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哈尔滨 2023-06-22
84年前的一张老照片回归故里,张郁廉与萧红两位哈尔滨女性传奇一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来源:冰城+

哈尔滨日报记者 申志远 于秋莹 文 / 摄 / 视频拍摄

近日,张郁廉的次子孙宇立带着母亲的自传连环画《白云飞渡——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张郁廉画传》回哈,将母亲生前的部分照片和遗物捐赠萧红故居纪念馆,其中就有一张张郁廉与萧红在 1939 年拍摄于重庆的照片,这也是目前萧红人生最后阶段最珍贵的影像。

萧红研究学者章海宁在接受哈尔滨日报独家专访时,披露了萧红存世最后一张清晰原版照的发现全过程。 章海宁告诉记者:" 1940 年 1 月底,萧红离开重庆去了香港,她与张郁廉的这张照片拍摄于 1939 年冬。萧红在香港时期(1940 — 1942)曾多次出席香港的文化活动,也应该拍摄过很重要的照片,但多有遗失。虽然后期有研究者发现了一张刊发在香港报纸上的萧红出席鲁迅纪念会时讲话的照片,可影像模糊。而保存在端木蕻良手中的萧红影像,因战乱原因照片原件全部遗失。所以,这张 1939 年冬天萧红与张郁廉的合影,就成为目前发现的萧红影像中清晰又重要的一张照片,而且是原版照片十分珍贵。"

历经 84 年 回归萧红故里

出生于哈尔滨的张郁廉品学兼优,先后就读于东省特别区女一中、北平慕贞女中和燕京大学。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张郁廉平静的学生生活被打破了。设于汉口的前苏联塔斯分社想要增加通晓俄语的工作人员,张郁廉前往应聘,因为她从小在俄语家庭中长大,俄语流畅,立即被前苏联塔斯社录用。张郁廉和那个年代的很多进步学生一样,很快就融入了抗日的洪流,成为了中国抗日战场上首位战地女记者,她用她的笔呼吁同胞与日寇战斗。

萧红与张郁廉的这张照片最早在一本《萧红评传》中面世,照片注明 "1939 年萧红与哈尔滨女中同学合影 " 但并没有披露张郁廉的名字。后来,萧红故居纪念馆从《萧红评传》作者葛浩文那里得知与萧红合影的 " 哈尔滨女中同学 " 名叫 " 张玉莲 ",而关于 " 张玉莲 " 其他的情况一概不知。

2016 年,张郁廉的次子孙宇立带着《白云飞渡——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张郁廉传奇》到哈尔滨,章海宁与孙宇立见面后,详细了解了萧红与张郁廉合影的来龙去脉。原来," 张玉莲 " 这个名字是孙宇立的母亲读小学时所用,她到东省特别区第一女中读书时,就改名为 " 张郁廉 "。所以," 张玉莲 " 与 " 张郁廉 " 是同一个人。当萧红故居纪念馆向孙宇立表达想收藏张郁廉与萧红合影的原版照片时,孙宇立表示,这张照片已经赠送了新加坡的报人、张郁廉书稿的整理者杜南发。杜南发认为萧红与张郁廉的这张照片特别有意义,但经过孙宇立与他的多次沟通,杜南发认为照片由萧红故居纪念馆收藏并向游客展示更有价值,于是将这张珍贵的原版照片赠送给萧红故居纪念馆。

这张合影历经 84 年后,终于回归了萧红故里。

张郁廉和萧红 1939 年拍摄于重庆。

俄侨养母瓦娃培养出才女

照片的另一个主角、哈尔滨人张郁廉也是一个传奇。她在俄侨家庭长大,是萧红的同学、著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的闺蜜,更是国画大师黄君璧的高徒,举办了好几次成功的画展。抗战时期,张郁廉还是中国第一位深入硝烟战地的女记者。2010 年,张郁廉在美国洛杉矶安逝,96 年的人生里浓缩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时代画卷。

1914 年,张郁廉出生于哈尔滨,父母都是闯关东的山东移民。两岁那年,张郁廉的母亲病故,父亲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她和弟弟。而一直对张郁廉心存喜爱、同住邮政街的邻居、俄侨夫妇瓦娃和佳家收留了她。瓦娃是白俄贵族,情趣高雅,带给张郁廉受用一生的爱和品位。瓦娃作为养母最可敬的地方,就是送张郁廉去中国的学校读书,她认为张郁廉是中国人,必须学会中文,还专门为此搬了家。

张郁廉次子孙宇立告诉记者,瓦娃夫妇在哈尔滨的家不仅有花园、有仆人,还在懒汉屯盖了间别墅,放假了就跟俄侨去太阳岛。最有意思的就是放暑假时,母亲会和瓦娃夫妇搭着中东铁路的专车去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地方(横道河子),到那儿之后火车头开走了,车皮留下来,他们就在那玩上好多天,有时候还在那过圣诞节、万圣节,举办派对,然后火车头再开回来把他们接走。

后来,孙宇立与在哈尔滨生活的表弟、表妹,一起去了趟横道河子。" 那里有东正教的教堂、度假村落和机车掉头的机库,我就猜测妈妈当年应该就是来横道河子了玩了。" 孙宇立说,母亲主张简单有序就是美。" 她每天都做生活摘要,每张旅游照片都会作注解,每封家书都整齐的收集起来,她热爱大自然,每年我们都会借个车,一起去野外度假,这都是母亲在哈尔滨时养成的习惯。"

孙府大院里的青梅竹马

因为要到中国的学校读书,瓦娃带着张郁廉住进了哈尔滨东顺祥大院的二楼,并很快就和邻居孙家的孩子成了好朋友。" 这个产业属于我爷爷孙宝书,当时我爷爷在海参崴做生意发了财,就在哈尔滨置了产业。" 孙宇立说," 妈妈告诉我,她第一次坐着马车来到东顺祥,还没有说话,就知道这家的小女孩会是她最好的玩伴。" 而这个孙家的小女孩儿就是后来扬名全国 " 短跑女王 " 孙桂云,她曾在全运会上拿过四枚金牌,被称为 " 全运之花 ",创下的百米纪录十几年无人能破,后来还代表中国参加了 1930 年在日本举行的远东运动会。张郁廉在回忆录中曾写道," 孙桂云告诉她,哈尔滨的运动员出去比赛很抢眼,身材矫健,运动服也时尚,这也让孙桂云在当时受到很多男孩的倾慕,其中最狂热的粉丝成了她的丈夫。后来,孙桂云和丈夫去了香港。"

中学时代的张郁廉,在学习历史时遇到了困难,于是瓦娃便请孙宝书的儿子孙桂籍为张郁廉做辅导。这个博学多才的年轻人,让张郁廉非常欣赏和佩服,两个年轻人很快便陷入了爱恋。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孙桂籍遵从父命接受了包办婚姻,但是很快就离婚了。张郁廉 30 岁那年,两个有情人才终成眷属。之后两人恩爱相守 32 年,养育了 3 个子女,直到 1976 年孙桂籍去世。

1989 年,孙宇立陪母亲回到哈尔滨,见到了二舅张复钧一家," 我们去了索菲亚教堂、马迭尔、太阳岛,我们还去了懒汉屯,看到曾经的老屋。" 孙宇立说,母亲 90 岁以后身体开始衰弱,却依然坚持习字、作画,朗诵俄文诗歌。" 她写下的回忆录本来只想作为家史留给子孙,几个作家朋友看了后却都力荐我出版,在整理母亲书稿的这一年中,我心中也生出了很多的遗憾和惭愧,母亲的人生原来经历了那么多传奇,可惜她现在已经不在了。可是我相信她的人生故事是有生命力的,我希望能够在养育她的白山黑水之间延续下去。"

黑龙江省图书馆萧红文学馆执行馆长章海宁(左)与张郁廉次子孙宇立。

相关链接

章海宁 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副会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萧红文学馆执行馆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萧红及东北现代作家。主编《萧红全集》(江苏凤凰版、北京燕山出版社版)、" 萧红印象丛书 "、" 萧红文学馆丛书 "《萧红集》《塞克集》等,担任 " 抗战时期黑土作家丛书 "(10 卷)及 "1931 — 1945 东北抗日文学大系 "(20 卷)副主编。出版《萧红画传》《萧红印象 · 书衣》《萧红印象 · 影像》等。

编辑 于秋莹

值班主编 封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