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家门口干活,每天的采摘能挣 130 元!" 城关区伏龙坪街道三营村村民苏相荣乐呵呵地说,我家的 14 亩土地以每年 1 万 4 千元的价格流转后,在村内的大棚打工,还搞一点家庭养殖,收入一年比一年多。
登上兰山俯瞰,黄河穿城而过,美丽兰州尽收眼底。走进农户家,则能真切感受到兰山农民的自豪感、获得感、幸福感。三营村正是其中之一。
三营村位于兰州市区南山山麓,离市区以南约 14 公里,车程约 20 分钟。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城关区委、伏龙坪街道党工委的有力领导下,三营村走上了农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近年来,三营村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形成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基层善治新格局。特别是在产业振兴上,村党支部紧握住兰山天然流量优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导向,探索出 " 企业 + 村集体 + 农户 " 模式,党员扛起发展大旗,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让农村基层党组织与产业有机融合,让农民富在产业链上。
动力源:建强支部堡垒,践行为民 " 初心 "
5 月 16 日上午,三营村党支部成员在辖区蔬菜大棚小区党员阵地推进有形阵地建设,着力提高小区党员阵地的可见度与知晓率,使小区党员阵地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根据中共市委组织部 " 十有 " 规范建设标准,三营村党支部在保证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创新,做到标识标牌统一、规章制度上墙、服务事项公开、社情民意畅通。同时通过党支部 + 企业 + 村集体模式,建成三营村现代农业基地。
三营村辖 3 个村民小组 202 户 874 人,总面积 3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2683 亩。共有党员 38 名。今年,三营村坚持党建引领,依托小区党员阵地,以 " 红心向党 · 汇聚合力 · 服务为民 " 为核心理念,打造 " 红心汇 " 党建品牌,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
接力棒:打造红色乡村,铸就爱国 " 同心 "
兰山上的营盘岭战役遗址,是三营村的红色资源,现存有当年国民党军队修筑的碉堡 3 座。
5 月 15 日上午,三营村开展 " 乡音传党音,党音进万家 " 专题学习宣传活动。站在营盘岭战役遗址,三营村小区党员阵地成员与村民深刻体会到了当年战役的严酷,自觉缅怀革命先烈。同时,与兰州战役纪念馆商讨兰州战役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据了解,三营村定期组织志愿者到营盘岭文化遗址周围捡拾垃圾,为游客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红色精神营造良好的环境。
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三营村通过开展老党员讲红色故事,组织观摩战争遗址,重温初心和使命,增强党员凝聚力。同时,发展研学教育基地,2022 年,三营村 " 两委 " 积极与市区中小学校主动接洽,接待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活动 20 余批次,逐步形成了以学习、参观、体验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新活力:发展特色产业,提升致富 " 信心 "
前不久,三营村村委会成员深入大棚开展帮助种植活动。松土、平地、种植 …… 村党支部书记石林和志愿者熟练地将一颗颗西红柿苗种植到土壤中,期待着为民增收。
"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营村立足于离兰州市区近的优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导向,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 村党支部书记石林介绍,在建设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中,通过党 " 支部 + 企业 + 村集体 " 模式打造 " 三区一心 ",即暖棚区、冷棚区、陆地区、劳动教育实践中心。
暖棚区以休闲采摘为特色,主要种植草莓、番茄,一年四季皆可采摘。2022 年,三营村种植草莓增加了村集体经济,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难题。目前,该村有采摘大棚 6 个。今年,村集体争取了面积近 2000 平米的玻璃温室一座,解决了采摘供不应求的问题。
陆地区建设以研学、亲子互动为主题的综合型农业项目,以特色有机无公害、休闲观光及科普种植为一体,种植蔬菜品类可达到 56 种,粮食作物 28 种。" 以高标准及科学化管理为主,做到观有景,种有收,吃有味。" 石林介绍,2022 年以来,通过研学活动的开展,申报了兰州市城关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冷棚区以育苗为主,解决三营村等整个兰山农户种植菜苗都市场需求。
劳动教育实践中心以三营村红色文化遗址和三营村现代采摘园为载体,通过红色文化传承、感受农耕文化,承接农业科技培训、亲子互动等,引导传统农业生产走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发家致富的道路。
据了解,三营村通过党建引领,探索 " 企业 + 村集体 + 农户 " 模式,建成了城关区首个 " 草莓采摘园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地。目前,基地有应季瓜果蔬菜大棚 6 个,单个大棚面积超过 800 平米,年生产绿色瓜菜 5 万公斤。在建一个 1000 平米阳光大棚,可以同时满足 300 人室内活动。
记者手记:
在红色热土上践行富民初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是根本。城关区伏龙坪街道三营村党支部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 " 红色引擎 ",以建强支部堡垒,铸就爱国 " 同心 ",发展特色产业,来发挥 " 领头雁 " 作用,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实现了产业兴旺,群众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该党支部紧握区位优势,紧扣时代脉搏,紧盯本村实际,探索 " 企业 + 村集体 + 农户 " 模式。党员扛起发展大旗,找准产业,激活产业、迸发产业,引导带动村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振兴大业中,走出了农旅融合之路,让农民富在产业链上,进而提升广大群众的参与感、幸福感、获得感。
策划:柴希中 艾琳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忠德 文 / 图
一审丨编辑 张亚君
二审丨值班主任 刘宇玮
三审丨总值班 汪世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