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3-06-29
“象铃声声” 的贵阳记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当四达之郊,控百蛮之会 " 的筑城,自 1413 年贵州建省以来,就已成为西南地区 " 四方所重 " 的一座省会城市。贵阳,同时也是古代 " 南方丝绸之路 " 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历史上,贵阳不仅常年 " 马铃声声走四方 ",还曾一度因 " 贡象宿筑 " 而 " 倾城人士往观 ",留下了许多 " 象铃声声 " 的城市记忆。

明代《贡象图》

从 " 贡象 " 说起

" 太平有象 ",多指代 " 天下太乎,五谷成熟 "。大象是目前陆地上体型最大的哺乳动物,在古代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乐享太平盛世、追求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曾几何时,远古时期广泛栖息于中国大江南北的野生象群,后来全都悉数退居于云南西南部和广西一隅,以及东南亚各国。到元明时期,在国内云南、广西边陲,尚可以看到相关大象的诸多记载。物换星移几度秋。再后来,野生象群一退再退。到清代,就只有云南西双版纳、南滚河一带还可看到野生大象的活动了,相关记载也日益减少。在内地,大象则已经成了难得一见的稀罕动物,需依赖边陲土司和外邦进贡。

于是," 贡象 " 这一名词,开始频繁进入史籍。

有文献可考的 " 贵州走象之道 ",至少可追溯到晋代,距今 1600 多年。据《晋书 · 四夷列传 · 南蛮》记载,晋穆帝升平(357-361)初,外邦即已开始向中原王朝进贡列象。

资料显示,宋元以后,占成、暹罗、安南、真腊、老挝等,以及我国云南腾冲、永昌、车里、鸟户撒等地方总共进献大象 50 次之多,进象时连带配有 " 象奴 "(驯养员)六七十人。

据不完全统计,在元代,自 1294 年至 1326 年的 32 年间,仅缅甸一国进献大象数量至少就有 78 头。明代初期,柬埔寨较大规模的一次进献大象发生在 1387 年、1388 年间。到了清朝,东南亚外邦几乎每三五年就要进献一次贡象。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泰国 ( 暹罗)" 贡列象二 "。雍正七年(1729),老挝(南掌)国王遣使进贡驯象二只。此次南掌国王派出了以叭猛花为首的一个 90 余人的大型使团," 备象两只,蒲编金字表文一道 ",从云南入境,经贵州、湖南 …… 抵达北京。时任云贵总督鄂尔泰曾疏言:" 南掌(老挝)国王岛孙遣使奉销金缅宇编蒲表文一道、列象二只,求入贡 "。

清乾隆朝 60 年,外邦进献大象次数最频繁。据统计,在清乾隆盛世,各外邦累计进献大象有 17 次,数量达 50 多头。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北京象房己经是 " 象满为患 "。清廷不得不谕令停止进献大象," 所有象只,不必收受送京,在各省即可 ",且将贡象入京的予夺大权交给云贵总督把控。

但后朝也普一度出现 " 象荒 " 现象。为 " 以崇典礼 ",清廷不得不谕令云贵总督采买或鼓励藩属国继续贡象。

" 象道 " 过贵阳

古驿道从云南入境贵州,经安顺、清镇,进入贵阳。而后经龙里、新添(今贵定)、平越(今福泉)、清平(今属凯里)、兴隆(今属黄平)诸卫,抵达镇远,转水路出湖广(湖南、湖北 ) ,一路北上到北京。

在贵州境内,横贯东西的湘黔、滇黔古驿道,以贵阳为中心,元代即已全线初步开通,到明代又得到进一步巩固。今天还保存完好的贵阳黑泥哨古道,就是旧时从云南过境贵阳的必经之路。贵阳与省内其他多个古驿道沿线城市一样,也是一座 " 驿站拉出来的城市 ",今贵阳市,东南邻黔南,西靠毕节和安顺,北接遵义和毕节,足以堪称 " 黔省腹中之腹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民国时期编纂的《贵州名胜古迹概说》载:" 贵阳县为省会所在,当四达之郊,控百蛮之会 "。

元代,朝廷即在此建 " 顺元 " 士城。到明初," 为云南计 " 而 " 开一线以通云南 ",特别是 1413 年建行省并置省会于此后,贵阳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大开发。明万历年间贵州巡抚郭子章《黔记》载:" 贵州省城,洪武五年 ( 1372),都司马烨筑 "。马烨所建贵阳城,始为石城。其后,代有续建、扩建,规模形制不断扩大。

长期以来,贵阳作为滇黔、湘黔古驿道的中转站和集散地,一直扮演着 " 南方丝绸之路 " 东段交通枢纽、节点城市的重要角色。现代学者蓝勇勾勒了这样一条明代贡象进京线路:" 从云南入境的贡象一般都是由普安辰沅东路经云南府昆明、曲靖府南宁、安顺州、贵阳府、镇远府、辰州府入江汉转京城 ",实际上,这条明代外邦贡象的入京线路,也适用于其他多个朝代。

历代以来,东南亚各国及我国云南等边陲土司贡象,走的多是 " 南方丝绸之路 " 东段,尤其在途经贵州境内,走的路线基本上都是 " 官道 ",即滇黔古驿道和湘黔古驿道。这条 " 官道 ",也是 " 贡道 ",更是 " 象道 ",特别是自明而清的 500 余年间,贡象源源不断地从东南亚各国进入云南,转黔(贵州)而出湖广 ( 湖南、湖北 ) ,一路抵达京城。这条由吉驿道构成的 " 官道 ",集 " 贡道 " 为一体,一直持续释放着一个个王朝的国家力量和国家外交的成就和辉煌。

历史上,明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清中晚期云贵总督阮元,以及晚清民族英雄林则徐、贵阳知府汪师璈等笔下,都曾或多或少着墨记述行走在滇、黔、湘 " 象道 " 上的贡象。

清康熙年间,时任贵州巡抚王燕在其所撰《新建图宁关碑记》中,则自豪地称贵阳为 " 西南蛮服之外,万国之所由以朝宗也 "。王燕所引以为豪的 " 万国之所由以朝宗 ",主要指历代东南亚外邦和云南边陲土司的贡象过境贵阳。

在古代,贡象的历史有多悠久,今贵州境内的 " 象道 " 几乎就有多久远。" 贡象过黔 ",一路上人声鼎沸," 象铃声声 " 与 " 马铃声声 " 交织,相映成趣,构成了 " 南方丝绸之路 " 上一道独特而经久不衰的风景!

贵阳 " 倾城人士往观 "

与部分 " 爱耍脾气,有野性 " 的野生象不同,旧时东南亚各外邦和国内云南边陲土司所进献大象均为列养温顺的大象,且多训练有素,可作朝廷礼仪之用。跋山涉水、远道而来的贡象原本就极其珍贵,尤其是贡象中的白象,成为珍品中的 " 极品 "。

贡象到京成为仪象前,在 " 官道 " 上每到一处都颇受当地民众欢迎、追捧。一路上常常出现 " 乡邻空屋蔽垣,诸女郎僵走邀看 " 的盛景。

清光绪元年(1875)4 月,缅甸所进献的大象停宿于贵阳君子亭,引来了贵阳全城民众蜂拥围观。

贵阳名士罗文彬在《香草园日记》中记载,十四日这天,其与好友四川华阳人王秉恩一起登上东门城墙,想一睹墙脚下 " 君子亭 " 处的缅象,以及精彩的现场驯象。但来到城墙上,才发现此处早己挤满了围观的人,场面一度 " 男女杂处,几无立脚处 "。无奈之下,其只有快快而归。当天申刻,其再次登城,方一睹住在 " 君子亭 " 大象的风采。

罗文彬(1845-1903),字质安(一字植庵),自号 " 香草园主人 ",贵阳田家巷人。清同治九年 ( 1870)中举人,次年成进士。历任礼部仪制司主事、主客司掌印、铸印局员外郎、祠祭司掌印、会典馆纂修、图书总纂处提调等。光绪二十八年(1902 ) 以劳绩得花翎,京察记名,简投云南永昌府,以道员在任候补。其《香草园日记》,系光绪元年 ( 1875)至八年(1882)的日记,尤其对贵阳风土人情述之甚详,当然也包括其亲眼目睹的 " 贡象宿筑 "。罗文彬在描述贵阳民众争相围观贡象时,用了一句话 " 倾城人士往观 ",足可见当时盛景。而罗文桃作为进士出身的贵阳名士,也二度登城观象,足以说明当时贵阳人对贡象的推崇。

供 " 贡象宿筑 " 的君子亭为长方形,占地近 50 平方米,位于贵阳君子巷,即老贵阳东边城墙根,距今 " 老东门 " 遗址 (时称 " 昭文门 ")之北,约两百米,遥对阳明祠。《贵阳市志 · 文物志》记载:" 亭有三楹,呈长方形,四周以石柱八根支撑亭顶,形制古雅大方 "。由此看来,君子亭虽然不是专属的象房,却也不失为贡象一处不错的临时栖身之所。君子亭姶建于明嘉靖间,后废。清嘉庆十九年 (1814),贵州巡抚许兆椿重新修复。清人李宗昉作《黔记》有记载:" 省城外东南近城垣,新建君子亭,为‘阳明’也 "。

城墙上俯瞰外邦 " 象奴 " 表演驯象,是旧时贵阳城的一道风景。

当然,罗文彬笔下所记,也是贵阳城最后的一道风景。自此次缅甸贡象之后,清廷就再也没收到藩属国的贡象。贡象过境贵阳,成为远去的历史,那条 " 官道 "" 贡道 "" 象道 " 也早已经为现代公路、铁路所取代,人们只能从文字里了解那个 " 贡象时代 ",想象着那曾回响在贵阳老城里的 " 象铃声声 "。

来源 贵阳晚报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贵阳 云南 老挝 贵州 广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