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路口是仁怀市盐津街道杨保坝社区管辖的一个地名。仁怀县治所自清雍正十三年 ( 1735 年 ) 迁至中枢以来,县城地貌受到东门河大峡谷的制约,两路口的特殊位置,成了仁怀 " 官盐古道 " 必经之地。
仁怀县县衙至两路口,经县城南门口——葡萄井——柏杨林 ( 现解放广场路段)——大水井——青杠园——羊子丫——杨保坝——两路口。两路口距仁怀县城南门口 8 里路。
官盐古道至杨保坝南段,便分为两条道路:一条去遵义府城及省会贵阳,一条去黔西而远衔滇地。久之,这分道之处名 " 两路口 "。
从两路口出发向东南方向到鸭溪。经闸子门、岩栈口到蚂蝗沟、横跨盐津鼓新场金沙。两路口到金沙 90 里路。再往前是黔西,而去云南昆明。
▲图为仁怀盐津河老桥。从两路口出发向南到黔西,经闸子门过老桥经十三道拐到鲁班去金沙。王泽伟 / 摄
两路口原是立材街房,只有上排半边街,街道石板路面。下排街是好几棵合抱粗的杨柳树连成一片,下排街没有街房,街房全长约有一华里。
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旧时的两路口,主要从事客栈和饮食行业。兴盛期间两路口有李家开的马帮住的马店,有蒲家、刘家、姜家开的栈房。还有鸦片烟馆和赌场。民国年间,两路口街上还设有政府机构稽征所,办公地点在蒲元飞家原街房内,稽征所也就是收厘金,相当于现在的税务所。两路口乡场十天赶两场,赶场天人多得挤都挤不过,还有那骡嘶马叫声和叫卖声与讨价还价声汇在一起,热闹非凡。
回首当年,每日黄昏,一拨一拨运盐的马帮穿街而过,直奔李家开的马店而去,回响在两路口街上的是那一串串叮当叮当的驮玲声。背盐巴的大都来自赤水河古盐道两岸的贫苦人民,一般是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或熟人组成一帮,一帮约十余人至二三十人。其中有七八岁的小孩,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生活的无奈,他们经过了三百梯,到两路口时已筋疲力尽。走过 500 来米的两路口街道,投宿蒲家、刘家、姜家开的栈房。
两路口作为盐运古道,承载着贵州无盐的重任。四川自贡的井盐,经合江沿赤水河逆流而上,从茅台渡口起岸后,经三百梯到达钟鼓山,绕过仁怀县城,就到两路口。再过岩栈口或盐津关,由此去往贵州各地或更遥远的地方。
从茅台背盐巴到鸭溪,到金沙,两路口是必经之路,都要在两路口住一晚第二天早晨再出发。鸭溪、遵义,金沙、毕节的人到仁怀县城办事,也要在两路口住一晚第二天早晨才去县城。还有怀南的长岗、坛厂、五马、两河口、茅坝的人到仁怀县城办事;以及到县城打官司的,都要在两路口住一晚,第二天早晨才去县城。因为在这个晚上,该打听的行情、该输通的关节,该托请的人事,都在紧张地进行着。还有赶马帮的,也要在李家开的马店住一晚第二天早晨才上路。因此,这两路口,多有县老爷的眼线,也有各官员的皮条。黑白各道在这两路口都有道口,以至姜姓的袍哥大爷,蒲姓的地头很吃得开。
盐号声声,马蹄阵阵,两路口承接的远不止旧时人们的辛劳,还有古代商贸集散的文化缩影和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图为盐津大峡谷永济桥。从两路口出发到鸭溪。经闸子门、岩栈口到蚂蝗沟、跨过盐津河上的永济桥。永济桥修建于光绪四年(1878 年),永济桥距县城 15 里。王泽伟 / 摄
姜东模家数代居住在两路口。他曾担任过两路口小学的校长,是位学识渊博的文化人。姜东模的祖父姜伯涛是袍哥 " 仁 " 字旗的袍哥大爷,在 1935 年那段时期就居住在两路口。身在道上的 " 江湖中人 ",在姜伯涛看来,两路口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塞。这个地方旧时有两道栅子门,两路口到金沙,两路口到鸭溪,都要经这两道栅子门,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而这里距仁怀县城约八华里,进可攻退可守,正好驻军保卫仁怀县城。
红军三渡赤水河过两路口。据穆升凡先生著《三渡赤水河 · 红军长征过仁怀之四》载:"1935 年 3 月 15 日作出再次西渡赤水河的部署。红军一、三、五军团从鲁班场撤离战斗之后,分三路向茅台疾进。一路由马鞍山经乡村坝、文昌阁、铜鼓水、乌龟石、赵家坝进抵茅台。一路由枇杷堰、坛厂、怀阳洞、岩栈口、两路口进入仁怀县城,随即经三百梯进抵茅台。一路由冠英场经盐津河、梅子坳进抵茅台。" 红军在两路口顺街边宿营,没有惊动百姓,此举,百姓甚为感动。姜东模的母亲背着姜东模的大哥姜东林,亲眼看见红军的哨兵上边站岗到蜂桶岩 ( 现五转盘 ) ,下边站岗到了栅子门 ( 岩栈口上边 ) 。也正是这样,盐津山河两路口为红军长征,承载着辉煌的历史足迹,激励着今天的人们。
经济繁荣自然要涉及文化,由是两路口的文化教育,从私塾先生的打板子延伸到新课堂。两路口小学新中国成立前叫两路口保国民学校,学校土地由姜东模的祖父姜伯涛提供,学校由当地绅士蒲成九等出资修建。教师由政府聘任,教师工资由政府支付,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公办两路口小学。
▲图为岩栈口。两路口到鸭溪经过盐津大峡谷岩栈口,岩栈口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王泽伟 / 摄
2003 年,两路口小学和杨保坝小学的编制同时撤销,原杨保坝小学校址在现检察院办公楼地点。两所学校合并迁至大坪上,在仁怀新一中对面新建仁怀市实验小学。在两路口小学任教多年的李虎成老师,怀着对学校依依不舍的感情说:" 两路口小学历史悠久,校风正。环境好,地理好,风水好,这所学校是出了很多优秀人才的。"
两路口上场街口还立了好几块 " 德政碑 "。自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仁怀县城迁至中枢始,历届到仁怀任职的知县离任时,县府中吏员及城中绅士都送至两路口。如果该官员是清官,两路口的每家门前都放上一碗清水,是清官离任的均立一块 " 德政碑 ",署其德政功绩。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乡卖红薯。为官一任,守土有责,造福一方。虽然这种离任审查方法没有今天的科学,但旧时的官,也是不好当的,多数还是清正廉明的。
两路口街当头有三棵古柏树。其中一棵有七根颠,三棵古柏九根颠。树高数十米,恰似两路口忠诚的卫士。树上喜鹊的叫声,也似为两路口张扬。古柏树下有土地庙,常年香火不断。远行的人们都爱在此许愿,但愿此行顺达三江,平安归来。过往行人感觉奇特,常驻足凝神。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早在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就能熟背如流,老师说,这是一首讲感情的诗,朋友惜别,酒饮阳关,感情复杂。那个时候,老师讲得很动情,我们也听得入神,虽然不明白其中深意,但却记忆深刻。在很久以前的仁怀,也有一个类似于古诗中 " 阳关 " 的地方,那就是盐津河畔的 " 两路口 ",就是在这三棵九根巅的古柏树下。
两路口逐步退出人们的视线,缘于鸭茅公路的通车。据《仁怀县志》第 413 页载:" 鸭茅公路,从遵义马家湾至茅台镇,称鸭茅公路。全长 109 公里,县境 59 公里。从界牌入县境,经长岗、坛厂、桑树、水口、中枢、终点茅台。民国二十年(1931 年)5 月测量,二十二年动工,毛路修到长干山。民国二十五年测量长岗至中枢,民国二十九年挖土方,后停工,日久荒废。解放后,1951 年 4 月 2,省交通厅派工程师进行勘测,月底完成,7 月动工。工程于 1952 牛 12 月 10 日完工。" 鸭茅公路通车后,两路口是仁怀县城门户的特别位置,作为仁怀官道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图为仁怀收费站。胡永根 / 摄
随着仁怀城区的不断扩展,两路口也远去了往日的容颜。原来的两路口变成了多路口,国酒大道的延伸,醉美大道的新建,仁赤高速公路的开通,南部新城大道的通达,将这里演绎成了另一种繁华。
在两路口的东边,是国家质检中心,是仁怀市目前唯一的国家性机构,这里承担着仁怀上千家酒类企业的酒品检测,为仁怀酱香酒推向全国提供坚强的质量保障和科学数据支撑。
在两路口的南边,到金沙去经过的闸子门 ( 又叫盐津关 ) 。已被盐津河一桥、二桥所代替。
在两路口的西边,仁怀到赤水的高速公路在这里分道,穿过一千多米的中枢隧道直达茅台。
在两路口的北边,国酒城的楼盘如雨后春笋,一栋栋拔地而起,国酒城的四栋楼王就将建设在原两路口的核心位置。
在两路口的东南边,是大中华白酒交易中心。这栋黔北第一高楼,旁边的喜来登五星级大酒店。这里是以前两路口通往岩栈口的通道。喜来登大酒店对面是鹿鸣公园,这里虽然改变了原来的地形地貌,但是在科学的设计布局下,湖光山色映成一片,别有一番风味,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图为鹿鸣公园。胡永根 / 摄
我从事酿酒工作三十多年了,常常在离两路口不远的盐津关旁的国酒门山庄接待客人。我也总是如数家珍地向客人介绍两路口、岩栈口、怀阳洞、盐津河大峡谷等地名和地名背后的美丽故事。当然,这些故事都与盐运文化和红军长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和享誉世界的酱香酒有着十分重要的渊源。
两路口的逐步消失,让人想起了我们共有的乡愁,远去的盐运古道,远去的酒肆客栈,永远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而新城的崛起又为两路口找到了新的归宿,承接仁怀老城区与南部新城的重要节点,两路口将继续发挥着要塞的作用。
一种乡愁的走远和一座新城的崛起,不是矛盾的衍生,而是新的历史发展的归宿和出发。
来源:酱香仁怀
编辑 曾黎 /编审 邓文盈 /签发 李枫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