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3-04-16
孔学堂溪山书会第三十七期:实践与超越里的阳明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作者名片:

丁为祥,陕西西安人,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暨中华朱子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兼职,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熊十力学术思想评传》《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学术性格与思想谱系——朱子哲学视野的形成及其历史影响的发生学考察》《实践与超越——王阳明哲学的诠释、解析与评价》等著作,发表论文 180 余篇。

" 溪山之间,一期一会;以书会友,呼朋引类。"4 月 9 日,贵阳孔学堂联合孔学堂书局、也闲书局举办第三十七期溪山书会。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丁为祥携《实践与超越——王阳明哲学的诠释、解析与评价(增订版)》一书与书友会面,并与龚晓康、赵平略、张发贤、邓国元等一众专家学者,畅谈本书出版的背后故事、研究阳明心学的心得感悟。分享会由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周之江主持。

《实践与超越——王阳明哲学的诠释、解析与评价》是丁为祥先生首部著述,于 1994 年首次出版。全书从不同面向揭示了阳明心学的本真面目:上篇《王阳明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从王阳明坎坷沉浮的人生境遇展示其学说的历史成因和发展指向;中篇《王阳明哲学的结构与特征》,从阳明身心之学的角度分析其学说体系,并通过对其学说体系的解析来反观阳明的人生;下篇《王阳明哲学的境界》则揭示了 " 人生境界 " 是王阳明一生实践与学说体系的终极指向。在 " 结论 " 章节,作者走出阳明哲学体系,对王阳明及其学术进行了总体的反观。

《实践与超越——王阳明哲学的诠释、解析与评价(增订版)》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扩充,新收录作者最新的阳明学研究成果,由此组成续篇《阳明哲学之 " 点 " 式再咀嚼》。" 增订版 " 收入贵州省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项目《阳明文库》,2022 年由孔学堂书局出版。

进路:阳明学是一种真正的人生哲学

在周之江先生的介绍中,丁为祥教授是国内最早一批阳明学研究者。" 当时,阳明学远不是现在的‘显学’,可见丁先生的真诚,绝不是跟风。" 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研究王阳明,甚至可能给自己带来一点所谓的 " 麻烦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吴光研究员曾有论述,即特殊的时代语境给王阳明扣的 " 三顶大帽子 ":" 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 "" 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 "" 镇压少数民族起义的刽子手 ",因而对阳明学谈不上客观的、真正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后开始 " 解放思想,拨乱反正 ",学术界也开始重新评价王阳明的历史功绩和阳明学的思想价值。

阳明学得以成为丁为祥先生第一个解剖的儒家哲学个案,这与他所面对的时代症候及个人困顿有关。1974 年高中毕业后,他先是当了一年的民办教师,接着当了一年的生产队队长。在乡下的亲身经历,使他陷入一个现实的困境中:知识对道德并不起决定性作用,道德需从其他途径寻找根源。而在此之前,他一向秉持 " 知识多的人,德行也相应高尚 " 的素朴认知,从小在父亲 " 天地良知,国法人情 " 的教导中长大。随后而来的时代大转向,直接导致他的一场人生信念乃至信仰的危机。紧接着八十年代的 " 西化思潮 " 否定传统文化,九十年代的 " 商业化浪潮 " 冲刷精神底线,他的心中急切地寻找着出路,向往着 " 有一个人格的榜样,有一个精神的支撑 "。

这些成为丁为祥先生昔日介入、研究、书写王阳明乃至今日观照王阳明的起因。于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上大学时,方接触到王阳明,一下子便进去了," 阳明的一生,就是在实践中处理一个接一个艰难的现实问题。他所经历的精神危机,就是我所经历的精神危机;他的所思所想,就是我的所思所想。" 研究生阶段,更是买来十四册《阳明先生年谱》及万有文库版《王文成公全书》,将书一字摊开,用编年的方法还原阳明的人生、思想轨迹,用心体贴阳明其人其学," 知识和德行不相应的旧问题,找到了新出路:德行的确立,需从做人的精神出发。" 由此,丁先生确定将王阳明立为他的人格榜样和精神支撑。他打了一个比喻:就像阳明弹一首曲子,和自己心中的曲子有一种生命情调的吸引、相应,由此生发出一种自我实现的动力。他甚至说了这样一句话:" 李(白)杜(甫)是大诗人,韩(愈)柳(宗元)是大文人,但如果让我一辈子成为一个诗人或一个文人,我觉得对不起我这一生。王阳明是我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的精神能够堂堂正正地地站起来,能够支撑我所面对的人生困境。"

基于此,在丁为祥先生眼中,人生实践是阳明哲学形成发展的动因,更是阳明哲学的特质所在;他始终坚持," 阳明哲学是一种做人精神的哲学——一种有关是、非、善、恶的精神结构,而不是理论推演的哲学。" 也正因此,他与当时学界 " 王阳明的认识论到底是唯物论的反映论,还是唯心论的先验论 " 的研究进路不同,而是按照自己的生命体悟,确定了研究王阳明的进路:阳明学是一种真正的人生哲学——这是一种人生境界而非理论思辨。

于是有了《实践与超越——王阳明哲学的诠释、解析与评价》一书。该书原名《修持与超越》,从中可见作者对阳明 " 事上磨、心上修、尘中炼 " 及至 " 人人皆可为圣人 " 的人生实践的理解。书于一九九三年正月初七开始动笔," 有如一腔热血憋在心头,独自面对整个世界。" 每写出一个章节,便在家中大声诵读,感受行文语气和节奏的高低起伏;书稿最终面世," 有如偿还了一份夙债 "。

" 后世学人能将自身的生命体悟,与阳明先生隔着时空相呼、相应,这似乎也是学人与阳明共同的不同之处。" 周之江为形容丁为祥先生其人其学与阳明先生其人其学的内在关联,引用了刘熙载《艺概》中的一句话很是恰当:"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探析:一以贯之融入阳明学的实践性

" 丁老师是用生命来了解和书写王阳明的,很好地把握了阳明学的实践性。" 分享会上,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院长赵平略教授说,实践性是阳明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阳明十二岁时便问老师 " 人生第一等事 " 的问题,老师说是 " 读书中举 ",阳明则说是 " 读书做圣人 ";十七八岁时向娄凉请教,娄凉说:" 圣人必可学而至。" 二十一岁时 " 格竹 ",最终大病一场,于是怀疑普通人成圣的可能性,一度转向学佛、学道;二十七岁时读到了朱熹的 " 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 ",反思此前的急躁,但始终无法将 " 物理 " 和 " 人心 " 糅合起来;直至 " 龙场悟道 "," 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 从而提出了 " 心即理 "。

" 阳明的哲学实质上是为了解决他自己想做圣人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实践问题: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做什么?圣人的标准是什么?" 赵平略教授说," 知行合一 "" 致良知 " 等命题提出,也正是王阳明在人生实践中不断完善的结果。

同时,赵平略教授也就 " 化解实践理性的缺陷 " 以及 " 阳明上书的语气 " 等问题展开了探讨。

贵州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龚晓康用 " 人是阳明学研究的老人,书则充满了温情、智慧、时代意义 " 的句子,评价丁为祥先生其人其书——

一是充满温情。和其他著作不同,该书不是从理论思辨的角度进入,而是用生命的体悟写成的。比如在龙场悟道前,处境艰难的王阳明尚能放下个人得失荣辱,但对生死却不能放下。龙场悟道,解决的是每个人都得面对的生死问题;"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引导每个人去寻找本心。

二是充满智慧。现在的话语模式,和成书时的九十年代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本书读来仍不过时,一大原因是找到了阳明学的独特价值。即阳明在提出 " 万物一体 " 论时用到的 " 真我 " 概念。常人是生活在 " 小我 " 之中,因此纠缠于是非、得失、名利而无法获得 " 真我 "。但阳明指出,即便 " 小我 " 也有 " 真我 " 的本心,只要不断地修持,便能唤醒为 " 小我 " 所遮蔽的 " 真我 ",实现超越。

三是充满时代意义,即对知识与道德不相应的现实关怀。阳明并不放弃知识,而是即知识而超越知识,既不落入儒家的泛道德主义,又不落入以知识为主的知性主义,体现了一种中道观。

作为丁为祥先生的弟子,贵州大学哲学学院邓国元教授回顾了恩师的知遇之恩,讲述了学习恩师著述的心得体会。他认为,丁老师自觉地将 " 阳明哲学是一种人生实践之学 " 一以贯之的融入到整个研究之中,并以此对阳明的 " 心即理 "" 知行合一 "" 致良知 " 等核心理论进行了全面解析。" 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该书是最能体悟阳明的哲学著作;从整个阳明心学的叙事角度,该书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 他说。

" 屯堡文化和阳明文化是贵州本土两大汉文化资源,其中阳明文化更是得到了地方集体意志的主推,于是有了面向全国出版界、学术界的本土文化品牌《阳明文库》。" 孔学堂书局(《孔学堂》杂志)副总编辑张发贤从出版方的角度,阐述了丁为祥先生《实践与超越——王阳明哲学的诠释、解析与评价(增订版)》列入《阳明文库》的出版经过及价值。

(图片由视觉中国提供)

来源 贵阳日报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王阳明 贵阳 教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