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茉莉花》、南京长江大桥 …… 这些南京文化符号,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与骄傲。6 月 8 日,"6 · 9" 国际档案日前,南京市档案馆举办档案集中捐赠仪式。一批档案捐赠人在南京市档案馆会集,正式将他们收集、传承和守护的记忆捐赠给了档案馆。
△捐赠仪式
传承民歌古调:他捐出祖传《鲜花调》古唱本
源出于六合民歌《鲜花调》的《茉莉花》,是中国民歌的经典,见证了奥运会、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要历史性时刻。六合区人大常委会民宗侨台委原主任李亚太将祖传《鲜花调》的清代古唱本捐赠给南京市档案馆。
△《茉莉花》母曲《鲜花调》古唱本
"《茉莉花》唱遍世界,成为江苏南京,甚至中国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它的根在我家!" 李亚太自豪地说,《茉莉花》是根据《鲜花调》改编加工整理而来的,而他是《茉莉花》母曲《鲜花调》的第六代传人,家里有祖传《鲜花调》清代古唱本 18 本。他表示,古唱本捐给南京市档案馆,能得到更好的收藏," 优秀的文化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和弘扬。"
守护城市记忆:十几万张照片定格 " 大桥重生记 "
作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南京长江大桥承载着南京人的记忆与骄傲。
2016 年,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和上海铁路局联合发起以 " 南京长江大桥记忆场所再生 " 为目标的研究和公众参与计划。活动的主要策划人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鲁安东。他现场捐赠了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的档案资料。
△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档案资料
王民华、宗良友、薛晓红、刘晓光来自不同的行业,却都热爱摄影、热爱南京长江大桥。他们守在桥上 200 多天,全程跟拍大桥 " 闭关 " 维修,近 28 个月拍下了十几万张照片,全面记录大桥 " 重生 " 的过程。他们共同捐赠了大桥维修的照片和视频等档案资料。
△大桥维修的照片档案
南京民间城市记录团成员捐赠了拍摄的反映南京发展变化城市记忆档案。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成立于 2008 年 3 月,一批热爱历史文化的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行走在南京的大街小巷,每周对南京各处历史文化遗迹等展开寻访记录,十多年来坚持不懈。
回望历史:学生团队捐赠抗美援朝口述史资料
历时 3 年,寻访 25 位老兵,累计采访 200 余小时,整理出 20 多万字的抗美援朝口述史资料 …… 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 永远的丰碑 " 实践团建立了一个老兵数据库。" 青春红石榴宣讲团 " 则走访了 12 处西藏改革发展红色遗址或教育基地,访谈了 10 多个单位的 30 多位援藏干部,形成了一批口述史料。他们用这种方式还原历史,铭记英雄、传承不朽精神。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向南京市档案馆捐赠了抗美援朝和援藏老同志、老干部口述史资料。
此外,南京历史学会扬子江文史研究会会长王家佳捐赠了江北新区创新创业口述史资料及渡江战役支前的档案资料。
通讯员 王宇 崔益艳 现代快报 + 记者 刘静妍 文 / 摄(部分图片由南京市档案馆提供)
(校对 胡涛 编辑 余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