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它喝上,这是个排痰用的
往出咳痰的!"
怕 72 岁的炳来大爷听不清
张雪峰举着药,戴着 N95 口罩
凑到大爷耳根子底下
用家乡话大声说
" 这个药是个排痰用的
喝着的,一回喝 15 毫升!"

" 我老婆一直说我是‘老婆嘴’
嘴碎得很
其实这都是职业病惹的祸
生怕病人忘了什么细节
所以总是唠叨来唠叨去 "
" 老婆嘴 " 的张雪峰,职业是村医
介绍得更确切一点
他是河北省保定市
易县南城司乡的一名村医
近来,他 " 唠叨 " 最多的话
就是上门送医之后,留下的那句
" 多喝水、多排痰、随时电话 "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政策
不断优化调整
疫情防控工作重心
也从防控感染转向医疗救治
保定市区遭遇感染高峰较早
结合此前的经验,针对农村疫情防控
当地从药品储备、重点人群建档等方面
提前形成了一套预案
作为基层村医
把预案落实到村里的人
张雪峰为了让乡亲们
在村里、在家里
用上药、看上医、治好病
几乎是马不停蹄
手机铃声也响个不停

自去年 12 月初以来
张雪峰奔波于 6 个村之间
为上千名村民提供了
上门诊疗服务
他是保定市 5000 余个
家庭巡诊小分队中的一员
他们背着药箱的身影
穿行于乡间小路
织就广袤农村第一道 " 健康屏障 "

太行深处,零下 12 摄氏度
第一道黎明的曙光尚未越过山脊
张雪峰早已摸黑穿行在
蜿蜒崎岖的山间小路上
山路交错,乡亲们的家
常常藏在 " 车上不去,摩托上不去
只能步行走过去 " 的旮旯里
但张雪峰对自己的出诊路线
实在太熟悉了
当初,他就是沿着这样的小路
下山求学
10 元、50 元、100 元 ……
正是那些住在山旮旯里的乡亲
雪中送炭地施以援手
帮这个 "80 后 " 山里娃
在石家庄一所卫校完成了学业
恩情难忘,故土难离
毕业后,时年 19 岁的张雪峰
婉拒恩师挽留,回乡当村医
守着大山,守护乡亲
这一守就是 21 年

(常常有乡亲在路上就拦住张雪峰求诊。)
21 年里
他骑坏 7 辆摩托车
行程 80 多万公里
年均穿破 6 双鞋 ……
在足以绕地球 20 圈的行医路上
用技术、人品和态度
赢得了方圆十里乡亲们的信任
" 生病难受时
不方便去卫生室拿药
小龙总是自己跑腿送上门
我们心里都过意不去
最近他在微信群里
发了好多新冠感染注意事项
有他在我们都很心安"
上点年纪的村民
习惯叫张雪峰的乳名 " 小龙 "
大家把这位 " 老婆嘴 " 的村医
看作自己的亲人
近来,为了跑赢病毒
张雪峰最忙时
间隔 24 小时才吃上一口热饭
晚上睡下后,一个电话打来
再爬起来上门送诊
也是家常便饭

乡亲们的身体情况
他都 " 门儿清 "
还重点关注
有基础病、慢性病的老人
为防止新冠感染
导致老年人基础病加重
张雪峰给不便出门
卧床在家的老人送药送医时
除了耐心介绍药效
总不忘了科普防治新冠感染的知识
村里的老人
看着小龙忙前忙后
半年没下过山,没回过
他安在易县县城的家
心里头不落忍

(做村医 21 年,张雪峰手上被医疗器械磨出了茧子。视频截图)
" 小龙刚来时还是个孩子
一晃 20 年过去了
附近这几个村的老百姓
都百分百信任他
他有事儿随叫随到
我们也特别心疼他
经常来回奔波吃不上一口热饭
最近疫情他就守着我们
光顾着照顾乡亲们了 "
南城司乡白麻村
69 岁的黄九山老人说
在太行山路上跑了 21 年
张雪峰遇到过很多大难关
天黑路滑,车翻进山沟
疼到失去知觉
没耽误他雪夜出诊
身在 700 公里外的锡林郭勒盟
哮喘患者一通电话求助
他连夜驱车返回山村

(张雪峰上门送诊。)
还有诸如
去不成两个女儿的家长会
除夕夜吃不上家里的团圆饭
之类细琐而具体的小难处
……
支撑张雪峰闯过大小关口的
是乡亲们的信任和期待
和一个简单又实在的愿望
他盼着自己一生到头
" 回想起我治病以来
没因为自己的原因
把谁的病情延误了
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

(张雪峰走在山路上的背影。)
春节一天天临近
带着乡亲们防控疫情
是村医张雪峰
面临的又一道关卡
" 我始终坚信
没有哪座高山不能翻越
没有哪个冬天不可逾越 "
应对新冠疫情的路上
" 我们往前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一审丨编辑 孙悦
二审丨值班主任 郭俊宇
三审丨值班总编 汪世伟
来源丨新华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