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马往来,航船竞渡,行人熙攘,一派街市繁华景象,真是 " 富贵迷人眼 "。
说起宋代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可谓是妇孺皆知。但它画的是清明时节吗?这个问题从古至今已经争了几百年了。
有说 " 清明 " 当然是清明时节的,也有说是指政治清明的,还有说是指 " 清明坊 " 这个确切的地名。
清明时节将至,在赏传世名画的同时,不妨跟着文脉君一起看一看,几百年来,人们到底在争论啥?
" 正方辩友 " 李东阳:
首次提出 " 清明节气说 "
《清明上河图》中的 " 清明 " 到底是何意,张择端有没有在画中留下一些文字介绍呢?
从这里入手,想都别想,因为张择端甚至都没有在这幅画上署名。第一个将《清明上河图》和张择端联系在一起的人是金人张著。
△ 张著跋文
在北宋灭亡近 60 年后,张著于大定丙年 ( 1186 ) 在《清明上河图》上题跋,他也是第一个在这幅画上题跋的人。来看看他的跋文都写了啥:
"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按《向氏评论图画记》,《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
跋文中首次提到了张择端,也出现了关键词 " 清明 "。但细细读来," 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 " 中的 " 清明 " 虽然词义确是清明节,但所说的却是他的跋文写于清明后一日,与画作本身内容并无关联。《江苏文库 · 精华编》之《范仲淹集》中,也有 " 乾隆甲午清明后一日 " 这样相同的表述。
△ 《江苏文库 · 精华编》之《范仲淹集》
第一个站 " 清明节说 " 的,当属明代内阁首辅李东阳。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多个收藏家之手,共有 13 人留下 14 个题跋,其中李东阳留下两个。
李东阳写了一首长诗,开篇即是 " 宋家汴都全盛时,万方玉帛梯航随。清明上河俗所尚,倾城士女携童儿。"
△ 李东阳跋文
其后的诗句中,也有 " 花棚柳市围春风,雾阁云窗粲朝绮 "" 笙歌在楼游在野,亦有驱牛种田者 " 等句,包含着春天的元素。
诗中的 " 清明上河俗所尚 " 是什么意思呢?李东阳又在另一个题跋中解释道 :" 上河云者,盖其时俗所尚,若今之上塚然。"
△ 李东阳跋文
意思就是,上河是那个时候的风俗,就像明代上坟扫墓一样。这句跋文坐实了李东阳的观点,他算得上是 " 清明节气说 " 的一号辩手。
清代康熙帝应该也是赞成这个观点的,他在诗《题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写道:" 天津桥下水粼粼,柳外盘舟夹画轮。想见汴京全盛日,春游多少太平人。" 可见,他也认为画中皆为春景。
当代历史学家周宝珠也是 " 清明节气说 " 的拥趸,他在《< 清明上河图 > 与清明上河学》一文中阐述了自己的理由。
△ 画中树木
周宝珠观察到,画中有树 170 多棵,柳枝细而柔和,柳叶繁而嫩绿,而其他杂树有的刚发新芽,有的还未发芽,这应该是清明节前后的景象。
同时,《清明上河图》着力描绘了汴河漕运的图景,按规定,官府第一批运粮船正是于清明节进入汴河。
△ 汴河漕运景象
" 反方辩友 " 王世贞:
于禁烟光景亦不似
事实上,就在李东阳提出 " 清明节气说 " 的明代,已经有人站出来对此表示质疑。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认为,《清明上河图》所绘景物 " 于禁烟光景亦不似 "。
△ 《江苏文库 · 精华编》之《艺苑卮言》
" 禁烟 " 指的就是清明寒食时节民间禁烟的习俗。王世贞在《江苏文库 · 精华编》之《艺苑卮言》一书中,也曾提到 " 禁烟 " 一词,有趣的是,这个词语正是出自李东阳的诗中:" 献吉有《限韵赠黄子》一律云:禁烟春日紫烟重,子昔为云我作龙。" 献吉,是李东阳的字。
但仔细看《清明上河图》,你会发现,画中并未禁烟,甚至还有正在烧饭的船夫。
△ 船夫正在生火做饭
于是在 1981 年,历史学家孔宪易发表《清明上河图的 " 清明 " 质疑》一文,不仅质疑 " 清明节气说 ",还推测画中实际上是秋景。
他发现,画卷上有人赶着驮着木炭的驴子进京,推测这些木炭是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
△ 驮着木炭的驴
郊区农家小院里的石磙还未下架,可能是刚刚打过秋成。
△ 石磙还未下架
街上的小店在出售新酒,而中秋节有饮新酒的习俗。
△ 小店在出售新酒
还有扇子、草帽、西瓜等物品的出现,以及画中人物短袖衣衫的打扮,皆指向夏末初秋。
△ 商贩正在售卖 " 西瓜 ",旁边有人执扇
孔庆赞与父亲孔宪易持相同观点。在《江苏文库 · 精华编》之《喻世明言》的《木绵庵郑虎臣报冤》一文中,冯梦龙曾记有宋代权臣贾似道在清明时节所写下的一首诗:" 寒食家家插柳枝,留春春亦不多时。人生有酒须当醉,青家儿孙几个悲。" 可见宋代清明节,门上插柳、上坟扫墓是典型的习俗。
△ 《江苏文库 · 精华编》之《喻世明言》
可孔庆赞发现,画中郊外无一人上坟扫墓,房屋上无一家插柳。
△ 王家纸马铺门可罗雀
而且,在清明节时,纸马铺的生意应该最为红火,可画中的王家纸马铺却冷冷清清,没有一个顾客光顾。
政治清明还是清明坊?
" 清明 " 词意大猜想
如果说《清河上河图》中的 " 清明 " 与清明节气无关,那这个词又代表着何意呢?
《后汉书》中有 " 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 " 之句,明代焦竑也在《江苏文库 · 精华编》之《焦氏笔乘》中提到 " 必遇清明之世 "。可见," 清明 " 也有政治清明的意思。一些学者认为,张择端以 " 清明 " 入画名,是为了称颂 " 太平盛世 "。
△ 《江苏文库 · 精华编》之《焦氏笔乘》
主张 " 秋景说 " 的孔宪易先生则认为," 清明 " 指的是汴河流经的清明坊,画中之景也正是此处。
北宋时,清明坊是东京城内外规模最大、最有名的坊,有 " 东京第一坊 " 之称。所以也有学者认为,张择端就是实打实的写实派,所绘正是清明坊的实景,来代表东京城繁华的市井生活。
还有两幅《清明上河图》
画的是苏州?
其实,《清明上河图》不止这一幅。
明代画家仇英曾参照张择端的构图形式,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重新画了一幅《清明上河图》,但他画的是他所生活的明代苏州城。
△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
仇英所画人物超过 2000 人,屋舍井然有序,阁楼金碧辉煌,画出了苏州城的繁华热闹。
到了清乾隆年间,多位宫廷画师又合作完成了一幅《清明上河图》,也是以苏州城为蓝本,称为 " 清院本 "。
△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局部
除了宋本、明本和清院本,明清时期,有不少《清明上河图》赝本诞生。相传," 弹幕鼻祖 " 乾隆就曾经错把 " 弹幕 " 题在了赝本上,也使得真迹 " 逃过一劫 "。
画名何意是谜
诸多版本是谜
就连张择端本人都是一个谜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谜团
给《清明上河图》蒙上神秘面纱
才使它更具永恒魅力
现代快报 + 记者 张然 / 文 钱念秋 / 视频制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