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玉璧重 961.27 克,小的玉璧重 70 多克,玉饰片厚 0.2 厘米 ……
6 月 6 日下午,南京博物院的文保楼里,文物 " 医生 " 们把刚修复好不久的 15 件玉器,小心地放进锦盒里。两千多年过去,这些玉器依然莹润通透。
玉器的主人身份不俗:汉代海昏侯刘贺!
△尺寸最大的玉器(重 961.27 克)
" 这些玉器是海昏侯刘贺内棺的殓葬玉,13 件玉璧,两件梯形玉饰。其中,玉饰是放在枕头两侧的;玉璧则分别放在刘贺胸口、腰上 …… 我们也是受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委托,对它们进行修复。" 南京博物院文保所副所长田建花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 15 件汉代皇家玉器,纯手工制作,非常珍贵。不过,刚出土的时候,它们都有大小不同的 " 伤 "。
【修复】
海昏侯刘贺内棺殓葬玉来南京了
海昏侯刘贺是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王刘髆之子,生于昌邑(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西汉第九位皇帝,也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仅 27 天。
△南博主持修复的玉器
2011 年 3 月,江西省考古所接到群众举报,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墎墩山上有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文物部门立刻进行考古调查,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年的海昏侯墓得以重见天日。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从 2011 年开始,2019 年结束。墓中出土了上万件随葬品。光是出土玉器就有 400 多件(套),包含玉璧、玉环、韘形佩、剑饰、印章等。玉质温润光滑,雕刻工艺精湛,是少见的玉器佳品。比照从海昏侯墓出土的儒家典籍的竹简,体现出刘贺深受周礼熏陶,重视玉器作为君子德行的象征意义。
△修复后品相最好的玉器之一
"2022 年 11 月,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请南京博物院对刘贺墓内棺的殓葬玉进行修复研究,这也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第一次开展玉质文物修复项目。" 田建花介绍说,南京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始于上世纪 50 年代,多年来文物修复工作传承有序,技艺不断精进。近些年,南博还修复了同为汉早期皇室的江都王刘非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编钟、编磬等珍贵文物 …… 基于南博的修复实力和经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把珍贵玉器修复研究工作委托给了南博。
碎裂、变形 …… 最严重的破裂成 60 多块碎片
接下 " 重任 ",南博派出了最强的文物修复团队。
△碎片最多、修复难度最大的玉器
在南博的文保楼里,现代快报记者看到了这 15 件修复后的玉器,它们被分在了三间不同的修复室里。在每一件玉器旁,都摆放着修复前的文物照片,照片上大部分玉器原本都碎得七零八落,对比之下,修复后的效果相当震撼。
田建花表示,因为棺椁坍塌,送来的玉器破损严重。其中,最 " 惨 " 的一件文物是一块梯形玉饰,碎成了 60 多块 " 渣渣 "。这 60 多块多边形的碎片,有的比指甲盖还要小。
△碎片最多、修复难度最大的玉器
除了 " 粉碎性骨折 ",文物 " 医生 " 们要面对的第二大难题就是玉器上的土沁。修复师冯向伟介绍,因为它们埋藏在土里 2000 多年,所以有些土沁都沁到 " 肉 " 里了,清洗起来比较麻烦。
大部分玉器出土时,上面都有厚厚的硬结物,遮盖了文物原本的面貌和质感。这就需要对文物做一个全身体检。田建花表示,体检不仅是对玉璧本体的造型结构、材质进行分析,也是对上面的病害及残留物进行系统的分析检测。
玉璧上残留的有机物到底是什么?它到底来自哪里?能不能反映出当时的一些葬俗?田建花告诉现代快报记者,通过体检,从玉璧上的硬结物中发现了有机物的残留,为后续葬俗的研究等提供了有力证据。
拼图、补缺 …… 他们还原珍贵玉器本来面目
诊 " 病 " 后,就要给文物洗个澡。冯向伟介绍,要经过温水浸泡、非离子型的发泡剂刷洗、低浓度的稀酸清洗等好几轮步骤,才能把厚厚的硬结物洗去。" 但不能过度清洗,以对着光看不到杂质作为文物洗干净的标准。"
△冯向伟
如何把这么多碎片像拼图一样拼起来?余子骅表示,因为玉璧的内环和外环都有残缺,在拼的时候很难找出对应的规格,所以要先把它的外壁固定住。" 根据它的内弧,算出它对应的内径。然后我们专门定做了一个木楔子把它卡住,再逐步调整,才能达到最后的效果。"
△周璐
碎成 60 余块的玉璧是如何还原的?这件文物的 " 医生 " 周璐曾经获得过全国文物修复技能大赛二等奖,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因为这块玉璧是一个梯形,所以我们先找出 4 边都比较相同的玉片,然后从 4 边往中间拼。先拼对大块的,再把小的一点一点填进去。"
在修复过程中,很多玉器都存在残缺问题,这也给修复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比如这块玉璧上缺的就是这一块 ",文物修复师余子骅将其中一块玉璧上的一处指给记者看,初看几乎和玉器其他部分毫无二致,细看才发现颜色有细微差别。
为了调配出如此近似的质感,需要多次尝试和对材料、色泽精准把握。" 对于粘接材料的选择,我们做了大量的筛选。" 余子骅说," 通过添加不同比例的色粉,不断调制,判断玉璧的色泽、整体跟玉璧之间的色差,然后选取一个比较合适的比例,才把它配补起来。"
【研究】
为何覆盖这么多玉?和葬俗有关
田建花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经过半年多的修复,目前 15 件玉器均已修复好,不过研究工作还在持续开展中。
" 这些玉器都是内棺刘贺贴身枕头边,覆盖在他身上的。" 田建花介绍。
据了解,当年考古发掘时,刘贺内棺的底部有大量金饼,犹如一张金床,铺在刘贺身下,而他脸上、身上都覆盖着玉器。网友们说,这真的是 " 以黄金为席,以玉为被 " 了。
为什么身上要覆盖这么多玉?古人认为,玉能通天。刘贺身份特殊,他是汉武帝和宠妃李夫人的孙子,不差钱;又当过 27 天皇帝,还是第一任海昏侯。按照汉代的规制,刘贺还不能拥有金缕玉衣。祖宗规制不能破,又想灵魂升天,所以,在脸上、身上都盖满了玉。
田建花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在玉器修复的时候,研究人员除了对本体和病害进行分析,探讨其制作工艺、矿料来源和病害原理外,也提取玉璧上的残留物进行分析,将更深入的研究。
" 初步检测出少量朱砂,颜料可能是来自衣料或者包裹物。" 田建花表示,接下来,他们还将对葬俗、玉料的来源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为何会碎裂变形?可能和墓葬坍塌有关
" 这批玉器采用的上好玉料,经检测为透闪石,也是我们常说的和田玉。" 田建花介绍。
△碎片最多、修复难度最大的玉器
那为什么这些殓葬玉会碎裂?田建花分析,和墓葬严重坍塌有关。
公元前 59 年,33 岁的海昏侯刘贺辞世,葬入海昏侯墓。当时,海昏侯墓上面有十来米高的封土,墓室相当结实。不巧的是,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 年)十二月,发生了大地震。《晋书》记载," 庐陵、豫章、武昌、西陵地震,涌水出,山崩 "。专家们推测,海昏侯墓是在这次大地震中被震塌的。
" 海昏侯墓室垮塌严重,棺椁都压下来了。历经了 2000 多年,覆盖在身上的玉器碎裂、沁色,就很容易被理解了。"
现代快报 + 记者 裴诗语 胡玉梅 / 文 钱念秋 / 摄
(部分图片由南京博物院提供 校对 张静超 编辑 张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