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3-05-25
近年最大规模龙舟活动来了!全城紧锣密鼓准备 只为端午赛龙夺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广州市荔湾区,大沙河碧波荡漾,几条单人龙舟在河上滑过,轻巧如鱼;而在广州市黄埔区,西基涌内响起密集的锣鼓声,黄埔区龙舟文化传承协会的龙舟爱好者在奋力划船。该协会的龙舟队是黄埔区参加 6 月 17 日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传统龙竞速项目的两支队伍之一,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训练,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争取未来的荣耀;知名非遗类流量 IP、长期直播龙舟活动的女主播金玲则悄悄地为直播准备好各种装备……

这几天下了龙舟水,提醒市民:扒龙舟吃粽子的端午佳节快到了。2020 年至 2022 年由于受疫情影响,广州的龙舟活动或多或少受到限制。如今疫情受控,潜龙出水,市内许多河涌里又活跃起龙舟健儿的身影。街坊、发烧友、运动员、工艺传承人,都在为龙舟竞渡那一刻,为了荣誉、亲情、乡情,为了美好的未来而积极准备。金玲形容,今年端午节,广州市将出现近年来最大规模的龙舟盛事。

■张伟潮是广州为数不多的手工龙头制作者之一,他的工作室内架着新做好的龙头。

●街坊

训练基地忙于训练 各种龙舟整装待发

近日,新快报记者走访广州市各区龙舟文化深厚的地区,发现当地居民都在积极准备,立志要在龙舟竞渡、招景应景的时刻大显身手。

在荔湾区中南街海中社区,45 岁的清风龙舟队队长杨兆坚带领队员们训练。在大沙河岸边的清风龙舟训练基地,墙上挂满了龙舟队获奖锦旗,河边泊着可容纳 70 多人的大龙船、可供 20 多人扒龙舟的标准龙,岸上还有多条 10 人龙舟、5 人龙舟、单人龙舟。

杨兆坚十几岁就开始扒龙舟,黝黑的皮肤就是证明。2009 年,他与社区中的街坊一起成立了清风龙舟队。此后,他坚持在工作之余扒龙舟,不分寒暑,以竞技龙舟作为训练目标。清风龙舟队的队员们在每年端午节代表海中村参加 " 荔湾区龙舟邀请赛暨龙溪沙溪龙舟景 " 传统龙舟比赛,海中村曾获得三连冠的好成绩,今年海中村还将代表荔湾区参加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的传统龙舟竞速项目。

杨兆坚上下三代人都是扒仔。对于他们这样的居民而言,对龙舟的热爱已刻骨铭心,龙舟是遗传基因,是荣誉,是团结拼搏的象征。" 小时候,每逢端午节,爸爸扒龙舟,我们小朋友就追着龙舟跑。" 他介绍,在他参加过的无数比赛中,印象最深的是 2017 年,他与儿子一起参加 " 沙溪景 " 传统龙舟比赛,最终获得冠军,这是海中社区 52 年来第一个冠军。" 当时儿子 14 岁,我们父子同舟共济,齐心夺锦,非常难忘。"

■ " 护龙人 " 添叔耐心细致地修补龙头的一颗牙齿,仅仅修补这颗牙齿也需要繁琐步骤。 通讯员供图

因为热爱,杨兆坚致力于推广龙舟运动。清风龙舟基地作为中南街海中社区青少年龙舟训练基地,在 2022 年开设了龙舟暑假训练班,广受欢迎。2017 年,在中南街统筹下,村级龙舟比赛 " 清风杯 " 热闹开启。今年,因受疫情影响而停滞了 3 年的村级龙舟赛将于农历五月初四重启,目前正在筹备中。

● " 护龙人 "

" 护龙人 " 大显神技 为龙舟 " 查漏补缺 "

有人积极训练,也有人认真维修保养龙舟,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龙舟竞渡时刻的到来。

在增城区新塘镇南安村龙船屋," 护龙人 " 添叔正在为村里的旧龙船 " 查漏补缺 ",忙着修龙舟、翻新龙头。新快报记者了解到,龙舟的维修保养一般由本村的热心村民负责,他们大多有一门手艺,动手能力较强,被称为 " 护龙人 "。一条龙舟如果维修保养得好,用数十年、上百年不成问题。

龙舟使用时间长,拼接口会开裂,容易漏水,影响龙舟的安全性,因此 " 护龙人 " 见到有开裂的地方就要做好标记,再用相应的方法补漏。此外," 扎龙肠 " 是龙舟保养的重要环节。" 龙肠 " 是龙舟的关键构件之一,影响着龙舟的承载力、流线型、船速,龙舟使用时间长," 龙肠 " 会松垮,因此需要扎紧。" 以往扎龙肠是用竹蔑子,风吹雨淋,时间长了,竹子容易变脆断裂。现在扎龙肠改用塑料带,韧性强,耐用时间长。" 添叔介绍。

■在黄埔区," 扶胥号 " 从波罗诞开始就在南海神庙附近河涌巡游," 龙船朝王 " 是黄埔龙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习俗。 受访者供图

●运动员

一班 " 烂瘾 " 扒仔从波罗诞扒到端午

在黄埔区的西基涌,黄埔区龙舟文化传承协会的扒仔们划着 2 月底才完工的新龙舟 " 扶胥号 " 积极训练,为参加 6 月 17 日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传统龙竞速项目做准备。目前,协会为了备赛一周六练:周一到周五晚上 8 时开始训练,周六则从下午开始训练。

" 扶胥号 " 与众不同,它由黄埔区龙舟文化传承协会出资打造,长 39 米,可以坐 80 人,船身修长,黄埔民间俗称 " 鸡公头 "。该龙船采用传统广府龙舟最常用的坤甸木,可以长期浸泡在水里不腐烂。

为何命名 " 扶胥号 "?这与黄埔区内著名历史名胜南海神庙有关。黄埔区龙舟文化传承协会会长,黄埔区 " 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 " 非遗项目传承人张伟潮解释,南海神庙所在区域在隋唐年间叫做扶胥古镇,将这艘龙舟命名为 " 扶胥号 " 是为了纪念历史。而被称为 " 龙舟灵魂 " 的龙头和龙尾由张伟潮亲自操刀制作,经历选木、开料、勾画、雕刻到打磨、抛光、裱漆等十多道繁琐工序,整条龙船花费近半年时间完成。

"85 后 " 张伟潮告诉新快报记者,他出生在水边人家,很小就由父辈带上龙船 " 游船河 ",对龙舟文化有很深的感情,这也是他潜心研究龙头龙尾雕刻技艺的原因之一。近年来旧村改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村落、社区的孩子们甚至连龙舟都没见过,他希望 " 扶胥号 " 在参赛之余可作为 " 教具 " 使用。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 扒龙舟 " 是黄埔区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黄埔,龙舟并非只在端午才参与民俗活动,旧时南海神庙附近 " 十五乡 " 的民众把龙舟竞渡与南海神信仰联系起来。" 龙船朝王 " 是黄埔龙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习俗。每年端午节前,黄埔各村落就把本村的龙舟划到南海神庙,将龙头、龙尾及船上的装饰都卸下来,抬到南海神庙里敬奉。

这也成为 " 扶胥号 " 下水后的第一项重要任务。" 扶胥号 " 在广州番禺龙舟厂举行进水庆典后,就回到南海神庙人工湖及庙头涌一带 " 游龙 "。3 月 4 日波罗诞正诞日下午," 扶胥号 " 在南海神庙古港码头正式进行巡游,途经南海神庙、南海神庙人工湖、庙头社区、夏园社区、南湾社区等地,市民游客热情欢呼。在南海神庙前,协会成员按照传统习俗将龙头、龙尾卸下,抬到南海神庙里敬奉。

张伟潮介绍,协会的成员主要是黄埔区各村各社区最 " 烂瘾 "(有瘾头)的扒仔,原本各村各社区的龙舟活动都在端午前后进行,他们觉得不过瘾,就在平日玩小型龙舟。刚成立之初协会就有 60 多名会员,目前已经发展到 200 多人。

■在番禺区洛浦街上漖村,龙船世家船厂的生意非常好。

●传承人

船厂订单 " 井喷 " 3 月开始不接新订单

番禺区洛浦街上漖村是珠三角最古老的龙舟制造基地,手工造船历史有 140 多年。近日,新快报记者走访该村,发现龙舟厂的生意非常火爆,已经处于满负荷状态。

走进上漖村,新快报记者不时听到鞭炮声,村民告诉记者,又有新龙骏水了。

在龙船世家船厂内,一条即将完工的龙舟放上了锣鼓等配件,来自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夏南一社区高桥村的龙舟队正在船厂内察看这条定做的龙舟。" 我们提前半年定做,这条是传统龙,长 33.66 米,正是根据我们村扒龙舟的人数和河道的特点定做的。" 高桥村的林先生说,上漖制作技艺好,所制作的龙舟 " 靓 ",高桥村其他龙舟也是在上漖保养。

黄剑挺是上漖村龙舟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龙船世家的负责人,他告诉新快报记者,疫情三年,龙船世家的生意少了三分之二,如今大家扒龙舟的热情高涨,订单激增,今年 2 月订单已经满了。" 由于龙船制作是手工操作,产量有限。3 月开始我们已经不接新的订单。" 黄剑挺说,今年以来该厂制作了 8 条新龙舟,为 40 条龙舟翻新打磨。

■从龙舟运动员到龙舟教练,海珠区华洲街道小洲村村民简敬国(左)获得过许多奖项。受访者供图

●龙舟主播

为直播做好准备 买小风扇给手机降温

金玲是湖南沅陵人,知名非遗类流量 IP、龙舟直播女主播。从 2016 年开始直播龙舟活动,见识过五花八门的龙舟、民俗。在她看来,龙舟活动已经发展为广州的全民大狂欢,疫情过后更是狂热。

" 有条件的村居已经普及龙舟,有的村甚至有好几条龙舟。离端午大约还有一个月,扒手们加班加点进行训练。" 金玲说,她也在为直播龙舟作准备,比如,天气热,手机运行会出问题,她买了小风扇,给手机降温。

今年广州人扒龙舟会有多狂热?金玲举例说,据她所知,市内一个著名的城中村预计有 140 条龙舟将参与端午游龙。7 月份比赛,有十多支队伍参赛。金玲形容,今年广州市的龙舟活动,将是近年来最大规模的盛事。

■在番禺区洛浦街上漖村,龙舟制作第五代传承人黄剑挺正在忙碌着。

扒龙舟为什么这么火?他们这样说

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龙舟活动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它富有精神底色,尤其经过疫情的困难时期,扒龙舟展示的力量、激情,特别是团结进取的精神,最为市民、发烧友、传承人、观察者所看重。

乡愁

海珠区华洲街道小洲社区亦名小洲村,始建于元末明初,该村龙舟史与村史几乎一样长。在小洲村人、资深龙舟运动员、海珠区龙舟协会主教练简敬国看来,龙舟首先是乡愁。

简敬国说,他小时候,每到端午小洲村都会举办盛大的龙舟活动,而平时,龙舟就停靠在河边,有的家长会抱着孩子上龙舟玩耍,熟水性的孩子成群结队爬到龙舟上再跳入水中。" 我们不用学,也不用训练,看着看着就会划龙舟了 "。小学三年级,简敬国第一次随大人扒龙舟到其他村 " 趁景 "。" 早上 8 点钟上船,7 点钟村民就已经在排队,大家争着扒龙舟,真的很‘疯狂’ "。

20 多岁,简敬国走上半职业道路,加入龙舟俱乐部,赴浙川琼等地参赛,获得不少奖项。" 有一次我们代表广东阳江的一条村参赛,当地村民在村口列队,敲锣打鼓欢迎我们。" 简敬国说,后来,龙舟运动员变成了龙舟教练,他还担任了海珠区龙舟协会主教练,招收了不少外地甚至是外国队员。今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重启,他将带领一支来自广州天河车陂的队伍参加传统龙比赛。" 目标很明确,要进前三名 "。

从 9 岁第一次划龙舟到现在 53 岁,简敬国的人生和龙舟一刻也不能分割,龙舟承载着满满的情感。

传统

在传承人眼中,龙舟是必须坚守的传统。

在上漖村,今年 83 岁的黄铭根是龙舟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虽已退休,仍常常到龙舟厂走走。他 17 岁就跟着父辈造龙舟。1995 年,他与侄子黄伦为东乡 " 沿沙 " 用坤甸木量身定做的龙舟参加当年国际龙舟赛,成功蝉联冠军。" 龙舟制作易学难精,我们以前拜师学艺要求非常严格,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保持老一辈的水准,传承好龙舟制作的传统文化。" 黄铭根说。

第五代传承人黄剑挺则说,目前村里从事龙舟制作的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最年轻的第六代传承人也近 40 岁。随着这些师傅年龄增长,传承问题日益严峻,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

在增城区新塘镇南安村龙船屋,龙舟的维修保养技艺一直是以老带新、口手相传。今年," 护龙人 " 添叔的堂弟从旁观察学习操作。添叔说,做好这项工作要沉得下心来,认真细致,慢工出细活。" 我 16 岁开始扒龙舟,经过几十年始终坚持,现在希望通过双手维护保养好龙船。" 添叔说。

勇气

龙舟还是冲锋陷阵的勇气。

" 叠滘龙船真架势,老公扒给老婆睇。" 叠滘龙船是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的著名品牌," 龙船漂移 " 尤其为人所乐道,在金玲的镜头里多有展示。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每逢端午节,桂城街道的东胜村、茶基村、圣堂村、潭头村都会聚集众多龙船,在狭窄的河道上弯道竞速,上演 " 水上漂移 "。2017 年,叠滘弯道赛龙船入选佛山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叠滘龙船最特别之处在于满载四五十人的龙船,要在 S 形、C 形、L 形的窄小河道上急速过弯,巧妙避开石磡。稍有不慎,就会翻船落水。

" 绝不减速,甩尾过弯,帅出天际!" 金玲分享直播叠滘赛龙时说,勇往直前,正是龙舟健儿的特质。

团结

最重要的,金玲认为,是她在龙舟活动中看到的团结进取精神。

每当一个村要举办龙舟活动时,很大一部分经费来自村民的自筹款。" 我看到村民们有的捐 20 元,有的捐 30 元,有的捐 100 元,经济条件好一点的捐几千元上万元,大家自发办节。" 金玲说,她在许多龙舟活动现场看到,街坊们一起上阵,密切配合。比如,女性张罗龙船饭,每样菜式的搭配都很有讲究;而男性则在水上奋力拼搏,为村争光—— " 老公扒船给老婆睇 ",夫妻同心,全村合力,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 龙舟赛是一项强调凝聚力的活动。" 荔湾区海中社区龙舟达人杨兆坚说,他喜欢玩 70 人的大船,因为 " 气势磅礴 ",当然,这么多人要做到动作整齐划一并非易事。万众齐心,赛龙夺锦,正是龙舟活动的魅力所在。

■策划:新快报记者 温卓涛

■统筹: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采写: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李应华 庄嘉宝 邓毅富 通讯员 区伟贤 张丽 何广房

■摄影: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李小萌(署名图片除外)

相关标签

竞速 张伟 广州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