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指的是贵阳城,水指的是流经贵阳城的南明河。这一城一水引出了贵阳方言中的两个方音,一个是口头语 " 弯里格䠓 "(或弯哩圪蹴),一个则是古今发音不同的书面语 " 矩 "。
图 1. 左图是 1943 年出版的《新修支那省别全志 · 贵州卷》中的 " 贵阳市街图 ";右图是根据 1944 年发行的贵阳市地形图上标出的贵阳城河流图。(据网络图制作)
本文说的水和城都与贵阳方音有关。贵州是移民聚居地,贵阳方音则是贵州移民所创方言的发音。据传从上古时代就有蚩尤后人苗族从黄河流域长途迁徙至贵州定居,之后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有各种民族流徙到贵州,来得早的,就算是土著了。贵阳作为交通要冲,长期以来都是贵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各地移民相对集中。不同移民之间的杂处,需要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语言用于交往,于是,各地移民的方言在贵阳汇聚,经过长期磨合,相互交融、演变,自然而然形成了彼此之间可接受、可交流的地方通用语言。在贵阳这个移民之城产生的贵阳话就成为大多数贵州移民认可的通用语言,或叫贵州普通话,虽然来自草根,但终因大众需求而登堂入室,俨然成为当地的官话。就连几千年前流徙到当地的土著少数民族也使用这种属于中国方言中的西南官话。
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普通话,即以洛阳音为标准音的雅言(或夏言),这是采用古汉语通用的上古音系而形成的中国通用语言,这语言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最高峰,大量涌现的唐诗宋词即是该语言的作品,此语言一直沿用到明。雅言因一统政治的思想和文化及政权的扩张随移民南迁,由中原传播至各地,且在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的地方保存下来,如至今存在且保留了大量中原汉族南迁的古代汉族官话的闽语、粤语地区(包括朝鲜、韩国、越南、日本及国外一些华人侨居地)。在语言文化南迁的过程中,也在沿途留下了雅言的遗存。中国由于历史上受外族统治及战乱流徙移民的影响,形成了若干地区方言。贵阳话的形成一是随众,就是随各地来此移民语言交往需要,二是随势,也就是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势力南下的影响而最终形成的。贵阳话中有各地方言的因素,也有古代汉语官语。
题名中用到的 " 兹 " 字是贵阳话中保留下来的古汉语字词,其发音、词义均与古汉语相同,是表达 " 这、此 " 的指示代词。现在很多媒体在用贵阳方言表述 " 这 " 的意思时,却都用了 " 之、支、知、吱 " 来代替或标注。但是," 之、支、知、吱 " 的普通话发音是 [ zh ī ] , 声母 [ zh ] 是翘舌音,而贵阳话中没有 [ zh ] 声母的发音,所有 [ zh ] 的发音都是发平舌音 [ z ] ,所以," 兹 [ z ī ] " 不能用 " 之、支、知、吱 [ zh ī ] " 来替代。同一方言地区,因外来语言的移入,大家在说该地方言时,会自然产生 " 带各种口音的方言 "。比如,在贵阳地区用普通话交流时,就会从中听出 " 贵普话 "" 川普话 "" 湘普话 "" 鄂普话 "" 粤普话 "" 闽普话 "" 浙普话 " 等等,而在用贵阳话交流时,又会听出 " 普贵话 "" 湘贵话 "" 鄂贵话 "" 粤贵话 "" 闽贵话 "" 浙贵话 " 等等。这些交流中流行的不 " 标准 " 的 " 某贵话 "" 贵某话 " 只是方便口语交流,虽说不准但能听懂意思。这即是无差别的和而不同。但是,用书面语言标注方言就不应该如此了。兹 [ z ī ] 字自古有之,卷起舌头来念,这就变成普通话腔的贵阳话,即现在的贵阳普通话—— " 贵普话 " 了。另外,还有些人用 " 资 " 字来表述 " 这 ",发音是对了,意思却不对。既然用 " 兹 " 字能从音、意上准确表达 " 这 ",就不必绕弯绕拐地玩音转,转来转去所采用的字无论是音还是意都不对,写出来发音不准,词不达意。所以,在书面表达贵阳方音 " 这、此 " 时,应该是用 " 兹 " 字表达,发音为 [ z ī ] 。
流经贵阳的南明河水流形状,用贵阳方言来说就是弯里格䠓。" 弯里格䠓 " 是贵阳话中形容弯曲、扭曲形状或形容弯弯曲曲、歪歪扭扭形态的口头用语。" 弯里格䠓 " 这个方言成语,贵阳话的发音是 [ w ā n l ī g ě jíu ] (汉语拼音近似注音,以下同),在贵阳话中的 "ge" 音多念成 [ gæ ] ,发 "e" 音时舌尖上抬,发 "æ" 音时,舌尖则贴下齿龈。
" 弯里格䠓 " 中的 " 里格 " 是江西移民带来的赣方言,有这个、这、这里、这边的意思,是个助词。䠓,是行走之意,又指泥鳅,意即这行走状与泥鳅相仿。贵阳话中说 " 兹个人写字弯里格䠓嘞像蛐蟮一样 ",意思是 " 这个人写字的笔画弯弯曲曲的像蚯蚓一样 ",形容写字难看,笔画歪歪扭扭,在口语表达中,这就比用 " 弯弯曲曲 " 或 " 歪歪扭扭 " 来形容生动得多。文字上用 " 蜿蜒 " 来形容河流曲折延伸或蛇类行走的动态,但很少用在口语上。对于贵州山区的小河流文绉绉的书面形容词 " 蜿蜒 " 显然不适合,而 " 弯里格䠓 " 不但恰到好处,且口语化效果极佳。但是,贵阳话中如表达 " 这棵树长得弯弯曲曲(或歪歪扭扭)的 ",其中含有这棵树不成材的意思。描述从二维变成三维,用 " 弯里格䠓 " 表达这里的向上 " 弯曲 " 似乎有点不妥了,毕竟,无论是泥鳅还是蚯蚓,都是在地上爬动。其实,要将平面描写的 " 弯里格䠓 " 搊( [ c ō u ] 这是贵阳方言中常用的词。意思是:用手扶,或指用手在物体的一端用力,使物体改变体位。)立起来,在贵阳方言中 [ w ā n l ī g ě jíu ] 的发音,还有另一种文字表达,就是 " 弯哩圪蹴 "。弯哩,就是弯的意思,哩是助词。圪蹴,圪也是助词,蹴,就是缩、蹲的意思,特指跳跃前的下蹲辅助发力动作,运动方向是向上。这是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河南等一些地区的方言,这些方言地区中个别地区也有将 " 圪蹴 " 专指 " 蹲 " 的意思。用在贵阳话中,在 " 弯 " 的后面加上 " 蹴 ",加强了弯的指向表达,用来描述树木由地面向上的弯曲状一下子就变得不但有生气而且有动感。所以,发音 [ w ā n l ī g ě jíu ] ,用 " 弯里格䠓 " 或者 " 弯哩圪蹴 " 写出来的方言成语,是揉合了贵阳地区各地的方言,形象而生动组成的贵阳方言成语。这种组合方言,使得语言有了灵气,突出了贵州移民之间极和谐的融合力。兹就是贵阳方言中的多彩魅力。
弯里格䠓的南明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贵阳市区,南明河属长江水系,其在贵阳境内流域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 18%,在缺水的山城,自是被奉为母亲河。南明河粗看是弯里格䠓的一条河,细看就可看见这段河流有几处河湾明显呈矩形(见图)。从这些上千年前就存在的矩形河湾又引出了一个与贵阳城相关的年代久远的方言用字 " 矩 ",这个 " 矩 " 字是指矩州的 " 矩 "。从这个 " 矩 " 字,可以知道,贵阳方言就像南明河一样曲折多彩,贵阳话的发育形成就像南明河一样源远流长。
建于唐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的矩州,当时是属于黔州都督府,其辖地包括现今贵阳市区及清镇、龙里、修文等市县部分地区在内的一个区域。当时朝廷接受了称为 " 牂牁蛮 " 的彝族大姓谢氏献上的这片土地,先设置为经制州,并册封其为刺史。后因过于边远,不利治理,于是按 " 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 政策,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 年),将其降为羁縻州。正如《资治通鉴》上所说:" 其州无官府,惟立牌于岗,略以恩威羁縻而已。" 说白了,当时的矩州就是一个只负责向朝廷进贡,而朝廷不干涉其治理,让其挂牌 " 自治 " 的土著属地,不像 " 官不世袭,职不常任,编户齐民 " 由朝廷权力直接控制的经制州有资格称为行政辖地。
古时黔地(贵州)彝族被称为 " 罗鬼 ",所建有 " 罗鬼国 ",土著谢氏从罗鬼国开辟矩州,改 " 鬼 " 为 " 矩 ",有说法是出于文饰的美化音;还有人在浙江方言中找到,浙江萧山有指鬼为䰬 ( [ jú ] 无头鬼 ) 的音源。其实,矩州得名最有说服力的应该是有关文献中所载的:" 州南水方如矩 ",州南就是指贵阳老城的南边,州南的水就是指南明河," 水方如矩 " 是说在贵阳城(当时的居民聚集点)南的南明河有呈矩形的水湾。
图 2. 现在贵阳城河流图(据网络图制作)
虽然是少数民族居住地,但地名采用的是汉文字 " 矩 "。汉语中古 " 矩 " 音同 " 贵 "" 鬼 " 字发音相同,这可以从至今保留了大量雅言唐音的广东话中得到证实。广东话中 " 矩 [ geoi ] " 的发音与 " 贵 [ gwai ] " 的发音声母相同,音相似,和普通话中的 " 贵 [ gui ] " 字发音近似。宋以后因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南下,在贵阳地区 " 贵 " 和 " 矩 " 两字发音出现了较大差异,所以,为了保留 " 矩 " 的大众习惯读音,才将 " 贵 " 代替 " 矩 "。广东相对来说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较贵州小,所以至今保留了古唐音语言。因此,才能证实矩州时期的 " 矩 " 读音为 " 贵 ",为 " 矩 " 字的古时发音与 " 贵 " 字相同提供确切证据。
从贵阳地图上可看见流经贵阳城中心的南明河有几个明显的矩形环状水流(图 2 中画红圈处)。特别是在地图中标有数字的地方:1、花冠路起点冠洲宾馆处(图 3),2、甲秀楼旁翠微园处(图 4),3、筑城广场现人民大道跨越处(图 5),其所在都处于老贵阳城的南边(参看图 1)。其实,除了南明河流经贵阳城中心河段而外,其上游及下游的水流都有不少矩形河湾,贵阳城南,南明河上游一段河流旁还有一地名就叫 " 四方河 "(见图 6),其矩形特别明显。所以,因南明河矩形河湾特征而得名的矩州,可以说是名副其实。
图 3. 花冠路起点冠洲宾馆处。(图由徐文祥提供)
五代十国到北宋初年贵阳这片地区有一段时期曾称为黑羊箐,箐指山中大竹林,所以贵阳别称又叫筑(同竹)。宋宣和元年(1119 年)虽改矩州为贵州,但是也一直没有确定这块地区为行政治所,仅仅是一个地名而已。在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上,北宋政和元年 ( 1111 年 ) 图及南宋嘉定元年 ( 1208 年 ) 图都标注 " 矩州 ",甚至还有说北宋乾德(961~965 年)时期就将矩州改名贵州,至宋嘉定三年(1210 年),在《职方典》中记录下宋永高受封为贵州经略安抚使,这应该是最先将矩州改称为贵州的文字记载,但是均未明确记录在宋史中。实际上,在 500 多年前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贵港市就已经叫 " 贵州 "。看来是因羁縻州的人口和赋税 " 不入版籍 ",故而导致史料忽略或记载混乱,这也是贵州这个地区历来就不被受重视的原因。
图 4. 甲秀楼旁翠微园处。图左上甲秀楼上游那座桥的右边就是原贵阳城的南门,此处地名一直叫大南门。(图由徐文祥提供)
元朝至元十九年 ( 1282 年 ) 在离贵阳 80 里处的八番上马桥(今惠水县姚哨)一带建 " 顺元城 ",后来将其移到贵阳,在这片区域面积仅有约 1.25 平方公里的地方筑土墙,围出一个 " 顺元 " 城,虽然只是个弹丸之地,好歹勾勒出了贵阳城实体的雏形。该因当朝看中了这个连接四川、云南、湖广的黔中军事要冲,二十九年(1292 年),顺元、八番两宣慰司合并,在顺元城设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当时,水西罗氏 " 贵州宣慰司 " 衙门和水东宋氏的 " 贵州宣慰同知 " 衙门与 " 都指挥使司 " 衙门 " 土 "" 流 " 共处一城。当时的顺元城(今贵阳)其实就是一个衙门聚集的交通关卡而已。
(图 5. 筑城广场,现人民大道跨越处。图中南明河右面即原贵阳城次南门所在。图由徐文祥提供)
自宋前期至明中期,贵阳地区一直都叫 " 贵州 "。明朝更是看中了贵阳所处军事要冲的重要性,在平定云南后沿湘黔、滇黔通道屯军的同时,也着重了贵阳城的建设,将土城改建成了石城。洪武年间,先设 " 贵竹长官司 " 于此,到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 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司,正式建制为省,贵阳成为了省级行政治所," 贵州 " 则被用作了省名,至此,贵阳地区去掉叫了近 300 年的 " 贵州 " 之名。但是,当时也没有给这个省级治所恰当的名称,只是把原叫 " 贵州 " 的这个城叫做 " 省城 ",相当长一段时期,叫 " 省城 " 的贵阳城没有单独的城市管理行政建置及正式名称,由布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司及贵州宣慰司众衙门分别兼理各项省级事务。
(图 6. 此四方河(局部),非常明显的矩形河湾。图由徐文祥提供。)
明隆庆二年(1568 年),朝廷将程番府治所从惠水移到 " 省城(即贵阳)"。程番府原来只是管理土司,搬迁后为了 " 名正言顺 ",隆庆三年(1569 年)改程番府为贵阳府,除了原管理范围外,又加上治贵阳地区,扩大了其管理权限,至此这个省级行政治所才获有官名,被叫 " 省城 " 有 156 年之久后,正式命名为 " 贵阳 "。万历十年 ( 1586 年 ) , 将贵竹长官司辖地和龙里卫平伐长官司辖地合并成立新贵县 , 隶于贵阳,这是贵州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县,贵阳至此才成为正儿八经的有确切名字的省级行政治所。
清康熙二十六年 ( 1687 年 ) , 撤贵州卫和贵州前卫(与贵阳府同城) , 设贵筑县管辖原两卫地域。康熙三十四年 ( 1695 年 ) , 又撤新贵县 , 由贵筑县管其辖地。民国元年 ( 1911 年 ) , 撤贵筑县,其辖地并入贵阳府。民国 30 年 ( 1941 年 ) , 始设贵阳市 , 同时设贵筑县 , 县治所在离贵阳城 17 公里的花溪 , 1957 年撤销贵筑县 , 其辖区大部分并入贵阳市。贵阳才成了现在规模的城市。
" 贵阳 " 作为地名出现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1389 年),在朝廷给傅友德南征云南的蒙元残部大军所下命令中有 " 延安侯唐胜宗驻黄平,都督张铨、王诚、孙彦驻贵阳 " 之语。如果按照这样计算,到现在为止,贵阳作为地名已经有 634 年的历史。
为什么这个曾经叫矩州、贵州、省城的城会叫贵阳呢?这又是一个热议不断的话题。说法很多,其中为众所采纳的说法是 " 郡在贵山之阳故名 " 因为城在贵山南面,所以叫贵阳。而最引争议的就是这一说法中贵山的位置,长期成为热议的焦点。据有关文字资料记载,贵阳城周围与 " 贵 " 沾得上边的山峰有好几座。如现省政府后面,雅关之前的关刀岩叫贵人峰,茶店北面杨柳井的马鞍山也叫贵人峰,此二处有关文献上都称其贵山。还有贵阳城南南岳山脉南端有座山叫贵人峰,西面通云南方向有一列山峰叫云贵山。
图 7. 纳入黔灵山景区的贵山耸秀(关刀岩)景区位于省人民政府东側山上,黔灵公园东北角,景区石碑上铭刻:" 贵阳城因位于此山之南而得名。"( 据网络图制作)
1987 年 7 月,贵阳市政府以筑府办名义行文(筑办发 ( 1987 ) 85 号),确定贵山的地理位置为:东经 106°44′,北纬 26°38′,海拔 1342 米 ( 即茶店 " 贵人峰 " ) ,并授权贵阳市地名办公室予以公布。此贵山文献上称为贵人峰,原来一直叫马鞍山,1953 年改为玉马山。虽然有官方的认可,但至今认为关刀岩是贵山者仍然居多,甚至于本世纪把关刀岩圈进黔灵公园打造成以贵山为主题的贵阳八景之一的 " 贵山耸秀 " 景点。
据以上所说,作为行政治所的贵阳得名至今有 450 多年的历史。贵阳处于西南地区南北交通枢纽要冲,位于苗岭中段,地处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域内桐木岭以北及花溪区的高坡东部属长江流域,桐木岭以南属珠江流域。自元代建顺元城至今已有 740 年多,至 1949 年为止,贵阳城只有 6.8 平方公里,也就是说,贵阳自建城起的 667 年间,平均每 100 年才增加约一平方公里的城建面积。如今的贵阳国土面积已经扩大到 8043 平方公里(数据自 2021《贵阳年鉴》)。也就是说,1949 年后,贵阳城建面积的增加量是每年平均约 100 平方公里。
其实,叫 " 贵州 " 的城最早是在唐贞观九年(635 年)将郁林郡改为的贵州郡治所,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贵港市,明洪武二年(1369 年)才降为县,改 " 贵州 " 为 " 贵县 ",结束两地共用 " 贵州 " 之名 158 年的局面。这个最早的 " 贵州 " 的 " 贵 " 字出处,则是以其县城北十里的 " 宜贵山 "(即现广西贵港市平天山)而命名。所以,贵阳以贵山得名之举,也有仿袭广西贵县之嫌。
贵阳以山地、丘陵为主,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多条河流从城中流过;森林覆盖率 55%(2021 年统计数据)。贵阳(地区)先后得名:鬼方、牂州、矩州、黑羊箐、贵州、顺元城、宣慰司城、贵州等处长官司、贵阳府、贵竹长官司、贵筑县、贵阳县、贵阳市等。贵阳曾因为水而叫 " 矩 [ gui ] 州 ",贵州、贵阳的 " 贵 " 字发音由此而来,因为盛产竹而又别称 " 筑 ",又因为城在 " 贵山之阳 " 而叫 " 贵阳 ",如今,贵阳又因森林覆盖率之高获 " 林城 " 之名。可以这样说,贵阳之得名,源于这片土地的绿水青山。
翻阅典籍可知," 山之南,水之北即为阳 ",贵阳城恰好处于山之南,水之北之间的 " 阳 " 地。贵阳乃山城,只要城北面有山,城就在 " 山之南 ",且城北面含有 " 贵 " 字的山峰有多座,叫贵阳肯定无歧义。所以,一定要考究 " 贵山之阳 " 的贵山究竟具体实指哪一座,其实已无所谓了。因 " 州南水如矩 " 而获名的矩州(今贵阳)正处于水之北,所以因水也可确定该城处于 " 阳 " 地。特别是城南多处的矩形水湾都是 " 水如矩 "。古时的 " 矩 [ gui ] " 加 " 阳 ",自然就是矩( [ gui ] 贵)阳了。无须确认使矩州得名的究竟是哪个矩形河湾。这比去求证贵山究竟是哪座山简明多了。矩州得名有 1400 多年,贵阳得名 630 多年,由此看来,依水得名贵阳比依山得名贵阳,不但证据充分,而且其名字亘古源远自然流畅。遗憾的是,由于古 " 矩 " 字读音的改变,很难让人将城南之水与 " 水之北为阳 " 的贵阳联系起来。搞懂了古 " 矩 " 字的读音,并且知晓如今 " 贵 " 字的发音是来源于 " 矩 " 字古音,就很容易明白矩( [ gui ] 贵)形水之北即贵(矩)阳了。若干年来,只有因 " 贵山 " 而起争论,而比贵山获名年代久远,有 " 矩 " 型河湾的南明河一直在静静地默颂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夫唯不争,故无尤。" 经年累月从贵阳城中流过。
无论依山还是依水,皆可证实贵阳所得之名,从矩州、贵州、贵阳、筑城,到如今的林城,都是依水靠山凭藉山水之利而独享的地缘文化美名。从古至今,从矩州、贵州、贵阳、筑城到林城所获城市名字变化历程来看,先是水,后是山(土),再又到林(木),正合了易经五行之说:五行中土胜水,木胜土,暗喻兹座山城会变得越来越好。
来源 黔中书
文 万泰华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