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吉林 2023-06-05
种好现代农业发展“试验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时间丈量着发展的进度,也标示出攀登的高度。

自 2022 年 4 月 19 日获国务院批复,5 月 31 日挂牌成立,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 " 长春国家农高区 ")已经走过了一年的发展历程。

一年来,公主岭市扎实履行国家使命,围绕我省 " 一主六双 " 高质量发展战略和长春市重要工作部署,解放思想,提标、提速、提质、提效,落实 " 千亿斤粮食 " 产能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全面推进长春国家农高区建设 , 成效显著。2022 年,实现产值 201.9 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 1.08 亿元。

这一年,夯实了基础。基础设施快速建设,产业框架正式确立;

这一年,做强了产业。推进玉米食品产业发展,玉米种企纷纷落地;

这一年,推动了创新。搭建科创平台,吸纳高级人才,突出科技攻关,完成了 30 个科研项目年度课题;

……

岭城大地宏图起,东风起处满目新。

走进长春国家农高区,探察这里的发展与变化。

坚持规划引领 " 四梁八柱 " 初步搭建成形

5 月黄金季,长春国家农高区溢满生机。

科创中心项目施工现场,远远望去,一座雄伟的大楼拔地而起,机器轰鸣、塔吊林立,建设者们忙碌的身影,成为那里最美的风景。

科创中心项目是长春国家农高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核心项目之一。项目经理商成剑介绍:" 目前,室内机电安装工程已完成 70%,室内装修完成 20%,12 月中旬竣工并验收交付使用。"

从开工到封顶,仅 150 天便完成主体封闭目标,让人看到了公主岭市在高质量发展中非同一般的速度与激情。

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基垒台是基础。

规划是发展的引领和遵循,公主岭市的思路很明确,那就是围绕玉米做文章,把长春国家农高区建设成推进国家粮食生产高效提质先导区、东北黑土地可持续发展典范区、全国玉米全产业链发展集聚区、国际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展示区和东北特色乡村振兴样板区。

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完成、确立 "1+5+4" 产业框架、园区建设全面提速 …… 一年来,长春国家农高区的 " 四梁八柱 " 已初步搭建成形。

——规划布局 " 一区、一带、六基地 "。" 一区 " 即长春国家农高区核心区;" 一带 " 即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带;" 六基地 " 即现代种业示范基地、黑土地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智能农业示范基地、现代物流示范基地、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城乡融合示范基地。

——构建 "1+5+4"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 是突出发展以玉米为主导的种业、种植、精深加工、农业服务全产业链;"5" 是做大做强园艺特产、肉牛、健康食品、环保农资、文化旅游 5 个特色产业;"4" 是超前布局智能农业装备制造、智慧农业、生命健康、生物技术 4 个新兴产业。

" 我们必须树立战略眼光,准确把握农高区的定位。" 长春国家农高区专班成员王海成说," 要干字当头,挂图作战,切实推进规划实施。"

长春国家农高区的园区建设正全面提速,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中心正在深化调整设计,现代农业数智设施示范园已完成可研批复,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孵化园正在推进。同时,电力、给排水规划编制全部完成;农高东路、农高西路、科创大街等服务于农高区发展的主要干道基本达到通车标准;北部核心区年内达到 " 七通一平 " 建设标准,电力、燃气、供热、能源等专项规划正逐步落地实施。

道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长春国家农高区清晰的发展 " 线路图 " 已在黑土地上悄然演变 " 施工图 ",重装出发,有序推进。

做足玉米文章," 全产业链 " 发展集聚成势

清洗、蒸煮、包装 …… 在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流水线上看到,工人们在专注地监控着设备,金黄的鲜食玉米在传送带上不停 " 跳跃 "。4 天内,它们便会出现在日本以及东南亚的 16 个国家民众的餐桌上。

" 我们有 5 个公司,两座现代化鲜食玉米加工厂,年可生产加工玉米 8 万吨。" 农嫂公司副总经理刘友刚说,2022 年公司总产值达 2.7 亿元,实现利税 1500 万元。

这只是长春国家农高区围绕玉米做文章、做强玉米全产业链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公主岭年粮食产量多年来一直稳定在 60 亿斤以上,稳居全国前三名,玉米单产全国第一。

立足资源禀赋,厚植发展沃土。地处世界玉米黄金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独特口感的鲜食玉米。目前,已落户玉米相关加工企业 49 户,鲜食玉米生产基地 8.1 万亩,产值达 14 亿元以上。

" 我们年产鲜食玉米 4 亿穗,每年鲜食玉米种植面积以 30% 的速度增长。" 公主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发展玉米食品产业的同时,还聚焦饲料加工,67% 以上的地产玉米实现就地转化。"

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在谋划长春国家农高区玉米全产业链发展的过程中,公主岭市构建 " 一核多点 " 的项目发展格局,集聚百家以上种企、建设百万亩玉米种子繁育基地、打造百亿级玉米种业 " 航母 "。

作为长春国家农高区的标杆企业,吉林省鸿翔种业有限公司拥有 7000 多亩的种子基地。" 投资 10 亿元建设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去年 4 月动工,建成后年加工种子可达 5000 万公斤以上。" 企业负责人程永奇说," 产业园将成为全国最大、最先进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

像鸿翔种业这样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我省共有 7 家,其中长春国家农高区就占 4 家。长春国家农高区种子企业的数量、规模和效益均居全省前列,持证的种子生产企业 55 家,种子年生产量 1.48 亿斤以上,占全省用种量三分之一以上。

项目为王,促进了产业的厚积薄发。

与种业项目遥相呼应,总投资 12.5 亿元的食品产业园项目建设已近尾声,届时将有大连棒棰岛、上海誉球等 10 余家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入驻,预计产值 20 亿元;投资 57.8 亿元的肉牛良种繁育融合示范产业园项目已入舍新西兰海福特牛、日本和牛等品种牛 1 万余头,建成后年可繁育肉牛 8 万头,产值达 80 亿元。

推动创新创业," 金字招牌 " 凸显虹吸效应

直行、转弯、倒车、掉头 …… 广阔的田野上,一台拖拉机正沿着 300 多米长的农田稳速前行,所过之处,田垄成行,很快便播种完毕。

" 这个‘大铁牛’真‘牛’啊,居然无人驾驶!" 近日,记者在公主岭市朝阳坡镇种粮大户李振军家的农田里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 驾驶室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农机按规划好的路线就能自行作业。"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国双讲解说,依托赵春江院士团队和中科院东北地理所,以其数字化、智能化和网联化技术,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种子利用率,实现了无人农场 " 慧 " 种地。

院士团队和高技术人才,让长春国家农高区的 " 金字招牌 " 愈发闪亮。

公主岭市把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团队人才引进培养、成果转化孵化、技术推广应用作为农高区建设的核心要义和关键任务,相继出台了 "1+3" 人才政策体系,实施了服务人才 " 四项行动 ",向院士、世界级水平科学家等 7 类高层次人才抛出 " 橄榄枝 "。

" 我们出台制定了‘黄金十条’,在落实省和长春市政策基础上,给予人才配套优惠。" 公主岭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要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和价值实现的平台,打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创业样态。"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

随着政策 " 叠加效应 " 和 " 倍增效应 " 的释放,人才红利得到高度显现,科技创新的技术支撑进一步加强。目前,长春国家农高区已引进院士 4 名、各类高层次人才 67 人,面向社会招录 10 人、机关内遴选 6 人。同时,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吉大、吉林农大等 15 家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科研平台 45 个;培育了农嫂、华玺农机等一批本地龙头企业,引进了中化先正达、隆平高科等一批新型研发企业;建立了李玉、赵春江、荣廷昭 3 家院士(专家)工作中心;投资 5.4 亿元在建的科创中心,将涵盖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中小企业创新基地等;投资 6.5 亿元的科技孵化器也已完成施工招标 ……

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要素的持续集聚,以及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催生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2022 年,长春国家农高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27 户,科技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到 1.7%;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总产值 29.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6%。

推动长春国家农高区建设,公主岭市拿出了 " 拼 " 的精神、" 闯 " 的劲头、" 实 " 的作风。种好现代农业发展 " 试验田 " 的奋斗号角,响彻 " 公主故里 "。

来源:吉林日报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长春 基础设施 乡村振兴 美的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