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3-07-06
人民日报看贵州:定格温暖瞬间 记录山乡巨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免费为村民拍摄上万张照片,让 2000 多位老人、2300 余名儿童有了自己的第一张照片,让近 7000 个家庭拥有了全家福 …… 从 2012 年起,贵州师范大学 "1 家 1" 全家福拍摄团 26 次深入贵州各地乡村,开展志愿服务,为当地村民拍照片。11 年来,一届届大学生在深入乡土中国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也见证了普通群众在山乡巨变中的获得感、幸福感。

拍摄团为村民拍摄的全家福。拍摄团供图

拍摄团拍摄的望谟县麻山镇前锋村的儿童。郑宇潇摄

村民在欣赏拍摄团拍摄的照片。拍摄团供图

拍摄团成员在为村民分发照片。拍摄团供图

拍摄团在紫云县四大寨乡牛场村为群众拍照。崔天云摄

拍摄团在前往村寨途中。拍摄团供图

" 小伙子,我认得你,你是来村里照相的大学生!" 从贵州威宁县城出发,汽车在山间兜兜转转,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郑宇潇终于来到了羊街镇兴隆厂村。刚下车,一位老人就认出了他。

11 年前,郑宇潇还是贵州师范大学的一名学生,他和同学们组成拍摄团,曾来到村里为老乡们拍下许多精彩的照片。

兴隆厂村只是拍摄团拍过的 80 多个村寨中的一个。郑宇潇毕业后,他的学弟学妹们把这个活动延续了下来。一届又一届,拍摄团背着相机,扛着帐篷,26 次走进贵州省的 80 多个村寨,免费为近 7000 个农村家庭拍摄全家福,也记录了 11 年间的山乡巨变。

一次公益,受到村民欢迎

" 拿到第一张照片时,他们眼神里充满了喜悦 "

郑宇潇从小就喜欢拍照,2010 年高考后,他考入贵州师范大学摄影专业,并加入了学校的记者团。大二时,郑宇潇偶然从新闻里看到,有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为村民拍照。" 要不我们也去尝试一下?" 郑宇潇向记者团提议,得到同学们的响应。

"11 个同学报名,每人凑了 300 元,这就是我们的全部经费。" 资金有限,大伙决定在食宿和交通上把预算压到最低。准备好帐篷和睡袋,购买了辣椒酱和方便面,又借了打印机、过塑机 ……2012 年 5 月底,拍摄团启程了。

从贵阳坐火车到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再转乘班车颠簸数十公里来到中寨乡,一行人背着大包小包徒步翻山越岭,终于在天黑前到达了堕却乡西克村的村小学。西克村小学的校长很热情,专门为他们腾出两间教室用于搭帐篷住宿。" 我们向校长说明了来意,请他帮忙联系村民和孩子们。" 郑宇潇说。

第二天一大早,拍打窗户的声响叫醒了同学们,校长领着孩子们来拍照了。随着 " 咔嚓咔嚓 " 的快门声响起,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在镜头里定格,小山村里传出阵阵欢笑 ……

很快,大学生来村里免费拍照的消息传遍了全村,老老少少涌进了村小学,排队等候拍照。拍摄团白天拍照,晚上打印。三天内,他们拍遍了周围好几个村子,为村民拍摄打印了 400 多张照片,每到一处都受到了欢迎。

" 有的老人和小孩从没拍过照,拿到第一张照片时,他们眼神里充满了喜悦。" 村民们穿上盛装赶来拍照的场景,令郑宇潇至今难忘。

11 年坚持,促进学生成长

" 奋斗的身影,最值得我们用镜头记录 "

回到学校后,拍摄团用剩余的经费制作了一张展板,摆在了校园广场上,吸引了许多师生驻足观看。有的同学提出给拍摄团捐款资助,还有企业来到学校和他们谈赞助。

" 老乡们的朴实笑容很打动我们,不能辜负这份质朴的情感。" 郑宇潇说,为了保持活动的公益性,同学们拒绝了募捐和赞助。同时,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废旧书和饮料瓶,把变卖的钱补充到活动经费中。一个多月后,他们又趁暑假前往贵州其他地区的乡村。

拍摄团变得小有名气,报名参加的同学越来越多,最多时达到了四五十人。" 我们希望每一家人都能有一张美满的全家福。" 郑宇潇和同学们给团队取了一个温暖的名字—— "1 家 1" 全家福拍摄团。

" 大家凭热情自发开展活动,其实当时我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2014 年,郑宇潇考上山东一所大学的研究生,离校前,他把所有资料交给学弟学妹们,告别了拍摄团 ……

2022 年 " 五一 " 假期,安顺市紫云县四大寨乡牛场村来了一群年轻人。白天,他们举着相机拍个不停;晚上,他们扎起帐篷,吃着泡面当晚餐。他们是 "1 家 1" 全家福拍摄团的在校大学生,10 年过去了,拍摄团依然活跃。

水泥路连通家家户户,精美小楼沿着道路依次排开,远处还有花椒、蜂糖李等特色产业基地。村里的见闻让同学们惊叹不已,特别是看到村民韦红雨正在直播销售自己的刺绣产品,大家不约而同地将镜头对准了她。

" 奋斗的身影,最值得我们用镜头记录。" 领头的女孩叫周嘉璐,是 2020 级摄影专业学生,这是她最后一次以队长身份出来拍摄。她细心指导学弟学妹们拍摄,把自己的经验都留给拍摄团。" 现在,学校给我们配备了打印机,还给报销车费。除此之外,活动形式跟当年没有太大变化。" 周嘉璐说。

老家在山东东营,从小看惯了平原和大海,加入拍摄团两年来,周嘉璐对贵州的大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在拍摄途中我看到了很多从未见过的景象,增长了很多书本里学不到的见识。能够亲眼见证贵州的发展变迁,我和同学们都感到很自豪。" 周嘉璐说,不论毕业后去哪里,拍摄团的这段经历都将铭记于心," 它教会我如何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万张照片,见证乡亲幸福

"10 年前后对比,村子变化太大了 "

2023 年,新学期开学不久,2021 级摄影专业学生王柯淇带着同学们前往兴隆厂村,回访拍摄团以前拍过的村子。这是她接任队长后第一次组织外拍,心中有些忐忑,但和郑宇潇学长一同前往,又让她安心了不少。

郑宇潇研究生毕业后回到贵州,在贵阳一家媒体担任摄影记者。"10 年前后对比,村子变化太大了。" 一番打听,郑宇潇终于见到了以前曾拍过照片的村民王琳会,她刚从产业基地忙活回来。" 房子是 5 年前通过危房改造政策盖起来的,又大又亮堂,住着太安逸了。" 王琳会高兴地领着拍摄团参观自己的新家,还掏出了一本相册。

相册里有不少郑宇潇以前拍摄的照片,其中有一张合影——低矮破旧的土房前,母子三人站在坑坑洼洼的泥地上相拥而笑。" 那会儿我家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娃他爸一个人外出打工养活全家。" 如今,女儿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儿子也在城里找到了一份足以自力更生的工作。

" 平时在基地干农活,再喂些家禽牲口,一年能挣两三万元,过日子足够了。" 这几年,兴隆厂村因地制宜发展水果种植和生态旅游,给乡亲们带来了家门口赚钱的机会。王琳会说,凭自己的双手致富,这是最让她自豪的事。

跟着郑宇潇一路寻找,同学们见到了许多老照片里的村民,也听到了村里发生的许多新故事:李仕学拆了老木屋,和 90 多岁的老母亲住进了新房子,今年儿子儿媳决定回村里发展,一家六口终于四世同堂;村小学土操场变成了标准运动场,实验室、多媒体教学系统等一应俱全,蒋明忠老师骄傲地说,村子里出了 10 多名大学生 ……

11 年来,拍摄团为乡亲们拍摄了上万张照片,同学们突然发现,这些照片不仅见证了许多幸福瞬间,更记录了山乡的巨变。" 回访当年村里的村民,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这不就是我们拍摄团最大的价值吗?"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拍照对村民来说已经稀松平常,王柯淇正琢磨着带领拍摄团转型,她似乎找到了一个方向。

夜幕降临,小山村星光点点,老照片里的人还在讲述着新故事,相机的闪光灯闪个不停 ……

原刊于《 人民日报 》( 2023 年 07 月 06 日 第 06 版)

来源 人民日报

编辑 王欣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郑宇 转转 贵州 兴隆 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