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 中国科幻产业报告》发布,2022 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 877.5 亿元,涵盖了阅读、影视、游戏、文旅等板块。
随着国内科幻题材趋热,各地各行业都渴望赢得一份蛋糕。中国科幻大会上,北京石景山区宣布要打造 " 京西科幻之城 ";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开设 " 科幻周 " 板块;成都打造世界科幻公园 …… 全国多地都跃跃欲试,希望占领 " 科幻产业高地 "。江苏如何作为?现代快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行业专家。
△中国科幻大会现场
科幻阅读板块作用不可小觑
" 我们过去看科幻,常常觉得是幻想。为何今天再看科幻,则是感觉在看未来?" 付昌义常常思考这个问题。他认为,国力强盛让科幻读者感觉未来可期。" 如今再看科幻作品不会有违和感,因为这些是我们国家在未来可以实现的。"
付昌义是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江苏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主任,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长三角地区科幻产业发展。他介绍,长三角区域科幻产业具备较强基础,据统计,2020 年长三角区域科幻产业总值达到 186.57 亿元,占当年全国科幻产业总规模的三分之一。目前,科幻产业最关键的部分仍是出版,头部作者的作品相对来说比较受欢迎。此外,少儿科幻作品的销量相对较大。
他观察到的状况,与《2023 中国科幻产业报告》的调查结果也基本相符。根据报告,2022 年科幻阅读产业总体营收 30.4 亿元,同比增长 12.6%。少儿科幻图书出版数量增加。数字阅读营收首次超过纸质阅读,科幻产业纸质阅读、数字阅读、有声阅读三大市场结构更趋平衡。
如今,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文旅也在科幻产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在付昌义看来,科幻出版仍是大 IP 诞生的基础,起到了基础支撑的作用。他表示,十多年前刘慈欣创作了《三体》小说,直到今天才影视化,一方面是涉及版权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国内影视业的科技水平进步,让过去天马行空的想象得以呈现。
他强调,科幻阅读在培育市场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 科幻作品还是要达到‘科幻引入科普出’的效果,提升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他介绍,自从《流浪地球》上映之后,国务院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 ( 2021-2035 年 ) 》和国家电影局推出的《科幻十条》都强调要发展科幻产业。《流浪地球 2》《独行月球》等影视作品更是邀请科学家参与到影视创作中,实现科普的功能。
△《流浪地球 2》中的徐工身影
抓住 IP,获得切蛋糕的决定权
今年初上映的《流浪地球 2》电影中,就有一些机械设备,已经在现实中出现。江苏相关企业通过支持电影拍摄,也让自己的产品 " 出圈 "。徐工集团的各种机械设备在片中亮相,优艾智合的移动机器人引人注目 …… 科幻电影具备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江苏作为制造强省、科技强省,众多企业参与其中也是理所当然。
△优艾智合
苏州高新区企业蓝海创意云是《流浪地球 2》的渲染合作伙伴之一,为该片提供了渲染服务。" 不光是苏州,像无锡‘华莱坞’也有不少优质企业。" 苏州科技大学数字化产业研究所所长邵斌介绍,江苏企业在科幻电影方面,不仅具备参与制作的能力,投资也频频出手,不少科幻影视剧片尾的出品方名单上,都能看到江苏企业的身影。
" 我们要把科幻产业做大做强,还需要抓住头部资源。" 邵斌认为,江苏企业往往是 " 参与 ",而非 " 领衔 ",这就意味着能分到一块蛋糕,但没有切蛋糕的决定权。江苏的各类文化基金对科幻产业的投入相对较少,这导致产业聚集度不足。
付昌义也持相似观点," 江苏科幻产业还是要‘补补课’,要打造自己的 IP。" 他以科幻文旅举例,虽然江苏已有常州恐龙园等主题公园,但近年全国各地新建的恐龙主题公园越来越多,想要在众多同质内容中脱颖而出," 文旅 + 科幻 IP" 是一条可行的路子,有助于提升市场吸引力。
△蓝海创意云
江苏应选点建设科幻产业园
" 江苏应该有意识出台科幻产业政策,选点建设科幻产业园,打造科幻产业头部企业,做好科幻内容的 IP 转化,发挥科幻出版大省的优势,推出一批有影响的科幻 IP 转化案例,推出江苏领衔的科幻影视作品和科幻 IP 特色主题公园,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江苏科幻文化产业链。" 付昌义表示。
他认为,江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产业联盟,打造集聚高地,实现 " 作品生产者 -IP 开发企业 - 平台供应企业 - 衍生产品企业 " 无缝联动,为科幻产业提档升级提供平台支持。也可组建科幻产业发展基金,吸引大型文旅集团如融创文化、华强方特、恐龙园参与科幻产业项目开发,争取打造科幻产业的头部企业。
近日,上海电影节上,导演郭帆在被问及 " 何时开拍《流浪地球 3》" 时,他回答,不会马上开始拍摄制作,会先去进行一轮以 AI 为代表的技术考察。他将人工智能的应用,视为电影工业化 3.0 时代的标志,这一变化将在很多方面革新影视创作。" 如果趋势完全不清晰就开始着手于创作,可能会有很大的风险。" 他认为,这也许是中国电影行业弯道超车好莱坞的机会,毕竟中外影视行业面对变局,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郭帆的这一观点,也让邵斌获得启发,他介绍,根据江苏省工信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 年江苏省人工智能领域核心企业超过 1000 家,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超过 2000 亿元。" 江苏有产业基础,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空间很大,做好技术与相关产业的应用链接,将有更多政策、资金注入科幻领域,健全投融资体系,有望实现厚积薄发。" 同时,他指出,高校艺术类专业应该起到先行探索的作用,影视动画的教学要紧跟新技术的发展方向,有侧重地培养人才,形成产学联动的效果。
展望科幻产业未来,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科幻产业板块拓展延伸将是必然趋势。科幻是展望未来的文化,应该具备更高的技术敏锐度。付昌义建议,可以借助科幻的创意优势和 " 元宇宙 " 的技术优势,推广沉浸式科技体验、戏剧表演、剧本杀等项目,集中资源开发元宇宙项目,开创泛科幻、" 科幻 +" 和科幻娱乐的创新联动模式,形成中国科幻多维合作产业链。
现代快报 + 记者 是钟寅 李楠
(图片为资料图)
(校对 季林巧 张红霞 编辑 蒋文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