家国记忆和文化记忆。

作者在青少年时代倍受长辈的关爱与提携,在家有父母、大爷和左右近邻,在外,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 " 师傅 ",在房管所学徒时有曹、董两位师傅,大学时代有吴谷茗老师,研究生时代有周珏良先生。他们都是作者午夜梦回时特别感念的人。对这些师长,作者怀有深厚的感念之情,所以他将本书命名为《吾爱吾师》。

京腔京味的语言

作者称:" 无论我走到哪里,总觉得自己是北京人 "," 如果说我真有什么‘质感’的话,那么它一定来自文化古都,来自我记忆里的那个外表质朴,却掩不住内心高雅的老北京。"" 和这种‘质感’互为表里的是老北京的方言。我是使用这种方言长大的。行文中虽然不曾刻意追求所谓的‘京味儿’,却也不可能脱出它的影响。"" 我写文字怀念老北京,能顺便在心中反复体验那种温厚的老北京感。"

因此,作者虽然去国三十余载,在大洋彼岸,平时很少使用母语交流、写作,但是一旦下笔回忆故国亲人长辈,便不自觉地流露出浓浓的京味儿。不过在我们看来,这些人就应该带着京味儿,他们就应该这样讲话,才神完气足。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跃进先生说:" 俞宁教授说,他花甲之年开始尝试撰写回忆文章。这些年,这类文章特别多,立场不同,风格各异。我更喜欢汪曾祺那种学者散文风格,隽永温润。俞宁教授的文字正是我喜欢的那种,回归本色,气定神闲。…… 我随着俞宁教授的笔触走进岁月的隧道,看到很多熟悉的人物,熟悉的场面,以致夜不能寐。"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来源 黔中书

文 郑文丰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