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娲星座 " 卫星、果蔬生长数据 " 可视化 "、大闸蟹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 ……6 月 19 日至 21 日,2023 中国(南京)数字乡村博览会暨第七届中国(南京)国际智慧农业博览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办,500 多家产业全链优质企业参展,带来了众多智慧化产品和技术,搭建起数字农业供需交流平台。
江苏省数字乡村建设成果丰硕
本次博览会以农业现代化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分为数字乡村馆和智慧农业馆,集中展示行业领先的农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农业 AI+ 大数据服务、智能装备、品牌农业、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等,以及数字乡村建设相关方案与实践。
△ 数字乡村馆
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在数字乡村馆内,专门布置了 " 江苏省数字乡村建设成果展 "。
近年来,江苏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乡村数字基建水平全国领先。2022 年,江苏省累计建成 5G 基站 18.7 万座,5G 信号实现 " 镇镇通 ",行政村覆盖率超 74.7%。江苏智慧广电乡村工程依托遍布全省的广电有线网络等基础设施,以大屏终端为主传播渠道、大屏小品等多终端融合,创新构建 " 智慧广电 + 数字乡村 " 平台体系,累计建成智慧广电乡镇(街道)415 个。
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养、加、销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融合应用,有力促进了乡村数字经济发展。2022 年,江苏实施了 "e 起致富 " 苏货直播新农人培育行动,累计培训学员超过 10 万名,开展助农公益直播 134 场。
△ 江苏省数字乡村建设成果展
通过推动数字技术在智慧绿色乡村的各环节深度融合应用,江苏构建了 " 慧眼卫土 " 监测监管平台、" 天空地海 " 自然资源监测监管体系,实现乡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覆盖。林业管理也从 " 人防为主 " 逐步转变为 " 全程智能化 "。
为了持续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农技耘 " 平台汇聚了 1000 多名农业专家,为超过 47 万用户提供 " 云指导 ";" 文旅 e 乡村 " 与 " 江苏公共文化云 " 平台数据打通,创新打造了 " 村村有特色、村村有阵地 " 的基层公共文旅融合服务站点,乡村数字普惠服务不断深化。
乡村数字治理方面,通过推动 " 物联网 + 政务服务 " 向乡村延伸,提升了村级事务管理智慧化水平。涉农事项 " 一入口、好办事、管全程 ",18 项省级高频事项实现专区 " 一网通办 ",20 类涉农证照信息电子化。此外,全省农村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达 98%,技防监控城乡一体化目标基本实现,并初步建成全省城乡社区基础信息库。
据了解,江苏目前共有 28 个数字乡村试点地区。
商业卫星参与大面积农业监测
天上有卫星,空中有无人机,地面有监测站、气象站 …… 在智慧农业馆内的航天宏图展位,南京航天宏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营销经理蒋宏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今年 3 月,该公司的 4 颗卫星发射入轨,可以与无人机及地面设施相互配合,服务农业领域。
蒋宏伟介绍,这 4 颗卫星是该公司 " 女娲星座 " 的首发卫星,属于分布式干涉 SAR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具备全球范围高分宽幅成像、高精度测绘及形变监测等能力。" 卫星站得高、看得远,对大面积农业监测很有用,比如土地沉降变化、种植区面积变化等。"
△ 智慧农业设备
" 女娲星座 " 总共会发射 38 颗卫星,其中 10 颗为分辨率优于 0.5 米的光学卫星。蒋宏伟表示,光学卫星可以通过光谱监测农作物的长势及病虫害情况,还可以监测农业灌溉的水质情况。" 如果整个‘女娲星座’建立起来,就可以实现小时级观测,分辨率也会越来越高。"
△ 智慧农业设备
不过,蒋宏伟坦言,虽然卫星观测范围广、客观、准确,但也需要其他设施设备的配合。无人机能够更及时、精准地对农业进行监测,并与地面监测站、气象台及自主研发的 AI 算法配合,可以充分发挥 " 空、天、地、人、网 " 五位一体的优势,对农作物生产全过程展开精准监测和预警,并为农业农村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管理决策提供直观的数据参考。
目前,该公司已经在江苏、山东、广西、湖北等多个省市开展监测工作,并创新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数字农业创新应用服务平台、数字乡村平台。" 我们打造的商业航天产业新生态,可以为数字乡村和智慧农业提供解决方案。" 蒋宏伟说。
果蔬生长数据 " 可视化 ",打造 " 智慧 +" 模式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工作人员李鹏云,也来到智慧农业馆现场了解最新的智慧农业科技成果,为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方案设计积累 " 素材 "。在展馆内,李鹏云对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研制设施设备以及农业技术模式很感兴趣。他认为,农业生产相关的解决方案,有基础研究和知识服务作为支撑更为稳妥。
△ 智慧农业馆
现代快报记者跟随李鹏云,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展位看到,该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展示了设施果蔬智能化生产与知识服务技术模式、大闸蟹养殖精准监测与智能管控技术体系、稻麦油数字化诊断与精准调控关键技术、农业遥感智能化监测与数字乡村服务、农业知识服务与数字化科普服务模式等内容,均是解决农业生产关键核心问题的技术方案,以及农业科普方案。
其中,设施果蔬智能化生产与知识服务技术模式可以实现果蔬生长数据 " 可视化 "。利用传感器、摄像头等物联网感知技术,以及网络传输技术可以实时精准地感知、传输、获取、处理温室内的果蔬和环境各项数据。" 天气热了会开窗通风,土壤干了滴灌系统自动浇水,都是由人工智能系统完成的。" 工作人员介绍。
据了解,这种模式的优势在番茄种植上十分显著。通过环境、水肥的精准调控,降低了病害发生概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并减少了劳动成本投入,减少了番茄种植对从业经验的依赖性,提高了番茄产量和品质,平均每亩节本增效可以达到 3000 元以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良好的推广价值。还能形成一套融合科普教育、休闲旅游、创意营销的 " 智慧 +" 立体运营模式。
现代快报 + 记者 储希豪 文 / 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