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分数公布,
准大学生们面临着众多选择。
去哪里的学校,上什么专业好呢?
江苏人告诉你,
选地区、选学校、选老师 ……
这些,我们都有经验。
NO.1
选地区
上大学选择一座适合自己的城市有多重要?这几天,这个问题在网上特别火。
一条高赞回答是:" 城市的选择对大学本身就很重要,城市的选择对大学里的大学生人生的发展也很重要。"
在大家的推荐城市中,江苏的出镜率很高:" 高校密集 "" 风景优美 "" 历史悠久 "" 文化气息浓厚 "" 经济发展很好 "…… 众多词汇,组成了人们心中宜学、宜居、宜游的地方。
江苏,乃至整个江南,在中国人这里,总有种从古至今千百年来打磨出的 " 滤镜 "。
也许有人还没见过真江南,但是从小到大读的那些诗词歌赋里,总是勾勒出的一处人间天堂般的盛景:"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此外,江南的经济也为人称道。唐代韩愈说 " 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 ",宋代的民谚更是说 " 苏湖熟,天下足 "。
《江苏文库 · 研究编》之《江苏地方文化史 · 无锡卷》的主编、江南大学教授、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庄若江介绍,清代江南财赋甲天下。康熙皇帝曾留下 " 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 " 的诗句,精准地概括了江南的特点,被后人广泛引用。
至于江南的文脉,更不用多说。翻开语文书、历史书,许多让你耳熟能详的大人物都出身江南。文有顾恺之、刘禹锡、范仲淹、文征明、曹雪芹 …… 武有项羽、韩信、樊哙、陆逊 ……
说不尽的历史故事和风流人物,构成了江南这本读不尽的文化长卷。
NO.2
选学校
"985""211"" 双一流 "…… 这几个词,相信每一个正在报志愿的学生和家长都非常熟悉,它们就像一个个金色光环,吸引着 " 准大学生 " 们的目光。
考高分,上名校。其实,江苏自古就不缺 " 重点大学 "。从中央高等级教育机构 " 国子监 ",到政府主办的 " 府州学 ",再到遍布城市乡村的 " 书院 ",江苏名校层出不穷。
江苏地区有史记载最早的书院,出现在宋代。
△《江苏文库 · 精华编》之《范成大笔记六种》
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写过一本叫《骖鸾录》的游记,被收录到《江苏文库 · 精华编》之《范成大笔记六种》中 。书中,范成大列出了 " 宋初四大书院 ":" 天下有书院四:徂徕、金山、岳麓、石鼓 ……"
其中," 金山 " 指的就是今天的句容茅山。宋仁宗时,处士侯遗创建了茅山书院,当时办学经费是由书院自筹自支,后来发生了皇帝赐田事件,使它声名远扬。
位于无锡的东林书院,也非常有名。"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这幅对联,就出自这里。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北宋二程(程颢和程颐)的弟子杨时在这里讲学 18 年。明代,顾宪成等人重建,形成著名的东林士人集团。
句容茅山书院、无锡东林书院、泰州安定书院、南京崇正书院 …… 据不完全统计,从北宋一直到清末,江苏地区至少出现过两百多所书院。
NO.3
选专业
定好了地区,看准了名校,上什么专业,又是一道选择题。
与高中时候只需要在文理几门科目中做选择不同,大学里的专业类别非常多。文、史、理、工、农、医,每一个大类之下又设置了不少学科,一时间难免让人眼花缭乱。
如果沿着时间追溯,我国高等学校分专业从宋朝就开始了,还与一位江苏人息息相关。
《江苏文库 · 书目编》之《江苏艺文志(增订本)· 南通卷》记载,宋代如皋有一位天才文人胡瑗。
△《江苏文库 · 书目编》之《江苏艺文志(增订本)· 南通卷》
据说胡瑗自幼聪颖好学,7 岁善属文,13 岁就能通晓五经,20 岁去泰山游学。外出求学的十多年里,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文豪范仲淹和滕宗谅都在他的 " 朋友圈 " 里。
提起滕宗谅,大家大概不熟悉,但要说起《岳阳楼记》里那句 "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你可能就会恍然大悟。
胡瑗的文才,好友们都相当认可。宋仁宗景祐二年 ( 1035 ) ,胡瑗应苏州知州范仲淹之邀,主持苏州郡学。庆历二年 ( 1042 ) ,他又应湖州知事滕宗谅之邀,负责湖州州学。
胡瑗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在两地教学时,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制度:将学校分设经义、治事两斋。经义斋研究理论,主要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注重实际,讲的是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科目。
胡瑗的创举今人称为 " 分斋教学法 "" 苏湖教学法 ",在教育历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这是我国高等学校分专业之始,在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次开创了主修和辅修制度的先声。
NO.4
选导师
考上好大学,选择好专业,固然重要。得遇良师,终身受益。
回望江苏悠久的文脉,不少先贤的教育思想始终闪耀着光芒。选导师,就要选这样的!
《江苏文库 · 书目编》之《江苏艺文志(增订本)· 盐城卷》里记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1483 — 1541),一直倡导平民教育。
他认为 " 人之天分有不同,论学则不必论天分 "。凡是愿意学习儒学的人,无论老少贵贱,都可以进行传授。因此,他的学生可谓五花八门,既有官僚士大夫,也有三教九流的平民百姓。
△《江苏文库 · 书目编》之《江苏艺文志(增订本)· 盐城卷》
王艮也是较早提出 " 快乐学习 " 理念的教育家之一。他写过一首著名的《乐学歌》:" 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 ……"
明嘉靖年间南京督学御史耿定向,则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他在南京的清凉山东侧设崇正书院,以崇尚儒学正统为宗旨,要求江南十四郡选拔优秀士人,来此培养深造。崇正书院由此成为了当时南京的精英文化中心。
△崇正书院遗址
耿定向亲自担任导师,经常在书院讲学。他让得意门生焦竑担任学长,负责书院平时的管理工作,甚至代为主讲。
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锻炼,后来焦竑成为了明代江宁(南京)的第一位状元。
文|现代快报 + 记者 郑文静 张文颖 裴诗语
图|现代快报 + 记者 尤力庭 施向辉 马晶晶
来源:江苏文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