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当前,江苏已有 79 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如何在保护和发展中找寻平衡,让乡村更有 " 味道 "?6 月 9 日,江苏省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会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来自全国各地的 40 余名乡村历史保护利用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南京高淳,共商江苏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之道。
作为江苏省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会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后的第一次学术活动,由江苏省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会主办,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承办的 " 乡村遗产的活化利用 " 学术对话,邀请了 6 位来自不同地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的理论思考和创新实践探索。
在三益村(甘肃临洮三益村开展的美丽乡村改造项目)的 " 三合实验 " 实践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段德罡教授的团队始终将乡村建设与天地、传统、人相合作为主旨与目标,深入贯彻到设计理念、建设构想、施工过程等每一个阶段。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龚恺以全省 12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 6 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为研究对象,关注这些村落从 2000 年命名公示至今的乡土演进和村庄变迁。他建议,各个院校可以安排相关师生、人员,从乡土演进的角度,关注人、地、产、乡、景等多方面的变迁,并应对当下城乡一体联动发展的格局,对历史文化名村未来的发展提出在地性的活化设计策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罗德胤表示,县域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全国 2800 多个县级行政单位,其中 107 个县就拥有中国传统村落总数的 41%。他认为,为了在县域范围内开展有效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需要在传统村落规模效应、地方景观优势、短期度假、城乡互动和地方自豪感这五个方面开展探索。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王竹围绕乡村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出要从三个维度构建乡建 " 知识体系 ",形成基于人地关系的乡村 " 三生系统 " 的认知框架与营建体系,并辨析了 " 静态与动态 " 视角下的 " 传统 " 不同含义及对乡建的现实意义。他认为要把握乡村文化遗产的体系迭代、功能适应、技术更新、部品替换四个关键要点,进而总结了 " 结构、目标与梯次 " " 地貌单元 " 与 " 聚落单元 " 有机融合的 " 人地共生 " 等六个 " 乡建机制 " 中学理与法则。
" 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乡村繁荣兴盛,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筑内空间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设计师陈卫新表示,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发展好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是推动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里、在新征程上、在新格局下,通过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文旅融合,城乡融合,为乡村发展引流引航,已成为乡村振兴进阶的重要课题。
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所长汪涛基于 502 个省级传统村落的数据,分析了空间分布、格局风貌、传统资源、社会经济等总体特征,并结合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王村的实践案例,探讨了江苏传统村落活化利用一些做法,最后期望通过展示价值特色、创新转化发展、满足当代需求、重视非遗传承、连片保护利用等方法,激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内生动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省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岚,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省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光亚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胡阿祥做了精彩点评。
" 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保护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更要让乡村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在交流中,与会的专家学者达成了这一共识。会议还举行了传统村落工作营开营仪式,东南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八所高校将联合组成科研团队奔赴全省各地开展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为助力江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现代快报 + 记者 李娜
省住建厅供图
(校对 张静超 编辑 陈海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