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2023 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电影全面复苏的关键之年。
5 月 24 日,2023 年全国电影工作会在京召开。
会议要求,电影全战线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电影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中国电影如何才能做到坚持创作为基、改革为先、创新为要?电影从业者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即日起,光影江苏推出系列评论专栏《奋楫扬帆正当时》 邀请权威名家、资深从业者分享心中答案。中国电影,未来可期。
文 | 石川
2023 年 5 月 24 日,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对疫后电影市场复苏以及创作、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安排,同时也为业界释放出一系列利好。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自 2023 年 5 月 1 日至 2023 年 10 月 31 日期间,免征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有人做过估算,连续 6 个月免征 " 电影专项 " 的结果,大约可将 10 亿左右的资金返利于电影行业。这对电影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民营电影企业显然是一波暖心的红利。
当前,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依然是,疫情之后,中国电影产业、市场何去何从?本文将结合对一些历史经验的分析,谈谈自己的看法。
简单地说,我认为中国电影即将进入一个历史性的转型时期。所谓 " 转型 ",是就电影发展的基本模式将要出现某种结构性变化而言。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性启动始于 2001 年底推出的院线制改革,到今天刚好 20 年出头。
这 20 年,中国电影无论是制片产能还是消费市场的规模都实现了大幅度增长。这 20 年的发展,套用一个经济学术语,可以被描述为一种 " 外延扩张型 " 的增长模式。其主要动能来自于行业外资本投入所带来的生产总量与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充。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银幕总量的增长。数据显示,院线制刚刚开始的 2002 年,全国银幕总数仅为 1843 块;经过 20 年发展,到 2021 年底,中国银幕总数已达 82248 块(影院 14201 家),位居全球榜首。银幕数的不断攀升,直接拉动了观众人次、电影票房的快速增长,从 2003 年的 0.44 亿人次 /9.2 亿票房,跃升至疫情爆发前 2019 年的 17.27 亿人次 /642.66 亿票房,分别增长了近 40 倍和 70 倍。中国电影市场也由此形成了从一线城市,到各省、地、县、镇的 5 级市场结构。同样是在 2002 年,张艺谋导演的武侠片《英雄》创造了 2.5 亿的票房纪录,为国产电影开启了一个商业大片的时代,对于吸引行业外资本纷纷涌入起到了巨大的示范和拉动作用。
但是,如同摊煎饼只能摊到锅沿儿一样,外延扩张型增长是不可永续的。即便按《" 十四五 " 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到 2025 年全国银幕总数将超过 10 万块,影院数将达 2 万家。那么接下来又会怎样呢?10 万块银幕和 2 万家影院是否意味着市场趋于饱和?假使影院再这么一味增加下去,是否会出现不断摊薄单块银幕产出和影院收益的风险?换言之,外延扩张模式一旦遇到天花板,我们又将如何应对?
这些问题尚需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精算才能给出确切答案。
这就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电影必将经历一场发展模式的转变。即由现在的 " 外延扩张型 " 转变成为 " 内涵增长型 " 的新模式。前者的核心是量的增长,后者的核心是质的优化。尤其是针对当前电影市场所面临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新的增长模式都将会有不同的应对策略。
譬如说,当前电影市场的上座率普遍偏低。疫情前的最好记录出现在 2015 年,也只在 17% 左右,随后几年更是一路下跌,直到 2019 年的 10.74%。疫情中的 2022 年,更是下跌到 5.6%,还不到疫情前的一半。排除疫情的影响,其中最主要原因,还在于国产电影的市场竞争力不足。这个结论或许也可以从全国影院单块银幕平均产出的数据上得到印证。疫情前,这项指标的峰值同样出现在 2015 年,为 138.72 万元,随后也是逐年下降,到 2019 年仅为 94.96 万元。所以,想要实现电影市场的可持续增长,首要目标在于通过提高电影创作质量和工业化水准来增强国产影片的市场竞争力。
影片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强消费者对市场的黏着度,让其形成相对稳定的消费习惯,从而提升年度人均观影频次。以前是通过增加银幕数量来拉升观众人次和票房,一旦银幕数趋于饱和,就只有通过持续提升观众消费频次,才能为市场的增长提供新动能。疫情前的 2019 年,全年观众总数为 17.27 人次,以当年人口总量 14.1 亿为基数,中国人每人每年的电影消费频次仅为 1.22 次;以当年城市人口总量 8.48 亿为基数,则年均消费电影频次为 2 次。到 2022 年,全国观众总数下降到 7.12 亿,全国人口年均消费频次减为 0.5 次,城市人口年均消费频次减到 0.79 次。即便是疫情发生前,每个中国人一年也只能消费 1-2 场电影。这个数字显然太低。试想一下,假如中国观众养成了相对比较稳定的观影习惯,每人每年能看 5-6 部电影,那么中国电影市场未来也就还有 5-6 倍的增长空间。
其次,市场结构尚需进一步合理与优化。前面说,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迄今不过 20 多年时间。换言之,这是一个新兴市场,而非成熟市场。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市场资源不够均衡、供给与消费相对比较单一。譬如说,商业大片往往会过多占有市场资源,而中小成本影片、艺术片、纪录片或其他小众影片则在主流市场上几无立锥之地。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形成相应的分众市场,迫使中小成本影片不得不与商业大片在同一市场竞争。好比拳击比赛不分重量级,体重相差悬殊的赛手在同一拳台比赛,结果当然是有失公平。
因此,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理应定位于引导和培育分众市场的形成,推进错位竞争的市场格局,使得商业大片和小众影片各得其所。观众可以根据各自口味、嗜好、消费能力的区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电影种类。比较一下日常消费市场,比如服装、鞋帽、餐饮、电器、化妆品一类,就会看到,类似的细分市场在电影市场上尚未成形。
电影观众的消费自主性远远无法与前述日常消费品市场相提并路,只能是放什么看什么,距离个性化、自主性的消费选择尚有相当距离。
第三,新兴市场必然伴随着新兴消费群体,他们的电影消费同样未臻成熟,同样需要不断的引导和培育。当前电影市场供给相对单一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商业电影类型不够丰富,消费者口味也相对比较单一。据 2022 年的有关统计,目前能够在市场上热销的电影类型,大体上只有喜剧片(33%)、爱情片(19%)、动作片(19%)、家庭片(12%)和科幻片(9%)等不多几个种类。而一些质量上乘的艺术影片,哪怕是进口片,比如奥斯卡或其他国际影展获奖影片,在国内市场的表现也往往差强人意。只有 2019 年引进的《绿皮书》收获了 4.78 亿的票房,其他如 2018 年引进的《水形物语》只有 1.05 亿票房、《三块广告牌》仅 6499 万票房;而 2017 年引进的《海边的曼彻斯特》更是只有 818.1 万,2023 年引进的第 79 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影片《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仅 214 万票房。很显然,这不是一个成熟电影市场应有的表现。
电影市场的消费与其他市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消费的多样性永远优于单一性。好比一个偏食的孩子,如果只吃荤不吃素,那他的营养供给就会失衡,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一个用心的母亲一定会不厌其烦、千方百计地改善他的食谱,让他的膳食结构尽可能趋于多样化,细粮、粗粮、白肉、红肉、蔬菜、菌类、各种瓜果 …… 电影市场也是这个道理。
近年来,为了丰富电影市场消费,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进行了种种努力。
比如 2016 年,在国家电影局支持下,由中国电影资料馆牵头成立了一个艺术院线性质的 " 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 "。截止 2023 年 5 月,全国艺联已有 2937 家加盟影院(银幕数 3527 块),覆盖了 311 座城市。组建于 2015 年的上海民企 " 大象点映 ",也与全国 446 座城市的 3400 多家影院建立了供销合作关系,形成了百余万人的艺术电影爱好者社区。因为有了这种尝试,某些在主流院线可能根本拿不到像样排片的艺术影片,也纷纷取得了不错的发行成绩。像万玛才旦导演的《撞死了一只羊》,在全国艺联加持下收获了 1039.4 万的票房;大象点映主发的纪录片《九零后》也超出人们预期地斩获了 1172 万的票房。
但不论是全国艺联,还是大象点映,他们的市场覆盖面毕竟还是有限的,虽然可以让一些在主流院线拿不到排片的艺术电影 " 被看到 ",但一时还不足以让这些影片的出品方 " 活下去 "。这不仅需要来自政府的政策鼓励和资金的扶持,同样也需要来自更多电影消费者的认可和参与。
艺术影片在市场上就如同一个风向标,可以测出这个市场对小众影片是否具有足够的包容性。通常情况下,包容性越强,市场也就越成熟。
而为市场不断投喂高质量艺术影片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为观众提供一种多样性的观影训练,以此来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电影文化修养,为未来中国电影发展打造一批优质的消费者。当前,00 后已开始逐渐进入职场,在未来 5-10 年,他们在电影市场中将要扮演消费主力的角色。对于这样一群新晋消费群体,一方面要适应他们的特殊口味和消费习惯,另一方面,更应该因势利导地给予他们更多的消费引导和电影文化的培养。
我们相信,外延扩张的发展模式即将触碰到它的天花板,中国电影市场势必会朝向内涵增长的新模式逐渐转型。虽然这几年的疫情对于电影产业和市场的冲击、影响不可谓不严重,但是,我们还应看到一点,就是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依然处在不断的增长过程当中,尤其是,其文化消费的投入比例也是在持续提升。只要电影市场能保持稳定的发展,同时不断提高国产影片的市场竞争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电影就一定能从中国经济社会以及文化消费的持续发展中分得一份红利。
撰稿:石川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光影江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