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苗族青年群集 " 花场 ",唱歌跳舞,称为 " 跳花 "。" 跳花节 ",是贵州中西部地区苗族同胞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由于居住环境和语言、服饰的差异,节日名称及过节时间不尽相同。名称有 " 跳花 "" 采花 "" 踩山 "" 跳圆 "" 跳洞 "" 跳厂 "" 跳场 " 等等。有的早在农历正月 " 跳新年花 ",有的在农历三月 " 跳清明花 ",有的晚在农历五月 " 跳端午花 "。其活动场所称为 " 花场 "" 花坡 " 或 " 花山 ",位于寨子附近的荒地上。虽然名称、时间、地点不同,但活动内容大致一样,一般都有 " 立杆 "" 跳花 "" 采花 "" 献花 "" 倒杆 " 等流程。所谓 " 立杆 ",是将顶端系有彩带的 " 花杆 " 立于 " 花场 " 中央。" 花杆 " 立定之后,众人围着 " 花杆 " 跳舞,称为 " 跳花 "。跳到一定时候,芦笙吹响,一些人便爬上 " 花杆 ",将 " 花 " 摘下,是为 " 采花 "。而后,他们将 " 花 " 献给渴求要 " 花 " 的人家,祝他生儿育女,健康长寿。
" 花场 " 是一片较为平坦的山坡,中间低,四周高,形同一个露天体育场。" 花场 " 中央竖着的那根用杉木做成的 " 花杆 ",是由德高望重的 " 寨老 " 们在爆竹声中竖立起来的。立杆的时候," 寨老 " 们走在前面,芦笙手跟随其后,围着 " 花杆 " 转圈。" 花杆 " 上系着几匹红绸子,这便是全场瞩目的 " 花 "。万绿丛中的 " 红花 ",在山风中飘扬,与芦笙场内数百支芦笙上的彩带交相辉映,形成一副壮观的苗乡风情画。
这一天,未婚青年男女情绪异常热烈。他们利用这个机会寻找结识朋友,用歌声倾吐爱慕之情。找到情投意合的,姑娘便解下亲手织绣的花腰带,送给情人作为信物,婚恋关系就这样有趣地确定下来。而上了年纪的人们,则提着 " 披红挂绿 " 的鸟笼,蹲坐在 " 花场 " 附近的山林里,开怀畅饮,互祝寿丰。笼中小鸟与林间画眉竞相歌唱," 啾啾 " 鸟声不绝于耳,别有一番情趣。
关于 " 跳花节 " 的来历,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美丽的姑娘,在她生命受到老虎 ( 或恶人 ) 威胁的危急关头,一位英俊的少年将老虎 ( 或恶人 ) 用箭射死,旋即飘然离去。姑娘的家长为了找到这位 " 神箭手 ",决定举办 " 跳花 " 活动,意欲通过 " 射花 " 比赛,使其女儿与英雄少年成为眷属。事实上," 跳花节 " 与其他任何一个传统节日集会一样,是为解决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问题举办的。在获得了爱情、建立了家庭之后,人们的目光自然投向下一代:如婚后多年不育,便借助 " 跳花 " 祈求如愿。当然,美好的寓意还包括祈祷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有趣的是,为了增进民族团结,与苗族同胞交错杂居的各少数民族也竞相开辟 " 花场 ",邀请苗族同胞来 " 跳花 ",从而使 " 跳花节 " 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了。贵州苗族 " 跳花节 ",2008 年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 吴生光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石照昌 / 图
编辑 王欣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