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书大字我很晚才开始写。因为字大了不易写好,字少了又不易遮丑。
犹记一九八五年前后,我母亲要给家乡清泰庵捐一块匾,我宁愿指导十七岁的儿子来写 " 大雄宝殿 " 四个大字,款字由我写。他正写《石门铭》,懵里懵懂,不知怕惧。那时候我喜欢集字,凡找到我的,大至匾额,小至刊名,一律集古人法书以报。首选是 " 二爨 " 和《中岳嵩高灵庙碑》;行书则选吴昌硕。最成功的一次,是为贵阳扶风山 " 尹道真先生祠 " 集康有为字。此额原本就是康南海所书,后来祠堂荒废多年,修复时没有底本了。集成后王萼华先生非常满意,力主落康款,理由一是有历史依据,二是这几个字比原作还好。据老先生们说:当年康南海应贵阳所请写了两块匾,一即尹祠,一为 " 刘统之先生祠 "。刘匾一直挂在白沙巷口,我多次见过。正楷,每个字都撑满四角,非常难看。康南海性情豪宕,不擅长工楷,勉为其难,就写成了这样子。我集的是他的行楷,看家本领,当然大不相同。我在陈恒安先生处见到过康南海的一幅大榜书,行草书 " 藏经楼 " 三字,每字一纸,二尺见方,用他特有的 " 裹锋 " 行笔,笔画之间,墨痕纵横交错,像乱麻一样。气势雄浑瑰丽,对之惊心动魄。陈先生告诉我,这是华家修 " 大觉精舍 " 时,请康南海写的,后来未能竣工,就没用上,一直收藏在刘姓管家手里,现在当事人都不在了,刘家后人找出来,卖给省博。我曾经听说过这三个字,传说润笔是一个字一千大洋,陈先生说,民间是有这种传闻,但可能出于俗语 " 一字值千金 ",不一定是事实。我集古字为之的匾额很多,不少都忘记了。最集中的是为景云山堂馆命名和集魏碑为额。二零零一年前后,阳明祠山麓路口建牌坊,要我写 " 栖霞胜境 " 四个字,规定两个条件:一不准集字,必须自写;二必须落姓名款。我知道这是对我的厚爱;而且科技放大手段很精密,不须写得太大,便尝试了一次。从此一直写到现在,没有计过数。有的差强人意,有的羞于再见而弥补无从。
由于要写榜书,见到匾额就会琢磨一番,找些经验教训。我发现,榜书不论写何种字体,都宜端庄厚重,不宜玩小趣味。这是它的特点所决定的。榜书字少体巨、刻在坚硬的石木材质上、围以各种几何图形、悬于高处,故须庄重大气的字才能与之谐和浑成。活泼倾欹的时尚书风,写纸质作品很悦目,刻在巨大厚重的石头上,往往有分量太轻、压不住的感觉。
图片源自舒锐拍摄
来源 黔中书
文 戴明贤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