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 四月八,龙船透底挖 "。5 月 26 日是农历四月初八,泮塘村在荔湾湖畔举办起龙仪式,将藏在荔湾湖底的龙船挖起来,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端午节。有四百多年历史的 " 仁威 " 老龙、多条坤甸木制作的传统龙舟,以及一条女子龙舟在村民合力将其挖出后进行清洗,并开始热闹训练。泮塘村首二三约仁威龙船会负责人梁绵海表示,经过疫情三年,今年村民对扒龙舟的热情高涨,端午节预计将摆一百多桌龙船饭,将按传统与广州、佛山多个村的龙舟进行互相探访。
起龙,是龙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泮塘传统民俗文化的缩影。当天上午,泮塘首二三约的村民抬着龙船鼓、旗帜、烧猪烧酒等,出发前往荔湾湖内的 " 龙船窦 ",一边走一边敲响了龙船鼓。
荔湾湖畔,彩旗飘扬、鼓声响彻、醒狮舞动、龙船出水……民俗节庆气氛十分浓郁。泮塘村在三处 " 龙船窦 " 起龙,在进行简单的祈福环节后,泮塘村民陆续下水,在湖里掏船舱泥沙、摇船底泥浆,多艘龙船在众人合力之下陆续 " 出水 "。
龙船出水后,村民们对龙船进行简单清洗装饰,并在荔湾湖试扒,他们划着龙舟,打着锣鼓,呼喊着,舞动着,展示泮塘儿女的精气神,浓烈的乡情感染着观看的人们。
泮塘村有多条龙舟,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具有 400 多年历史的 " 仁威老龙 "。73 岁的村民梁绵励告诉记者," 仁威老龙 " 全长 38.3 米,宽约 1.2 米,重近三吨半,由两棵分别原产自婆罗乃(文莱)、婆罗州(马来西亚)的坤甸树的木材造。有桡手座位 72 个,加上掌舵梢工位、持旗罗伞等人,满员共计 93 人。
泮塘村还有一条女子龙舟,可容纳 28 人。泮塘女子龙舟队于 2014 年成立,至今发展到队员有近 40 人。" 从一开始没有女子鼓手、掌舵手,到现在都配备齐全,而且队伍越来越壮大。" 泮塘村首二三约仁威龙船会负责人梁绵海告诉记者,他希望女子也能将龙舟文化传承下去,由此他还带了七八岁的孙女前来观看起龙舟仪式,并由大人带领孙女到女子龙舟体验一把扒龙舟。
" 村民积极性很大,今年预计在农历五月初六将摆超过一百桌的龙船饭,宴请亲朋好友。今年端午节当天预计还是邀请广州、佛山多条兄弟村的龙舟前来探访,五月初六一早,泮塘仁威老龙就会到佛山盐步探访‘契爷’。" 梁绵海说。
起龙现场,记者见到,有两家幼儿园组织小朋友到现场进行观看。" 我们幼儿园就在荔枝湾景区内,平时也有结合社区文旅资源开展民俗文化活动。"新果幼儿园苏园长告诉记者,前来观看的小朋友 4 至 6 岁,有本地人也有新广州人,希望小朋友通过体验端午节民俗,了解广州本土文化。
荔湾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荔湾区深植地域文化,深耕地域文化,认真研究泮塘和盐步龙舟文化的关系,讲好 " 龙舟结契 " 的故事。如今,在荔湾湖公园有以泮塘民俗扒龙舟的元素为主,结合建筑元素和粤语文化构成可穿行、可互动、可读性的 " 岭南龙船桨装置 ";还建设了泮塘展览馆,展示泮塘历史、扒龙舟等内容,打造独具一格的街区文化符号、形象标识,增加区域文化辨识度。据介绍,今年端午节荔湾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心还准备增加几条传统龙舟,供市民游客进行体验扒龙舟这项活动," 弥补往年只能看不能扒的遗憾。" 该负责人说。
据介绍," 五月五 · 龙船鼓 " 之起龙仪式是第十三届 " 荔枝湾 · 新西关 " 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活动由中共荔湾区委宣传部、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荔湾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心主办。
" 仁威老龙 " 与盐步 " 老龙 " 结契佳话:
相传明万历年间,当时已有 100 多岁的盐步龙舟与龙舟 " 后生仔 " 泮塘凸眼龙同场竞技,双方竞争激烈。就在盐步龙舟即将夺标之际,泮塘龙舟上的一个小伙子忽然腾空鱼跃,飞身夺得锦旗。按规则,夺得锦旗者为胜方,于是泮塘凸眼龙以冠军的名义领取了烧猪美酒等奖品。但是泮塘村里的老人们认为盐步龙舟划得最快,应该将烧猪等奖品送回盐步。盐步人执意不收,双方相互推让,谁也不肯收下烧猪。最后,泮塘的一位老人说 :" 这样吧,盐步龙舟年老,有白须,泮塘凸眼龙后生,盐步龙舟做契爷 ( 干爹 ) ,泮塘凸眼龙做契仔 ( 干儿子 ) ,结契认亲。" 双方欣然答应,两龙结契已有 400 多年。
据传说,慈禧得知赛龙结谊之事,便赐盐步龙舟为 " 盐步老龙 " 之称,并赐 12 支 " 雉鸡尾 "、一面 " 百足旗 " 为标志;赐泮塘 9 支 " 雉鸡尾 "。泮塘龙舟还是广州唯一有 " 孖金钱 " 标志的龙船,船头旗帜顶端有 1 个孖金钱和 9 支雉鸡尾。
摄影:新快报记者 毕志毅
采写: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通讯员荔宣
剪辑:新快报记者 翟千惠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