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5 月 16 日,新快报记者从南越王博物院获悉,南越王博物院建院后首个基本陈列 " 秦汉南疆——南越国历史专题陈列 " 将于 5 月 18 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在该院王墓展区开幕。
展览序厅
据介绍,该展览将通过 200 余件(套)精品文物,站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视角,展示广东、广西地区秦汉时期(尤其是西汉南越国时期)遗址和墓葬的出土文物及考古发掘材料,从中华文明的塑造构建、基因传承、融汇交流等角度,在秦汉时期统一盛世的视野之下展示岭南地区辉煌的古代历史文化面貌与特色,呈现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家国一体的政治文化格局以及岭南地区逐步发展并最终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
该展览分 " 百越之地 "" 秦定岭南 "" 守疆营土 "" 万里同风 " 四个单元。四个 " 百越之地 " 通过展示两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现,概述先秦岭南的区域面貌、族群构成及基本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史前时期岭南与中原及周边地区的交往和联系的情况 。" 秦定岭南 ",讲述秦始皇征服岭南并设立郡县,将岭南首次纳入中央王朝政治版图,促进了本土社会经济的发展、汉越民族的融合以及海外交通线的开辟,翻开了岭南大规模开发的篇章。" 守疆营土 ",重点讲述秦朝末期,赵佗为保岭南地区的安定和人民的安宁建立南越国。历代南越统治者的积极经营,使得岭南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融合和海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跨越式的大发展,为南越文化、岭南文化最终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做出重大历史贡献。" 万里同风 ",介绍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将岭南地区正式纳入汉朝郡县的版图。此后岭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中央王朝渐趋融合,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据了解,上海博物馆藏 " 赵佗 " 铜印将在展览中进行短期展出,这枚印章为秦代和西汉早期常见私印形式,鼻钮,印面为阴文,自左而右横向排列。它与我们熟知的南越王赵佗有何联系?怎样流传到如今?古史记载,赵佗下葬时丧车四出,以使人无法确定他墓葬的确切位置,印章对判断赵佗墓的所在是否能提供帮助?一连串的问题,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寻找答案。
赵佗铜印上海博物馆藏
" 秦汉南疆——南越国历史专题陈列 " 将于 5 月 18 日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开幕
" 秦汉南疆——南越国历史专题陈列 " 将于 5 月 18 日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开幕
" 秦汉南疆——南越国历史专题陈列 " 将于 5 月 18 日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开幕
据了解,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原有基本陈列 " 南越藏珍——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 ",以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南越文王赵眜墓的出土文物为核心,按器物的材质、类型、功用等予以展示,但对西汉南越国整体历史面貌的叙述相对不足。故而新增 " 秦汉南疆——南越国历史专题陈列 " 作为王墓展区的基本陈列,以期搭建历史框架,对南越国的历史背景进行全面系统的描述。
公元前 221 年,秦兼并六国,初并天下,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进一步完成统一大业,公元前 219 年,秦发兵岭南,于公元前 214 年征服岭南后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以番禺(今广州)为南海郡治,开启了中央王朝对岭南的首次经略。秦末,中原战乱。代行南海尉事的赵佗 " 击并桂林、象郡 ",于公元前 203 年建立南越国。南越国的疆域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的广大地区,东抵今福建西部的安定、平和、漳浦,与闽越相接,北以五岭为界,以 " 犬牙相入 " 之状与长沙国相接,西与夜郎、句町等国毗邻,南则抵达越南北部,南濒南海。公元前 196 年,汉高祖刘邦遣陆贾出使南越,劝服赵佗接受汉朝册封为南越王。南越国仿效秦汉政治制度,引进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实行 " 和辑百越 " 的民族政策,发展海上交通和贸易交流,为岭南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公元前 111 年,南越国为汉武帝所灭,历五世共 93 年。汉武帝统一岭南后,以其地置南海、合浦、苍梧、郁林、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岭南重归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
在 " 秦汉南疆 " 中展出了不少反映南越国社会生活的代表性文物,如 " 华音宫 " 铭款器盖残片," 华音宫 " 未见于史籍记载,应是南越国自主设置的宫殿。其宫殿名或与陆贾出使南越、修复汉越关系、为南越王赵佗带来了中原故事—— " 华夏之音 " 有关。其命名寄托了南越王赵佗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
" 华音宫 " 铭款器盖残片南越国二号宫殿基址出土南越王博物院藏
银盒,盖与身相合呈扁球形,相合处上下缘各饰一匝穗状纹带,表面有薄的鎏金。盖身与盒身的外周有对向交错的凸瓣,以模子锤鍱而成。盖面上有银焊的 3 个小凸榫,底部附加一个鎏金的铜圈足,盖面、器底均刻有铭文。此银盒的造型与纹饰与汉代及以前中国容器的传统风格迥异,是用锤鍱法在金属器上压印出凸瓣纹。这种金属加工技法在古波斯阿契米德王朝时兴盛起来。
银盒 南越文王墓出土 南越王博物院藏
人操蛇铜托座,漆木屏风右下角折叠构件。下半部跪坐的俑双目圆瞪,眼珠外突,鼻短且高,口衔两头蛇。俑体矮胖,上身着短袖右衽上衣,下身着露膝短裤。跣足,跪坐,两手各操一蛇,两腿也各夹一蛇,四蛇相互交缠,向左右延伸。
错金铭文铜虎节,用扁平铜板铸成一只蹲踞状的老虎,虎口大张、露齿、弓腰,虎尾上卷成 "8" 字形,姿态生动威猛。虎的毛斑铸出弯叶形浅凹槽,贴以金箔片,双面共用 60 片,虎眼、虎耳均以细金片勾勒。虎节正面有错金铭文 " 王命 = 车驲 "。节,是古代外交或驿传的信物,具有关口通行、驿站食宿等用途。
错金铭文铜虎节 南越文王墓出土 南越王博物院藏
新闻链接——
1953 年起,为配合城市建设,广州开始大规模考古发掘研究工作,其中秦汉考古是广州考古的重点工作,南越文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是广州秦汉考古的重要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也是反映两广地区秦汉时期历史文化进程的代表性遗址。
2006 年、2012 年,由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文王墓等组成的 " 南越国史迹 " 和 " 海上丝绸之路 · 广州史迹 " 分别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 年,南越文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 " 海上丝绸之路 · 中国史迹 " 首批申遗遗产点之一。2021 年," 广东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 " 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南越文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之墓,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随葬器物最丰富的大型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 1000 多件(套),反映了两千多年前南越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见证了当时中国与海外的文化交流,体现了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兼容并包的地域特点,再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南越文王墓是广州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1996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越国宫署遗址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其中南越国时期的大型石构水池在岭南地区尚属首见,曲流石渠遗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较为完好的秦汉王家宫苑实例,二者分别被评为 1995 年、1997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遗址位于广州市老城区中心,是秦统一岭南以来历代郡、县、州、府官署所在地,是广州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证明,揭示了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发展和繁荣的过程,更是秦汉以来岭南地区融入多民族统一国家进程的重要历史见证。南越国宫署遗址于 1996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 " 十一五 " 规划开始,至 " 十四五 " 规划连续四次被列入国家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是广东省内唯一从未缺席的大遗址。
采写:新快报记者许婉婕 通讯员胡田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