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级的暑假是最可怕的 "" 小学二年级的暑假很危险 "" 三年级的暑假是最可怕的 "" 五年级的暑假才是最可怕的 "" 小升初的暑假是最可怕的 "" 孩子在初二的时候,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 "" 开学就要初三的孩子们,暑假别再玩了 "……
如果你是家长,刷到这样的短视频,会做何感想?
这两天,上述短视频的截图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身边不少家长看到之后气不打一处来。" 现在的小鬼和家长们已够惨了,这些人还在到处贩卖焦虑,应该全部封号!" 朋友圈里,一位同事表达了愤怒。从具体内容来看,这些人所说的 " 暑假危险、可怕 ",无非指的是暑假如果没有好好补习,就很容易落后。言下之意,让家长报班或者购买教材学习。
公开信息显示,这些账号都下挂着购物橱窗,点进去自然是各种补习教材。
这些年,因为短视频的普及,坐在镜头前侃侃而谈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中小学生家长只要刷到过一两个,平台就会反复推荐类似内容。其中当然不乏所谓 " 资深名师 ",但更多的是这些打着关爱孩子的幌子,实际上在贩卖焦虑,行 " 恐吓营销 " 之实的人。
他们是否有足够教学经验无从考证,单从内容来看,同质化非常严重,因此才有从一年级到七年级,每个暑假都很危险的说法。他们抓住并放大了家长不愿意孩子 " 输在起跑线 " 的焦虑感,不断强调 " 超前学习 " 才是 " 正常学习 ",以此来实现自身的商业利益。
这种模式也常见于几年前的教培行业,从业人员会人为制造紧张感,比如经常向家长暗示 " 大家都报了 ",引导家长下单。
" 贩卖焦虑 " 是一种百试不爽的营销手段。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永远都有个理想化的 " 隔壁邻居家的孩子 ",需要自家的娃不断学习追赶。很多家长有时候明知道 " 学无止境 ",以及可能面临的 " 智商税 ",但出于责任心和焦虑感,还是会加大投入,通过报班,买更多学习资料来消解负面情绪。
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平台通过算法制造信息 " 茧房 ",让 " 贩卖焦虑 " 获得更多流量和关注。关心孩子学业的家长只要简单搜索几条信息,就会有大量相关信息扑面而来。经常出现的结果是,想要解决的问题没解决,又发现了一堆潜在的新问题,徒增了烦恼和焦虑。
算法原本是为了更有效率地提供更有效的信息,这确实会和平台提升用户停留时长等商业指标相悖,需要做一些平衡,特别在医疗、教育等关乎民生的内容上,平台的职责显然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提供更多内容。
实际上,在医疗领域,这些年许多平台都加强了审核,比如要求账号持有方提供医生资格证。在教培行业遭遇整治后,平台也对教培机构发布的内容进行了严控。这些都证明如果平台愿意,就能对此类信息进行规范,实现更高质量和有益内容的推送。
央媒怒批:
渲染 " 暑假很可怕 ",打的是什么算盘?
6 月 27 日,央视发文:为了卖课渲染暑假很可怕太损了。暑假马上到了,一些所谓 " 资深老师 " 在短视频里炮制焦虑," 一本正经 " 地提醒家长:" 一年级的暑假很可怕,不努力差距就拉大 "。然后,这些人就开始卖书、卖课了。
原来所谓的 " 暑假很可怕 ",就是带货工具,他们通过制造焦虑,让你有一种不安,然后乖乖掏钱。
相关监管部门曾明确指出,集中治理蹭炒教育热点、编造虚假信息、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炒作行为,坚持露头就打、重拳出击。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严防严查违法违规开展线上培训和广告宣传等问题。说到底,违规卖课,得治!家长也要保持定力擦亮眼。同时,也提醒相关视频平台别为了收割流量和商业利益,对贩卖焦虑乱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来源 橙柿互动 · 都市快报 央视新闻
编辑 段筠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